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患者合并贫血的临床观察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20 07:07
目的1.调查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合并贫血的发生率、分型、分度及病因2.评估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及其复合参数sTFR/LogSF在IBD合并缺铁性贫血(IDA)中的诊断效能3.分析IBD合并贫血的临床特点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诊断为IBD患者187例,年龄在16-78岁,排除17例,其中年龄小于16岁或大于70岁5例、有恶性肿瘤病史2例、近6个月叶酸摄入1例、妊娠期孕妇2例及资料不全7例;剔除9例,其中失访者3例,随访后诊断不明确4例及肠结核2例,最终161例纳入本研究。1.对入院初步诊断为IBD患者于次日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常规、铁代谢、CRP、叶酸及VitB_(12),制订IBD患者调查表,详细记录IBD患者的人口学资料、既往史、临床资料、实验室、内镜、影像学检查和治疗用药信息等,所有病例随访至研究终点。将首次因IBD住院时间作为临床研究起点,将2017年5月或患者死亡时间作为研究终点,随访方法通过电话、门诊、再住院、医患交流QQ群及患友会提供的临床资料对IBD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2.将符合研究标准的IBD患者纳入研究,分成CD组和UC组,根据WHO贫血诊断标准将符合研究标准的IBD患者分成贫血组和非贫血组,依据2015年ECCO共识将贫血组分为IDA组、ACD组、IDA+ACD组,依据疾病类型将贫血患者再分为CD贫血组和UC贫血组。调查IBD患者贫血的发生率、贫血病因、贫血分型及贫血的分度。分析IBD合并贫血的临床特点依据SF30ug/L将IBD组分为IDA组和非IDA组,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sTFR及sTFR/LogSF在IBD合并IDA中的诊断效能,了解IBD合并贫血的临床特点。结果1.IBD合并贫血的发生率62.1%(100/161),其中轻度贫血75.0%(75/100),中重度贫血25.0%(25/100);正细胞性贫血占56.0%(56/100),小细胞性贫血44%(44/100);合并IDA40.0%(40/100),慢性病性贫血(ACD)14.0%(14/100),ACD与IDA混合26.0%(26/100),叶酸和VitB12缺乏10.0%(10/100)。2.IDA组的中位血清sTFR浓度[6.8(4.8-9.9)mg/L]和中位sTFR/LogSF值[7.1(3.7-20.7)]明显高于非IDA组的sTFR[2.8(2.1-3.8)mg/L]和sTFR/LogSF[1.4(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55.5、306.0,P均0.001)。血清sTFR/LogSF的AUC值(0.937)大于sTFR的AUC值(0.865);sTFR/LogSF临界值(2.8)处的特异度(90.9%)、敏感度(87.5%)高于sTFR的临界值(4.7mg/L)处特异度(86.0%)、敏感度(77.5%)。sTFR、sTFR/LogSF与CRP无相关关系(r=0.042、-0.958,P均0.05)。3.本组资料显示女性患者合并贫血的发生率78.9%(41/52)明显高于男性54.1%(59/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14,P0.05)。IBD合并贫血患者的年龄均值(39.9±11.9)岁大于非贫血患者的年龄均值(37.4±12.1)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P0.05)。IBD合并贫血患者的疾病病程(99.5±64.7)月大于非贫血患者(73.2±52.0)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2,P0.05)。结论1.IBD合并贫血发生率高,以IDA最为常见达40.0%;IBD合并贫血主要表现为轻度贫血;2.检测血清sTFR/LogSF和sTFR可以更准确的诊断IBD合并IDA;3.本研究中显示女性、病程长、年龄大及活动期的IBD患者更易发生贫血。
【学位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574;R556
【文章目录】: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资料来源
2.1.2 IBD的纳入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临床资料收集与分析
2.2.3 临床研究终点和随访时间
2.3 贫血及贫血相关定义
2.4 缺铁性贫血和慢性病性贫血
2.5 蒙特利尔表型分类
2.5.1 CD特利尔表型分类
2.5.2 UC的特利尔表型分类
2.5.3 UC临床分型
2.6 疾病的活动度
2.6.1 CD的Best的CDAI
2.6.2 改良的Mayo评分系统
2.7 统计学方法
2.8 IBD患者的一般资料
2.9 临床表现
2.10 肠镜及影像学资料
2.11 实验室参数
2.12 IBD患者的治疗
2.13 随访与转归
3.结果
3.1 IBD合并贫血的发生率、分型、分度及病因分析
3.1.1 IBD合并贫血的发生率、分型及分度
3.1.2 IBD合并贫血病因分析
3.1.2.1 IBD合并贫血的病因
3.1.2.2 CD组与UC组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比较..
3.2 sTFR和sTFR/LogSF在IBD合并IDA患者中的诊断效能
3.2.1 IDA组与非IDA组sTFR和sTFR/LogSF水平比较
3.2.2 sTFR和sTFR/LogSF在IBD合并IDA中的诊断能力
3.2.3 CRP与HB、铁蛋白、sTFR、sTFR/LogSF的相关性分析
3.3 .IBD合并贫血的临床特点分析
3.3.1 IBD合并贫血患者的基本情况
3.3.2 IBD合并贫血的主要参数
3.3.3 CD合并贫血与蒙特利尔分型
3.3.4 UC合并贫血与分型、部位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91131
【学位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574;R556
【文章目录】: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资料来源
2.1.2 IBD的纳入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临床资料收集与分析
2.2.3 临床研究终点和随访时间
2.3 贫血及贫血相关定义
2.4 缺铁性贫血和慢性病性贫血
2.5 蒙特利尔表型分类
2.5.1 CD特利尔表型分类
2.5.2 UC的特利尔表型分类
2.5.3 UC临床分型
2.6 疾病的活动度
2.6.1 CD的Best的CDAI
2.6.2 改良的Mayo评分系统
2.7 统计学方法
2.8 IBD患者的一般资料
2.9 临床表现
2.10 肠镜及影像学资料
2.11 实验室参数
2.12 IBD患者的治疗
2.13 随访与转归
3.结果
3.1 IBD合并贫血的发生率、分型、分度及病因分析
3.1.1 IBD合并贫血的发生率、分型及分度
3.1.2 IBD合并贫血病因分析
3.1.2.1 IBD合并贫血的病因
3.1.2.2 CD组与UC组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比较..
3.2 sTFR和sTFR/LogSF在IBD合并IDA患者中的诊断效能
3.2.1 IDA组与非IDA组sTFR和sTFR/LogSF水平比较
3.2.2 sTFR和sTFR/LogSF在IBD合并IDA中的诊断能力
3.2.3 CRP与HB、铁蛋白、sTFR、sTFR/LogSF的相关性分析
3.3 .IBD合并贫血的临床特点分析
3.3.1 IBD合并贫血患者的基本情况
3.3.2 IBD合并贫血的主要参数
3.3.3 CD合并贫血与蒙特利尔分型
3.3.4 UC合并贫血与分型、部位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简历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霍艳宁;杨爱雄;;炎症性肠病合并贫血71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年08期
2 刘嫦钦;吴维;邬瑞金;陈腾飞;翁韵;赵玉洁;夏玉敬;汤茂春;刘占举;;克罗恩病患者贫血因素分析及其临床意义[J];胃肠病学;2013年05期
3 苗新普;韦红;黄咏东;;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贫血76例临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1年03期
4 Fernando Gomollón;Javier P Gisbert;;Anemia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9年37期
5 唐睿晗;晁康;张盛洪;陈白莉;何瑶;高翔;曾志荣;胡品津;陈旻湖;;中国人群克罗恩病患者贫血的发生率及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13年05期
本文编号:28911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289113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