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经B超诊断的作用及价值探讨
发布时间:2022-01-10 05:29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经B超诊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将从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160例纳入研究,记作病变组。另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志愿者160例记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B超检查,比较斑块大小、IMT以及回声强度等情况。此外,对病变组受试者实施CTA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式对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以及易损斑块的检出率。结果病变组人员的斑块大小、IMT以及回声强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种诊断方式对颈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的检出率对比的差异均不明显(均P>0.05)。B超与CT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溃疡斑块及扁平斑块的检出率对比的差异均不明显(均P>0.05)。B超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易损斑块的检出率为3.75%(6/160),CTA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易损斑块的检出率为19.38%(31/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检查有助于早期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但对易损斑块的检出率不理想,因其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等优势,可作为临床初筛的有效手段之一。
【文章来源】: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10(18)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人员B超诊断的斑块大小、IMT以及回声强度对比
2.2 B超与CTA检查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检出情况对比
2.3 B超与CTA检查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斑块的检出率对比
2.4 B超与CTA检查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易损斑块的检出率对比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声像学特征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 毛银娟,张近. 河北医学. 2019(11)
[2]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估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J]. 焦新宇,杜启亘,杜昕苓.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09)
[3]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症反应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 欧永强,王维箭,赵鹏.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15)
[4]超声与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观察[J]. 谢敏慧,陈子材,冯英恒,李碧峰.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07)
[5]套环法和空气干燥法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的比较分析[J]. 王琮,陈筱雪,杨少玲,王凤翎,范林艳,贺倩倩.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9(03)
[6]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和平滑肌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关系的研究[J]. 李昊文,沈宓,李子瑞,张文丽,王宇新,高培毅,王雅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9(04)
[7]临床影像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J]. 王大伟,韩广明,王占波,乔建勇.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9(04)
[8]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中的诊断价值[J]. 何伟明,李少君,支春妹.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03)
[9]声学造影和高分辨核磁共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及斑块内出血研究进展[J]. 刘丹丹,李茜楠,田野.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02)
[10]经皮超声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观察[J]. 隋晓雯,潘心,张美艳,李福荣,赵红玲.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8(08)
本文编号:3580138
【文章来源】: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10(18)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人员B超诊断的斑块大小、IMT以及回声强度对比
2.2 B超与CTA检查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检出情况对比
2.3 B超与CTA检查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斑块的检出率对比
2.4 B超与CTA检查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型疾病患者易损斑块的检出率对比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声像学特征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 毛银娟,张近. 河北医学. 2019(11)
[2]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评估多囊卵巢综合征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J]. 焦新宇,杜启亘,杜昕苓.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9(09)
[3]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H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症反应及斑块稳定性的关系[J]. 欧永强,王维箭,赵鹏.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15)
[4]超声与CTA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观察[J]. 谢敏慧,陈子材,冯英恒,李碧峰.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07)
[5]套环法和空气干燥法建立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的比较分析[J]. 王琮,陈筱雪,杨少玲,王凤翎,范林艳,贺倩倩.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9(03)
[6]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和平滑肌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关系的研究[J]. 李昊文,沈宓,李子瑞,张文丽,王宇新,高培毅,王雅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9(04)
[7]临床影像学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对比分析[J]. 王大伟,韩广明,王占波,乔建勇.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9(04)
[8]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在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中的诊断价值[J]. 何伟明,李少君,支春妹.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03)
[9]声学造影和高分辨核磁共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及斑块内出血研究进展[J]. 刘丹丹,李茜楠,田野.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02)
[10]经皮超声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观察[J]. 隋晓雯,潘心,张美艳,李福荣,赵红玲.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8(08)
本文编号:35801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58013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