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冠脉内行血栓抽吸后联合溶栓、抗栓制剂在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介入治疗中的运用及近期疗效观察

发布时间:2020-09-26 19:54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中,经血栓抽吸后应用溶栓制剂及抗栓制剂解决残余血栓对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心肌再灌注的影响及住院期间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就诊于江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急诊冠脉造影已证实存在血管完全闭塞并行急诊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患者住院资料。根据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一共挑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患者共计124例。根据急诊PCI术中对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 artery IRA)血栓抽吸后残余血栓处理的方式分组如下:溶栓组、抗栓组、溶栓联合抗栓组。回顾分析患者冠脉内用药前、后病变血管TIMI血流分级,术后2小时复查心电图,住院期间患者肌钙蛋白(Troponin I c Tn I)、肌红蛋白(Myoglobin MYOG)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zyme CK-MB)峰值,.术后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左心室舒张末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住院期间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cardiovascular events MACE)发生情况,住院期间穿刺部位有无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脑出血等出血临床表现。结果:1.三组基础临床资料特征比较: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有无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梗死相关动脉部位、病变血管数目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三组术中心肌灌注相关指标比较:经血栓抽吸出明显血栓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均能恢复至2-3级。经抽吸导管注入溶栓剂尿激酶原或抗栓剂替罗非班后,三组血流均较前明显提升,绝大部分TIMI血流可达3级,当冠脉内联合替罗非班、尿激酶原后,其病变血管血流恢复TIMI3级例数较单药组明显增加(P0.05)。而在患者冠脉微循环方面,尿激酶原联合替罗非班组其无复流及慢血流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单用一种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术后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及心功能指标比较:三组心电图ST段50%回落对比结果:联合用药组ST段回落率远远大于单用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原溶栓组术后MYOG、CK-MB峰值均低于替罗非班抗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栓、溶栓联用后其MYOG、CK-MB峰值明显低于单用抗栓剂或溶栓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PCI术后LVEF、LVEDD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概率比较: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共有17例出现MACE,其中抗栓组9例,溶栓组7例,联合组1例。联合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出现不良出血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诊PCI过程中,对高血栓负荷患者经血栓抽吸后,冠状动脉内联用尿激酶原、替罗非班能够减少无复流的发生,增加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心功能。2.急诊PCI过程中,血栓抽吸后于冠脉内联合替罗非班、尿激酶原可减少高血栓负荷患者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学位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542.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实验对象和方法
    2.1 实验对象与资料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实验分组
        2.1.4 实验器材
    2.2 实验方法和步骤
        2.2.1 围手术期治疗
        2.2.2 手术步骤
第3章 观察指标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主要观察内容
    3.3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三组临床基础特征比较
    4.2 三组术中心肌灌注相关指标比较
    4.3 三组术后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及心功能指标比较
    4.4 PCI术后无复流或慢血流和2h内ST段回落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4.5 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发生概率比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冉瑞芳;;华蒜豆溶栓效果好 价格还不贵[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7年12期

2 井凤亮;;尿激酶溶栓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分析[J];人人健康;2017年04期

3 张露远;张炎;周金芳;王万华;;不同溶栓效果患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研究[J];海南医学;2014年02期

4 冯汀兰;赵宇芳;;溶栓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效果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02期

5 吕伟;;纳豆激酶与蚓激酶体外溶栓效果比较研究[J];农业机械;2011年26期

6 季博青;尚克中;;介入法溶栓治疗周围血管血栓及肺栓塞[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9年06期

7 朱丹丹;柳叶;;急性脑梗优化溶栓流程和溶栓效果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年13期

8 张勇;石荣书;钱民章;;木瓜蛋白酶体内溶栓效果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年S1期

9 周伏忠;贾蕴莉;陈国参;刘安邦;宁萌;;纳豆激酶体外溶栓效果的初步观察[J];食品科技;2008年06期

10 任冬冬;杨敏华;琚保军;;参麦注射液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溶栓效果及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李晓阳;;双路径尿激酶内瘘溶栓成功1例[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8年

2 孙颖;陈燕;任星峰;;两种不同穿刺针在动静脉内瘘溶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观察[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脏疾病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8年

3 王成涛;赵磊;杨雪莲;李小东;;饲喂纤溶豆豉对小鼠溶栓效果的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钟雁;章兰芳;翟晨钢;金立玲;闵阳;刘全海;;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加尿激酶导向溶栓药效研究[A];中国制药工业药理学会20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崔玮;刘冉;金海强;郝洪军;黄一宁;;pH敏感聚乙二醇-尿激酶纳米凝胶的在体溶栓作用与机制[A];中华医学峰会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5年

6 蒋仲青;刘万顺;韩宝芹;朱琦;;一种新型纤溶酶的溶栓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海强;冠脉内行血栓抽吸后联合溶栓、抗栓制剂在高血栓负荷STEMI患者介入治疗中的运用及近期疗效观察[D];南昌大学;2018年

2 孙武;任意波聚焦相控阵超声系统研究及双频溶栓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8年

3 宁玉梅;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和降纤酶体外溶栓效果比较[D];暨南大学;2009年

4 孔海涛;急性高危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7年

5 庞勇;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及溶栓效果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6 钱宇轩;置管溶栓+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疗效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7年

7 周海;蚓激酶的提取纯化、酶学性质及抗血栓效果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8 于本翔;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与单纯抗凝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7年

9 胡震;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法评价血栓硬度与短期溶栓效果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10 傅诗情;海洋双吲哚纤溶化合物FGFC1血液生理作用特性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27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827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9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