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对急性下肢DVT患者凝血及血流变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12-16 09:56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方对急性下肢DVT患者凝血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评价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药(抗凝、溶栓、祛聚)治疗急性下肢DVT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DVT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收集佛山市中医院外科从2012年4月到2014年3月确诊为急性下肢DVT患者40名,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研究组在常规西药治疗(抗凝、溶栓、祛聚)基础上给予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减,对照组按常规西药治疗,共14天。用药过程中,监测并记录凝血、血液流变学、纤溶等指标的变化,从分子学水平讨论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对急性下肢DVT患者凝血、血液流变学、纤溶系统的影响。最后,比较两组治愈率在统计学上的差异。结果:1、治愈率比较:研究组治愈率为75%(15例),对照组治愈率为50%(10例),研究组治愈率对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研究组总有效率对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症状、体征缓解情况:研究组疼痛减轻(明显有效)所需时间(4.20±0.83天)对比对照组(5....
【文章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因分析
1.1.1 西医病因学分析
1.1.2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1.2 中西医治疗现状
1.2.1 西医治疗
1.2.2 中医治疗
1.3 中西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尚需解决的问题
第2章 研究部分
2.1 病例选择
2.1.1 病例选择标准
2.1.2 病例排除标准
2.1.3 病例纳入标准
2.1.4 病例脱落标准
2.2 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治疗前处理
2.3.2 治疗方法
2.3.3 观察内容及检测指标
2.3.4 患肢肿胀、疼痛减轻的评分标准
2.3.5 疗效评价标准
2.3.6 统计学处理
2.4 结果
2.4.1 两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
2.4.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的比较
2.4.3 两组凝血指标的比较
2.4.4 两组纤溶酶原活性(PLG,A)的比较
2.4.5 两组D-二聚体(D-Dimer)的比较
2.4.6 两组血管再通情况的比较
2.4.7 两组血液流变学的比较
2.5 讨论
2.5.1 西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2.5.2 预防
2.5.3 治疗
2.5.4 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
2.5.5 中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与治疗
2.5.6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成果
2.5.7 研究意义及选方依据
2.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芪蛭颗粒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J]. 吴峰阶,王巧云. 微循环学杂志. 2011(02)
[2]葱白提取物对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张晨,熊昌军,徐丹丹,赵亮,曹力佳,熊昌源. 湖北中医杂志. 2010(12)
[3]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现状与展望[J]. 王深明.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12)
[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张晨,熊昌源,高骏.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10(03)
[5]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与临床研究[J]. 刘咸罗,钱小星,汤永胜,陈克辉,钱梅梅,柳小刚,周高潮,徐晓峰,王家文.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9(04)
[6]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吉派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 杨洪钢,刘颖,袁明远,雷奕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24)
[7]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对比分析[J]. 陈以宽,朱仕钦,罗文军,孙建明,沈庆明.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02)
[8]不同途径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J]. 余超,吴性江,韩建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7(10)
[9]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临床观察[J]. 韩晓明,赖尧基. 江苏中医药. 2007(07)
[10]补阳还五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45例分析[J]. 马文卓,李强. 甘肃中医. 2007(03)
本文编号:3537936
【文章来源】: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4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因分析
1.1.1 西医病因学分析
1.1.2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1.2 中西医治疗现状
1.2.1 西医治疗
1.2.2 中医治疗
1.3 中西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尚需解决的问题
第2章 研究部分
2.1 病例选择
2.1.1 病例选择标准
2.1.2 病例排除标准
2.1.3 病例纳入标准
2.1.4 病例脱落标准
2.2 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治疗前处理
2.3.2 治疗方法
2.3.3 观察内容及检测指标
2.3.4 患肢肿胀、疼痛减轻的评分标准
2.3.5 疗效评价标准
2.3.6 统计学处理
2.4 结果
2.4.1 两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
2.4.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的比较
2.4.3 两组凝血指标的比较
2.4.4 两组纤溶酶原活性(PLG,A)的比较
2.4.5 两组D-二聚体(D-Dimer)的比较
2.4.6 两组血管再通情况的比较
2.4.7 两组血液流变学的比较
2.5 讨论
2.5.1 西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2.5.2 预防
2.5.3 治疗
2.5.4 下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
2.5.5 中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与治疗
2.5.6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成果
2.5.7 研究意义及选方依据
2.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芪蛭颗粒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J]. 吴峰阶,王巧云. 微循环学杂志. 2011(02)
[2]葱白提取物对创伤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兔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张晨,熊昌军,徐丹丹,赵亮,曹力佳,熊昌源. 湖北中医杂志. 2010(12)
[3]静脉血栓栓塞症诊治现状与展望[J]. 王深明.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12)
[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张晨,熊昌源,高骏.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010(03)
[5]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实验与临床研究[J]. 刘咸罗,钱小星,汤永胜,陈克辉,钱梅梅,柳小刚,周高潮,徐晓峰,王家文.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9(04)
[6]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联合吉派林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 杨洪钢,刘颖,袁明远,雷奕祺.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24)
[7]手术与非手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对比分析[J]. 陈以宽,朱仕钦,罗文军,孙建明,沈庆明.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02)
[8]不同途径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实验研究[J]. 余超,吴性江,韩建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7(10)
[9]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0例临床观察[J]. 韩晓明,赖尧基. 江苏中医药. 2007(07)
[10]补阳还五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45例分析[J]. 马文卓,李强. 甘肃中医. 2007(03)
本文编号:35379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53793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