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颈动脉间隙血管移位的方向在颈Ⅱ~Ⅳ区淋巴结源性及神经源性病变中的鉴别价值

发布时间:2021-08-02 12:10
  目的:探讨颈动脉间隙血管移位的方向在颈Ⅱ~Ⅳ区淋巴结源性及神经源性病变中的鉴别价值。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15日经病理证实的位于颈Ⅱ~Ⅳ区的淋巴结源性(26例,其中淋巴结结核7例,淋巴结转移8例,淋巴瘤7例,淋巴结炎4例)及神经源性(7例,其中神经鞘瘤6例,神经纤维瘤1例)病变共33例,除了观察病灶大小、边界、形态、密度,强化方式、强化程度等直接征象外,还重点观察颈动脉间隙血管受压移位的方向。结果:2组病灶的大小(Z=-1.456,P=0.145)、边界(χ2=0.480,P=0.652)、形态(χ2=2.257,P=0.190)、密度(χ2=1.451,P=0.378)、强化方式(χ2=1.188,P=0.664)、强化程度(χ2=5.579,P=0.084)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淋巴结源性病变的颈动脉间隙血管向内移位为26例(100%),神经源性病变的颈动脉间隙血管向外移位6例(85.7%),向内移位1例(14.3%),差异具有... 

【文章来源】: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0,45(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颈动脉间隙血管移位的方向在颈Ⅱ~Ⅳ区淋巴结源性及神经源性病变中的鉴别价值


右侧颈Ⅱ区淋巴结转移

结核,淋巴结,交感神经,迷走神经


左侧颈部淋巴结结核

示意图,示意图,神经,动脉


在颈Ⅱ区,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居前,颈内静脉位于后外侧;在颈Ⅲ~Ⅳ区,动静脉位置发生变化,颈动脉逐渐位于后内,颈内静脉逐渐位于前外[9]。第Ⅸ、Ⅹ、Ⅺ、Ⅻ对颅神经均由Ⅱ区上缘进入,第Ⅸ、Ⅻ对颅神经位于颈动脉间隙内侧及后方,向颈前区穿出;第Ⅹ对颅神经继续沿着颈Ⅲ、Ⅳ区向下走形,并从颈动脉鞘后方逐渐向血管靠拢,最终位于动静脉之间走行(图5);第Ⅺ对颅神经从Ⅱ区穿出,继而沿Ⅴ区向下走行。此外,Ⅰ区含有舌下神经舌内、外肌支,Ⅵ区含有舌咽神经颈动脉支,Ⅶ区不含有明显神经分支,这三区的神经均不与颈动脉鞘内血管伴行。由此可见,颈Ⅱ、Ⅲ和Ⅳ区血管、神经及淋巴结有典型的配布,且病变的发生率较高[10],这正是本课题组选择该区域作为研究的理由。淋巴结源性病变在CT平扫可边界清楚或簇状聚集、融合成片,其内含有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可呈均匀、不均匀、环形强化等多种形式,与淋巴结结核干酪样液化、淋巴结转移瘤因为癌细胞生长迅速、病灶中心供血不足而坏死有关。神经源性病变以边界清楚的软组织块影常见。随着病灶增大,肿瘤出现黏液样变性、出血、坏死甚至囊性变,增强扫描同样存在多种形式的强化[11-12]。可见,这2类病变的CT征象重叠较多,特异性不强,从本研究的统计结果中也不难发现,直接征象(大小、边界、形态、密度,强化方式、强化程度等)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收集的33例病变中,出现了5例淋巴结源性与神经源性病变在影像诊断中相互定性错误的情况(误诊率高达15.2%)。因此,单靠观察病灶的直接征象,可能存在定性诊断不准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颈部淋巴结结核伴脓肿形成95例临床分析[J]. 宗华,秦杰,李红春,朱立元.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8(01)
[2]颈部淋巴结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J]. 顾雅佳.  中国癌症杂志. 2017(06)
[3]颈动脉间隙神经鞘瘤的诊治进展[J]. 郑晓珂,王卓颖.  中国癌症杂志. 2016(11)
[4]A modified method for locating parapharyngeal space neoplasms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implications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J]. Xue-Wen Liu,Ling Wang,Hui Li,Rong Zhang,Zhi-Jun Geng,De-Ling Wang,Chuan-Miao Xie.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2014(10)
[5]MSCT增强扫描对颈部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J]. 龚晓虹,袁玲玲,付传明,吴德红.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4(03)
[6]CT和MRI诊断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J]. 李仰康,周修国,蔡爱群,林建浜,许桂晓.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3(04)
[7]颈部神经鞘瘤44例临床分析[J]. 孙臻峰,张佳,王国良,张柏涛,董频.  肿瘤学杂志. 2012(09)



本文编号:33175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3175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6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