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kott-Aldrich综合征伴凝血因子Ⅻ缺乏1例并文献复习
发布时间:2021-04-02 00:27
<正>Wiskott-Aldrich综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WAS),又称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为1/100万~10/100万[1],多发于男性。该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有血小板减少伴血小板体积减小、湿疹、免疫
【文章来源】:血栓与止血学. 2020,26(05)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患者WAS基因检测结果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7.06×109/L,血红蛋白89 g/L↓,平均红细胞体积79.9 f 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4.8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10 g/L↓,血小板12×109/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2.90%↑,网织红细胞计数0.104×1012/L↑;贫血三项:铁蛋白223.3 ng/m L,叶酸5.18 ng/m L↓,维生素B12457.5 pg/m L;血清铁9.3μmol/L↓,总铁结合力正常;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甲状腺功能、ENA全套、风湿三项、肝肾功能、凝血四项、大小便常规均未见异常;免疫球蛋白+补体:补体C3:0.88 g/L↓,余免疫球蛋白定量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免疫固定电泳未见M蛋白带;同型半胱氨酸11.67μmol/L;CD55、CD59流式细胞术检测未见异常;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总T淋巴细胞计数(CD3+) 722 cells/μL↓,辅助/诱导T细胞计数(CD3+CD4+) 513 cells/μL↓,抑制/细胞毒T细胞计数(CD3+CD8+) 204 cells/μL↓;B淋巴细胞计数(CD3-CD19+)正常;NK细胞计数(CD3-CD56+CD16+)正常;凝血因子检测:凝血因子Ⅻ活性40.0%↓,其余凝血因子活性均在正常值范围之内。乙肝、丙肝、艾滋病毒、梅毒血清学均为阴性;浅表淋巴结超声及肝胆脾胰超声未见明显异常。骨髓细胞学提示:全片可见巨核细胞193个,分类25个,其中幼巨1个,颗粒巨20个,产板巨4个,可见幼巨产板,片中血小板散在分布(如图1)。意见考虑:巨核细胞产板减少。外周血涂片:可见针尖样小血小板(如图1)。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大致正常,粒红比正常,粒系各阶段细胞可见,以中幼及以下阶段细胞为主;红系各阶段细胞可见,以中晚幼红为主;巨核细胞不少,分叶核为主,淋巴细胞散在分布;网状纤维染色(MF-0级)。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46,XY)。追踪患者既往病史得知:患者自幼有血小板减少病史,且有多次感染病史:2岁时患“脑膜炎”住院治疗,6岁时因“胸腔积液”住院治疗,24岁时患“尖锐湿疣”及“阑尾炎”。患者既往因血小板减少曾多次就诊,考虑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c,ITP),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特比澳、白介素-11、艾曲泊帕(25 mg/日~75 mg/日)、环孢素、达那唑、沙利度胺、中药等药物治疗,血小板计数波动在10×109/L~30×109/L之间,仅有一次升至71×109/L(2015年4月1日)。2014年3月曾于广东某医院查骨髓细胞学提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系56.0%,红系30.0%;骨髓流式免疫分型未见异常;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较活跃,粒红比大致正常,均以中晚幼阶段细胞为主,巨核细胞不少,形态未见明显异常,可见核碎裂;染色体核型:(46,XY);TCR、Ig H重排等未见异常;PET-CT未见实体恶性肿瘤代谢影像。2018年9月患者因“阑尾炎”于广东某医院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脑梗死”,行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活性、抗磷脂抗体(抗心磷脂抗体Ig G、抗心磷脂抗体Ig M、抗β2-GP1-Ig G、抗β2-GP1-Ig M)、类风湿因子、ENA全套、抗幽门螺杆菌Ig G抗体检测均为阴性。当时予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0.4 g.kg-1体重×5天),血小板曾升至30×109/L。患者的表弟有血小板减少症病史,患者父母血小板计数正常。结合患者自幼血小板减少病史、对ITP治疗反应欠佳及阳性家族史,且外周血形态示小血小板,考虑患者为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性大。包含76个基因的出凝血疾病二代测序Panel检测到WASc.116 T>C(p.L39P)半合错义突变(如图2),患者母亲为杂合突变携带者(如图3)。另外,患者凝血因子XII活性减低,但F12基因未检测到致病性突变。至此患者明确诊断“WAS伴凝血因子Ⅻ缺乏”,患者的致病突变遗传来自其母亲。患者家系图如图4所示。考虑患者大剂量丙球冲击后血小板曾升至正常,且患者反复感染,不排除患者合并存在免疫因素导致血小板减少可能,规律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5.0 g/月),血小板计数维持在30×109/L左右,且未再出现感染。目前尚在随访观察中。
先证者及其母亲WAS基因测序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3例Wiskott-Aldrich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J]. 刘超,陈晓燕,吴文齐,安文彬,常丽贤,兰洋,易美慧,蔡玉丽,冯静,竺晓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9(05)
[2]WAS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J]. 郑云菁,陆芹,姚艳华,何海龙,李建琴,肖佩芳,胡绍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9(01)
[3]获得性凝血因子Ⅻ缺乏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 原琴,谢惠杰,黄美娟,陈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23)
[4]Wiskott-Aldrich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基因诊断[J]. 林丹娜,余莉华,王小兰,巫一立,吴莉,胡秋磊,王斌,杨丽华.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8(01)
[5]Wiskott-Aldrich综合征研究进展[J]. 赵晓东.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21)
本文编号:3114241
【文章来源】:血栓与止血学. 2020,26(05)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患者WAS基因检测结果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7.06×109/L,血红蛋白89 g/L↓,平均红细胞体积79.9 f 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4.8 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10 g/L↓,血小板12×109/L↓;网织红细胞百分比2.90%↑,网织红细胞计数0.104×1012/L↑;贫血三项:铁蛋白223.3 ng/m L,叶酸5.18 ng/m L↓,维生素B12457.5 pg/m L;血清铁9.3μmol/L↓,总铁结合力正常;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甲状腺功能、ENA全套、风湿三项、肝肾功能、凝血四项、大小便常规均未见异常;免疫球蛋白+补体:补体C3:0.88 g/L↓,余免疫球蛋白定量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免疫固定电泳未见M蛋白带;同型半胱氨酸11.67μmol/L;CD55、CD59流式细胞术检测未见异常;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总T淋巴细胞计数(CD3+) 722 cells/μL↓,辅助/诱导T细胞计数(CD3+CD4+) 513 cells/μL↓,抑制/细胞毒T细胞计数(CD3+CD8+) 204 cells/μL↓;B淋巴细胞计数(CD3-CD19+)正常;NK细胞计数(CD3-CD56+CD16+)正常;凝血因子检测:凝血因子Ⅻ活性40.0%↓,其余凝血因子活性均在正常值范围之内。乙肝、丙肝、艾滋病毒、梅毒血清学均为阴性;浅表淋巴结超声及肝胆脾胰超声未见明显异常。骨髓细胞学提示:全片可见巨核细胞193个,分类25个,其中幼巨1个,颗粒巨20个,产板巨4个,可见幼巨产板,片中血小板散在分布(如图1)。意见考虑:巨核细胞产板减少。外周血涂片:可见针尖样小血小板(如图1)。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大致正常,粒红比正常,粒系各阶段细胞可见,以中幼及以下阶段细胞为主;红系各阶段细胞可见,以中晚幼红为主;巨核细胞不少,分叶核为主,淋巴细胞散在分布;网状纤维染色(MF-0级)。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46,XY)。追踪患者既往病史得知:患者自幼有血小板减少病史,且有多次感染病史:2岁时患“脑膜炎”住院治疗,6岁时因“胸腔积液”住院治疗,24岁时患“尖锐湿疣”及“阑尾炎”。患者既往因血小板减少曾多次就诊,考虑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c,ITP),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特比澳、白介素-11、艾曲泊帕(25 mg/日~75 mg/日)、环孢素、达那唑、沙利度胺、中药等药物治疗,血小板计数波动在10×109/L~30×109/L之间,仅有一次升至71×109/L(2015年4月1日)。2014年3月曾于广东某医院查骨髓细胞学提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系56.0%,红系30.0%;骨髓流式免疫分型未见异常;骨髓活检示:骨髓增生较活跃,粒红比大致正常,均以中晚幼阶段细胞为主,巨核细胞不少,形态未见明显异常,可见核碎裂;染色体核型:(46,XY);TCR、Ig H重排等未见异常;PET-CT未见实体恶性肿瘤代谢影像。2018年9月患者因“阑尾炎”于广东某医院住院期间发生“急性脑梗死”,行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Ⅲ活性、抗磷脂抗体(抗心磷脂抗体Ig G、抗心磷脂抗体Ig M、抗β2-GP1-Ig G、抗β2-GP1-Ig M)、类风湿因子、ENA全套、抗幽门螺杆菌Ig G抗体检测均为阴性。当时予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0.4 g.kg-1体重×5天),血小板曾升至30×109/L。患者的表弟有血小板减少症病史,患者父母血小板计数正常。结合患者自幼血小板减少病史、对ITP治疗反应欠佳及阳性家族史,且外周血形态示小血小板,考虑患者为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性大。包含76个基因的出凝血疾病二代测序Panel检测到WASc.116 T>C(p.L39P)半合错义突变(如图2),患者母亲为杂合突变携带者(如图3)。另外,患者凝血因子XII活性减低,但F12基因未检测到致病性突变。至此患者明确诊断“WAS伴凝血因子Ⅻ缺乏”,患者的致病突变遗传来自其母亲。患者家系图如图4所示。考虑患者大剂量丙球冲击后血小板曾升至正常,且患者反复感染,不排除患者合并存在免疫因素导致血小板减少可能,规律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5.0 g/月),血小板计数维持在30×109/L左右,且未再出现感染。目前尚在随访观察中。
先证者及其母亲WAS基因测序检测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3例Wiskott-Aldrich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J]. 刘超,陈晓燕,吴文齐,安文彬,常丽贤,兰洋,易美慧,蔡玉丽,冯静,竺晓凡.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9(05)
[2]WAS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J]. 郑云菁,陆芹,姚艳华,何海龙,李建琴,肖佩芳,胡绍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9(01)
[3]获得性凝血因子Ⅻ缺乏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 原琴,谢惠杰,黄美娟,陈萍.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8(23)
[4]Wiskott-Aldrich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基因诊断[J]. 林丹娜,余莉华,王小兰,巫一立,吴莉,胡秋磊,王斌,杨丽华.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8(01)
[5]Wiskott-Aldrich综合征研究进展[J]. 赵晓东.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21)
本文编号:31142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11424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