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裂QRS波在汉壮两民族冠心病患者中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30 19:57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f QRS)用于诊断冠心病的可行性、诊断价值以及在汉壮两民族冠心病患者发生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干部综合病房一区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选择性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的228例患者病例资料,根据CAG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57例(其中汉族105例、壮族52例)和非冠心病组71例(其中汉族43、壮族28例),观察比较心电图指标f QRS在两组中的发生率,分析f QRS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部位、范围、支数)、汉壮两民族以及相关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①冠心病组平均年龄为63.8±9.8岁,大于非冠心病组的平均年龄57.5±10.3岁(P0.05);冠心病组男性(72.0%)及合并糖尿病(31.2%)的比例,大于非冠心病组男性(50.7%)及合并糖尿病(8.45%)的比例(P0.05);而两组在民族、高血压病史、高血脂病史中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冠心病组f QRS的发生率(72.0%),大于非冠心病组f QRS的发生率(35.2%)(χ2=27.657,P=0.000),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f QRS用于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72.0%,特异性为64.8%,阳性预测值为81.9%,阴性预测值为51.1%。③在总纳入的228例患者中,汉族f QRS的发生率为60.8%、壮族f QRS的发生率为60.0%;在冠心病组(157例)中,汉族f QRS的发生率为72.4%、壮族QRS的发生率为71.2%;在非冠心病组(71例)中,汉族f QRS的发生率为32.6%、壮族f QRS的发生率为39.3%。在汉壮两个民族中对比,不论有无冠心病,f QRS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④在冠心病和非冠心病两组间比较,f QRS在前壁、下壁、前壁+下壁的发生率均有明显差异(P0.01),而在侧壁、前壁+侧壁、侧壁+下壁、前壁+侧壁+下壁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冠心病组内比较,f QRS在前壁、侧壁、下壁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下壁f QRS的发生率大于前壁、侧壁;在非冠心病组内比较,f QRS在前壁、侧壁、下壁的发生率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壁f QRS的发生率同样大于前壁、侧壁。⑤在冠心病组内,f QRS的发生率在LAD、LCX、RCA病变三者中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有f QRS的冠心病患者中,LAD病变的概率大于LXC、RCA(P0.05),而在无f QRS的冠心病患者中,LAD、LXC、RCA三者病变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⑥f QRS的发生率在冠心病患者单支病变中占68.5%,两支病变中占70.3%;三支病变中占75.8%,三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⑦f QRS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①f QRS是一个可以用于诊断冠心病的心电图指标,但不能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范围和病变支数。②f QRS在汉壮两民族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一致。③f QRS在冠心病组下壁、前壁的发生率大于非冠心病组,而在各自的组内比较,f QRS在下壁的发生率均大于前壁和侧壁。④在冠心病患者中,心电图表现有f QRS者,LAD病变的概率大于LXC及RCA;而心电图表现无f QRS者,LAD、LCX、RCA病变的概率无明显差异。⑤f QRS的发生率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无明显关系。
【学位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R541.4
【部分图文】:
图 1 不同形态的 fQRS(引 Das MK)5 统计学处理应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多
30个切迹或顿挫间的距离应>40ms 才能算为 fQRS 波。图1 不同形态的fQRS(引Das MK)3.病理生理QRS 波群代表左、右心室肌除极过程中的心电活动,所有可以影响心室肌除极的因素,都有可能改变其心电活动的方向和过程,最终导致心室肌电活动不协调,从而使 QRS 波群出现切迹或顿挫,这可能是形成 fQRS 的电生理基础[6-8]。Flowers 等[6]提出 fQRS 是由心肌缺血或局部瘢痕导致心室肌不同步除极所致。心肌瘢痕及纤维化是导致 QRS 波群产生切迹的主要原因。4.发生机制fQRS 是由于左、右心室肌除极过程中出现局部心室肌传导异常(延迟或中断等)所形成。fQRS 是近年来研究的一大热点,但它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当前有下列几种学说。4.1 梗死区内阻滞该理论最早在 1935 年被 Wilson 提出,1959 年被 Cabrera 正式命名为梗死区内阻滞[9]。该理论提出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62938
【学位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R541.4
【部分图文】:
图 1 不同形态的 fQRS(引 Das MK)5 统计学处理应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多
30个切迹或顿挫间的距离应>40ms 才能算为 fQRS 波。图1 不同形态的fQRS(引Das MK)3.病理生理QRS 波群代表左、右心室肌除极过程中的心电活动,所有可以影响心室肌除极的因素,都有可能改变其心电活动的方向和过程,最终导致心室肌电活动不协调,从而使 QRS 波群出现切迹或顿挫,这可能是形成 fQRS 的电生理基础[6-8]。Flowers 等[6]提出 fQRS 是由心肌缺血或局部瘢痕导致心室肌不同步除极所致。心肌瘢痕及纤维化是导致 QRS 波群产生切迹的主要原因。4.发生机制fQRS 是由于左、右心室肌除极过程中出现局部心室肌传导异常(延迟或中断等)所形成。fQRS 是近年来研究的一大热点,但它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当前有下列几种学说。4.1 梗死区内阻滞该理论最早在 1935 年被 Wilson 提出,1959 年被 Cabrera 正式命名为梗死区内阻滞[9]。该理论提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黎明;许献杰;;碎裂QRS波诊断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意义[J];临床医学;2014年03期
2 姚均迪;陆传新;沈彬;赵峰;蒋逸风;林晓耘;;碎裂QRS波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临床荟萃;2011年03期
3 张颖;刘兴鹏;闫倩;黎旭;于立群;刘小慧;董建增;马长生;;健康成年人群碎裂QRS波群的检出与意义[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04期
4 郭飞;;碎裂QRS波(65)[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9年06期
5 刘戎;;碎裂QRS波对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年02期
6 李丹;张奇军;王景斌;;健康人群中碎裂QRS波的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年06期
7 李宝链;李跃荣;马国强;;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3年01期
8 王文娟;张荣峰;张树龙;;碎裂QRS波的机制与意义[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3年04期
9 徐爱国;齐向前;;碎裂QRS波与病理性Q波对陈旧性心肌梗死诊断价值的对比分析[J];山东医药;2009年09期
10 陈娜萦;蒙晓宇;韦波;张云;冯启明;;广西城市居民冠心病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2862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86293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