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不同血压指标与全因死亡关系的队列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1 12:23
   目的1.探讨包括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脉压(Pulse Pressure,P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平均血压(Mean/Mid Blood Pressure,MBP)以及平均比例动脉压(Mean Proportional Arterial Pressure,MPAP)在内的血压指标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2.评估以上6个血压指标对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及其差异。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于2007-2008年选择河南省新安县磁涧镇和铁门镇作为研究现场,以自然村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所抽取的20 194名18岁以上的农村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空腹血糖和脂质谱检测。随访调查在2013-2014年完成,随访到17 265人,随访率为85.50%。排除1例基线时收缩压/舒张压信息缺失者以及3 504例基线时服用降压药者,最终纳入13 760名研究对象,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基线时不同血压指标与全因死亡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调整的风险比(adjusted Hazard Ratio,aH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拟合不同血压指标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比较不同血压指标对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我们也根据性别和年龄(60岁和≥60岁)进行了分层分析。此外,本研究还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估上述结果的稳健性:1)排除基线吸烟的人群;2)进一步排除随访前2年内死亡的人群;3)进一步排除基线患有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糖尿病和癌症的人群。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3 760名研究对象(男性5 661名,女性8 099名),累计随访81 855.96人年(平均随访时间为5.95年),随访期间共死亡710例(死亡密度:8.67/1000人年),其中男性死亡428例(死亡密度:12.72/1000人年),女性死亡282例(死亡密度:5.85/1000人年)。2.在调整了可能的混杂因素(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受教育水平、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高血压家族史、体质指数、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之后,基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以1个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为单位分析6个血压指标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这些血压指标均可增加全因死亡风险,且aHR值(95%CI)相似(SBP,1.13[1.06-1.21];DBP,1.10[1.03-1.19];PP,1.11[1.04-1.19];MAP,1.12[1.05-1.21];MBP,1.13[1.05-1.21];MPAP,1.13[1.05-1.21])。3.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之后,SBP、DBP、PP、MAP、MBP以及MPAP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均呈现非线性的“U”型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值0.001)。而且结果显示,SBP在113mmHg、DBP在70mmHg、PP在41mmHg、MAP在85mmHg、MBP在93mmHg以及MPAP在97mmHg时,显示最低的全因死亡风险。4.在分层分析中,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之后,男性和女性以及年龄60岁和年龄≥60岁人群的SBP、DBP、PP、MAP、MBP以及MPAP每增加1个SD时,均可增加全因死亡风险。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之后,男性、女性、年龄60岁和年龄≥60岁人群的6个血压指标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均呈现非线性的“U”型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P值0.001)。在排除基线吸烟者、随访前2年内死亡者以及基线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的人群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与总人群一致。5.ROC曲线结果显示,不同血压指标预测全因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从高到低依次是(P值0.05):PP(0.675[0.667-0.682])、SBP(0.630[0.622-0.638])、MPAP(0.618[0.610-0.626])、MBP(0.596[0.588-0.605])、MAP(0.577[0.569-0.586])、DBP(0.522[0.514-0.531]),对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低,分别是50.28%和76.80%、41.69%和79.35%、39.86%和79.40%、39.15%和77.55%、36.06%和77.98%、22.96%和83.82%。分层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与此一致。结论1.在本研究人群中,SBP、DBP、PP、MAP、MBP以及MPAP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均呈现“U”型剂量-反应关系。2.不同血压指标对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从大到小依次是:PP、SBP、MPAP、MBP、MAP和DBP,预测价值均较低。
【学位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544.1
【部分图文】:

死亡风险,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血压


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均呈现非线性的“U”型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检验 P 值均<0.001)。SBP在113mmHg、DBP在70mmHg、PP在41mmHg、MAP在85mmHg、MBP在93mmHg以及MPAP在97mmHg时,显示最低的全因死亡风险(图3.1)。

死亡风险,剂量-反应关系,血压,男性


图 3.2 男性不同血压指标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A,SBP;B,DBP;C,PP;D,MAP;E,MBP;F,MPAP注:aHR,调整的风险比;CI,置信区间;DBP,舒张压;MAP,平均动脉压;MBP,平均血压;MPAP,平均比例动脉压;PP,脉压;SBP,收缩压调整年龄、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受教育水平、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高血压家族史BMI、FPG、TC、TG、HDL-C 以及 LDL-C

死亡风险,剂量-反应关系,血压,女性


图 3.3 女性不同血压指标与全因死亡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A,SBP;B,DBP;C,PP;D,MAP;E,MBP;F,MPAP注:aHR,调整的风险比;CI,置信区间;DBP,舒张压;MAP,平均动脉压;MBP,平均血压;MPAP,平均比例动脉压;PP,脉压;SBP,收缩压调整年龄、婚姻状况、人均月收入、受教育水平、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高血压家族史BMI、FPG、TC、TG、HDL-C 以及 LDL-C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容;;食用坚果可降低死亡风险[J];中国果业信息;2017年06期

2 田雪晴;张银辉;张禅那;宋莉;宋燕;陈敬洲;宋晓东;;低水平甘油三酯增加脑出血患者全因死亡风险[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17年02期

3 解倩;张爱华;朱宁;范敏华;;代谢综合征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病死亡和全因死亡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2年03期

4 谢良地;许建忠;王宁;崔斌;冯超;;从全因死亡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降压治疗中的核心价值[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7年09期

5 杜鑫;季春鹏;张莹;施继红;黄喆;朱辰蕊;李慧英;魏晓明;林黎明;熊海亮;刘妍;吴寿岭;;炎症因子对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研究:开滦集团8.3万职工6.9年随访结果[J];中国循环杂志;2016年03期

6 刘宇;张卫;滕香宇;张瑞凤;许莉萍;刘伟;;上海市梅陇社区中老年高血压人群体质指数与全因死亡的关系[J];上海医学;2013年05期

7 Yaggi H.K.;Concato J.;Kernan W.N.;V. Mohsenin;高艳琼;;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是卒中和死亡的一个危险因素[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04期

8 ;美国警告非布司他心血管和全因死亡风险[J];中国药物评价;2019年02期

9 王越;李婷婷;高民;刘宏;;维持性血液透析血压变异过程中对患者心血管及全因死亡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9年02期

10 ;美国警告非布司他心血管和全因死亡风险[J];中国医药导刊;201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秀;累积血压暴露对全因死亡、心血管事件、房颤和eGFR减低的预测价值[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2 刘晖;BMI对T2DM患者亚临床血管病变及终点事件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3 林黎明;理想心血管行为和因素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4 李妍妍;糖尿病前期人群的自然转归及微量白蛋白尿与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风险的相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5 冯天捷;左心功能不全的缺血性心肌病预后[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6 宋月霞;不同血压水平对开滦人群非致死性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

7 盖兢泾;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再血管化的疗效评估[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8 郝素芳;临床参数在慢性心力衰竭全因死亡中的预测价值[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9 李喆;高龄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10 葛增;高血压患者吸烟与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磊磊;不同血压指标与全因死亡关系的队列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 陈序;空腹血糖水平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关系的队列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3 田俊;开滦研究人群累积平均动脉压水平与全因死亡的关系[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4 杨芳媛;时间平均血尿酸水平与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相关性[D];宁夏医科大学;2018年

5 孟婕;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死亡的相关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8年

6 李国尧;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短期预后价值[D];新疆医科大学;2018年

7 李文钰;普通人群中室性早搏对全因死亡的预测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17年

8 梁杰;体重指数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患者预后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7年

9 牛福坤;中国某社区中老年人群中白蛋白尿及轻中度肾功能下降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2年

10 孙般若;老年男性人群代谢异常与死亡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2865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865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0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