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能量代谢在心肌微循环再灌注损伤和心衰病理进展中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8 21:52
   背景:再灌注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但是再灌注损伤却限制了患者的临床获益,增加了患者心衰的发生率。从再灌注损伤到进展为心衰的不同阶段,各种细胞(包括微循环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的前期研究证实,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微循环破坏是再灌注损伤发生的首要环节,并且微循环的破坏会进一步加重心肌细胞的缺氧损伤,最终引起心肌细胞发生坏死、纤维化,导致心衰的发生。因此,为了改善患者预后,减少患者心衰的发生,必须要阐明不同阶段的、不同细胞的损伤机制。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核心,为生命活动提供必须的能量,我们的研究已经证实,线粒体损伤以及细胞能量代谢的改变,在再灌注损伤以及心衰进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引起线粒体损伤,调控线粒体代谢改变的上游信号目前并不清楚。因此,探究再灌注损伤中微循环内皮细胞以及心肌细胞在心肌的急慢性期损伤中线粒体的损伤机制,对于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线粒体损伤和线粒体能量代谢,探究再灌注损伤中微循环内皮细胞以及长期缺氧环境中线粒体损伤和线粒体能量代谢改变的机制,阐明微循环破坏以及心肌损伤的机制,以寻求有效的干预测策略,改善患者预后。方法:利用qPCR技术、荧光探针、western blot、病毒过表达、突变质粒转染、干扰RNA敲低、免疫荧光共定位染色高效薄层色谱法等技术,观察蛋白转录和表达、线粒体能量代谢、线粒体ROS生成、线粒体cyt-c渗出、心磷脂氧化、线粒体膜电位、mPTP开放、线粒体凋亡通路、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活性等变化,明确线粒体损伤和能量代谢改变在心脏急、慢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上游的调控机制。结果:1.氧化应激损伤通过诱导的IP3R依赖[Ca2+]c超载导致CMECs凋亡。2.IP3R依赖的[Ca2+]c超载通过激活VDAC介导的[Ca2+]m超载,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破坏。3.在H202作用下,褪黑素通过激活MAPK/ERK,发挥对CMECs的保护作用。4.缺氧损伤参与心肌细胞中miR-138的表达调节。5.miR-138可以抑制心肌细胞糖酵解并促进线粒体呼吸。6.PDK1是miR-138的直接作用靶点。7.缺氧损伤通过增加糖酵解和减少线粒体呼吸,抑制心肌细胞活力。8.缺氧条件下,过表达miR-138可通过靶向作用PDK1,增强心肌细胞活力。结论:1.钙作为IP3R升高的传递信号,通过VDAC广泛渗透到线粒体中,导致线粒体钙超载,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崩溃。2.褪黑素可刺激失活CREB的MAPK/ERK,下调IP3R/VDAC表达,促进[Ca2+]c/[Ca2+]m稳态,阻断线粒体依赖的细胞死亡通路。3.长时间暴露于缺氧环境下,miR-138的表达受到显著抑制,而过表达MiR-138可以保护人类心肌细胞免受缺氧影响。4.MiR-138通过直接靶向作用于PDK1,抑制糖酵解,促进线粒体呼吸。5.缺氧通过增加糖酵解和减少线粒体呼吸引起心肌细胞死亡。6.慢性缺氧刺激下,通过糖酵解抑制剂或抑制PDK1抑制糖酵解,有助于心肌细胞存活。7.在miR-138过表达的心肌细胞中恢复PDK1的表达可提高细胞对缺氧的敏感性。
【学位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54
【部分图文】:

褪黑素,单形,鹅卵石,免疫荧光


图1:原代CMECs的形态特点。A:ADMSCs呈梭形和鹅卵石样形态。B-C: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MECs对CD31呈单形阳性,能够吸收DiL-Ac-LDL。??3.2褪黑素对CMECs活性和增殖能力的影响??

褪黑素,细胞增殖,黑素,生长能力


黑素(1、2、5、10?pm/L)对CMECs进行处理和干预,然后分别在处理后的第1、2、??3、4、5、6、7天,我们使用CCK-8试验来评估在褪黑素治疗下CMECs的生长动??力学。如图2b所示,随着褪黑素浓度的增加,CMECs的生长能力逐渐增强。然??而,在前24小时内,两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结果提示我们,褪黑素可以促进??CMECs的増殖能力,浓度越高,增殖能力越强。??15??

褪黑素,氧化应激损伤


黑素干预后,CMECs的凋亡水平明显减轻,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加,这种抗凋亡??作用越强(褪黑素lpm/L,68.26±5.41%;?2pm/L,?56_34±3_21%;?5pm/L,??28.42±5.17%;?l〇nm/L,18.33±4.36%;图3A)。表明褪黑素可能会阻止过氧化氢??对CMECs的致命影响。此夕卜,我们通过LDH释放和caspase3活性检测来进一步证??实褪黑素的抗凋亡作用。如图所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H202组的LDH释放量??明显增加,同时的caspaSe3活性也明显增加,在使用褪黑素千预后明显的逆转了??这些变化。通过LDH释放和caspase3活性两项平行实验(图3C-D)进一步证实了褪??黑素可以抑制H202引起的CMECs凋亡,促进CMECs的存活。因为使用10gm/L??的褪黑素干预处理,抗凋亡作用最为明显,因此,在以下的实验中,我们使用l〇pm??/L的褪黑素来进行干预。??\?H2〇2?〇.3mM??Control?Mel?OuM?Mel?luM?Mel?2nM?Mel?5fiM?Mel?IOjiM??■??B?Proportion?of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洪军;任晓平;;细胞凋亡与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J];医学综述;2017年10期

2 曲德海;刘冰;;甘草甜素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的保护机制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年24期

3 唐丽敏;贺永贵;张义东;郑桓;张国彬;习瑾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及其保护研究进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年01期

4 吴海全;杜翠芬;;乌司他丁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术后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体会[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Wayne M.Clark,曲东锋,李宏建;卒中的再灌注损伤[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5期

6 马宇洁,杨兴易;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与缺血/再灌注损伤[J];中国急救医学;2005年10期

7 李伟华,朱陵群,王硕仁,牛福玲,崔巍,李澎涛;黄芩苷、栀子苷对神经细胞缺氧缺糖/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药学杂志;2004年05期

8 邝贺龄;再灌注损伤[J];新医学;1998年07期

9 高观月;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理[J];武汉职工医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10 戚玮琳;人类是否存在再灌注损伤[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露平;锌转运蛋白Zip2(SLC39A2)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9年

2 王珀;PI3K抑制剂ZSTK474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9年

3 朱航;能量代谢在心肌微循环再灌注损伤和心衰病理进展中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9年

4 胥虹贝;电针调控OTULIN表达对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炎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5 张珂铭;ALK5信号通路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可塑性和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9年

6 盛明薇;瑞芬太尼通过纠正锌稳态失衡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脏[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7 张鸽;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在锌诱导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中的作用[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8 刘友斌;长链非编码RNA-UCA1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哈尔滨医科大学;2015年

9 闵捷;CircRNA-4087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年

10 冯良枢;远隔缺血预处理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保护作用及免疫机制[D];吉林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润哲;缺血后处理对体外循环下行直视心脏手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9年

2 蒋隽;miR-422a通过靶向SMOC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D];南华大学;2019年

3 郑婷婷;运动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IL-23/IL-17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徐洁;TRPM7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5 林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1)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6 郭婉婉;Prdx1通过ROS诱导的MAPK通路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抑制心肌细胞凋亡[D];南通大学;2018年

7 胡益森;miR-301b-3p靶向调控PPARG/NF-κB信号通路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8 郑成红;miR-494通过调控PTEN激活Akt相关通路减轻小鼠肝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9年

9 张雪露;七氟醚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9年

10 方芳;三七皂苷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引起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875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875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3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