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肾血管性高血压4例病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20 23:34
  目的通过4例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其相关并发症治疗的影响。结果例1为74岁女性,入院前3个月血压波动明显,服用四联降压药血压控制不理想,血肌酐升高。既往有30年高血压病史,8年糖尿病病史。入院检查证实存在多处动脉粥样硬化,查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水平增高,使用经皮腔内肾动脉球囊扩张加支架术(PRAS)治疗。在1年随访中,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d可使血压平稳,血肌酐多次复查正常。体会:及时开通肾动脉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可使患者血压降低以及保护肾功能。例2为72岁男性,10年高血压病史,入院前1个月头晕加重,血压明显升高,颅脑CT示右侧枕叶脑梗死伴部分软化灶形成。入院后确诊多处动脉粥样硬化,血RAAS水平正常,服用四联降压药血压仍然波动明显,经PRAS治疗后血压降低,但出现了再发脑梗塞。体会:对于临床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行介入治疗时机选择需慎重。例3为32岁女性高血压患者,查血RAAS水平增高,CTA右肾动脉串珠样狭窄,PRAS后随访2年血压均正常。体会:及时发现和开通肌纤维发育不良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可治... 

【文章来源】:福建医科大学福建省

【文章页数】:4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肾血管性高血压4例病例分析


图1a:支架植入前左肾动脉造影;

心电图,支架植入,正常参考值


住院查血压 180/90mmHg,尿糖 1+;空腹血糖 14.4 mmol/L,甘油三酯 2.31mmol/L,尿素氮 13.7 mmol/L,肌酐 172 umol/L,尿酸 364 umol/L,糖化血红蛋白 7.9%;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立位):肾素活性:1.85(正常参考值 0.05~0.79)Ug/l.h,血管紧张素Ⅱ 228.47(正常参考值 27.80-52.20)ng/L,醛固酮 191.31(正常参考值 59.50~173.9ng/l, ARR=10.51)。胸片:左心室增大,符合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粥样硬化;心电图:T 波低平(I、avl、V4-6)。双侧颈动脉超声: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伴斑块形成(多发),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形成;肾脏 CTA:右肾动脉起始部基本闭塞,左肾动脉起始部狭窄约 90%。肾脏 ECT:右肾明显缩小,功能严重受损;左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临床主要诊断:高血压病 3 级(极高危)、动脉粥样硬化(脑动脉、双侧肾动脉、双侧颈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主动脉)、双侧肾动脉重度狭窄(右侧已无功能)、慢性肾脏病 CKD4 期、2 型糖尿病。2012年 7 月 16 日行 PRAS 术(图 1)。术后予以“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低

心电图,肾动脉,三维重建,横断面


侧枕叶脑梗死伴部分软化灶形成。入院查血压 182/96mmHg。神清,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尿蛋白 2+。生化: 甘油三酯 2.05mmol/L,高密低脂蛋白 0.70mmol/L,低密度脂蛋白 3.91mmol/L,空腹血糖 6.6mmol/L,OGTT:2h血糖 12.4mmol/L,糖化血红蛋白 7.3%;血常规、脑钠肽、肌钙蛋白 I、甲功、皮质醇正常;RAAS(立位)正常。动态血压监测:全天平均血压 154mmHg/87mmHg,白天平均血压 157mmHg/88mmHg,夜晚平均血压 149mmHg/84mmHg。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胸片:主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稍大;心脏彩超:室间隔及左室壁增厚,LVMI:160.9g/m2;双侧颈、椎动脉彩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左 1.5mm,右 2.1mm)伴右侧斑块形成(单发,7.3mm×2.9mm);双肾 ECT:LGFR=22ml/min、RGFR=27ml/min;肾动脉 CTA(图 2):双肾动脉多发粥样硬化改变,右肾上部分肾梗塞(左肾动脉近段狭窄约 50%,远段狭窄约 20-30%。右肾副肾动脉基本闭塞,右肾动脉狭窄约 20-30%)。临床主要诊断:高血压病 3 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重视肾血管性高血压[J]. 赵卫红,鲁星妍.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06)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 刘力生.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1(08)
[3]老年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 高倩,党爱民,成艳美,吕纳强,惠汝太,郑德裕.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0 (05)
[4]肾静脉肾素水平与肾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 冯颖青,周颖玲,罗建方,余丹青,陈纪言.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6(07)



本文编号:35083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5083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8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