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心血管论文 >

3.0T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定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15:09

  本文关键词:3.0T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定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利用3.0T磁共振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和延迟增强成像定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47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HCM组)和21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心脏磁共振(CMR)检查,包括左心室短轴电影成像、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和延迟增强成像,测量各心肌节段舒张末期心肌厚度(EDTH)、收缩末期心肌厚度(ESTH)、峰值时间(tpeak)、最大上升斜率(Slopemax)、峰值信号强度(SIpeak)和心肌延迟强化(LGE)程度,通过EDTH、ESTH计算出心肌增厚率。将对照组心肌节段设为A/a组,将HCM组按有无强化和有无肥厚分为无强化节段亚组(B组)、强化节段亚组(C组)以及无肥厚节段亚组(b组)、肥厚节段亚组(c组),将C组和c组按轻、中、重度强化及肥厚程度分为C1、C2、C3组和c1、c2、c3组。采用非参数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多组间的EDTH、收缩增厚率、SIpeak、Slopemax和tpeak等参数。检验心肌节段的灌注参数、心肌厚度和延迟强化程度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HCM组无强化节段亚组(B组)及强化节段亚组(C组)较对照组(A组)均tpeak延长,Slopemax和SIpeak降低(p值均0.01),其中C组较B组tpeak延长更为显著(p0.01),而Slopemax和SIpeak在两者之间中无统计学差异;在轻、中、重度强化节段中(C1、C2、C3组),tpeak及SIpeak呈上升趋势,收缩增厚率呈下降趋势,总体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1)。Slopemax在不同强化程度的心肌节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CM组无肥厚节段亚组(b组)及肥厚节段亚组(c组)均较对照组(a组)tpeak延长,Slopemax和SIpeak降低(p0.01),其中c组较b组tpeak延长更为显著(p=0.023),而Slopemax和SIpeak在两者之间中无统计学差异;在轻、中、重度肥厚节段中(c1、c2、c3组),tpeak及SIpeak呈上升趋势,Slopemax呈下降趋势,但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eak与LGE及EDTH均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199,p=0.000;r=0.279,p=0.031);LGE与EDTH显著正相关(r=0.277,p=0.000);心肌增厚率与EDTH、LGE及tpeak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669,p=0.000;r=-0.308,p=0.000;r=-0.154,p=0.000)。结论:利用3.0T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可以定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冠脉微循环障碍,能可靠的显示出无肥厚及无强化的节段微循环功能异常,且微循环功能异常的程度与延迟强化程度及心肌厚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为临床对疾病进行危险分层及干预诊疗计划提供依据。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 冠脉微循环障碍 心脏磁共振成像 心肌首过灌注成像 延迟强化成像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2.2;R445.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中英文缩略词表8-9
  • 第1章 引言9-10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10-14
  • 2.1 研究对象10-11
  • 2.2 检查方法11-12
  • 2.3 图像分析和后处理12-13
  • 2.4 统计学方法13-14
  • 第3章 结果14-19
  • 3.1 HCM各节段心肌厚度及延迟期强化分布14-15
  • 3.2 按延迟强化(LGE)程度分析15-16
  • 3.3 按舒张末期心肌厚度(EDTH)分析16-18
  • 3.4 灌注参数、舒张末心肌厚度、延迟强化程度三者相关性分析18-19
  • 第4章 讨论19-23
  • 4.1 肥厚型心肌病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19-20
  • 4.2 心脏磁共振成像在诊断HCM中的优势20-21
  • 4.3 本研究结果数据分析21-23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23-24
  • 5.1 研究结论23
  • 5.2 研究的局限性23
  • 5.3 展望23-24
  • 致谢24-25
  • 参考文献25-27
  • 附图27-3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31-32
  • 综述 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影像学研究进展32-39
  • 参考文献37-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国玲;白秀萍;;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J];微循环学杂志;2013年04期

2 赵志宏,单江;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5年02期

3 孙桂芳,刘凤岐,修春红;冠脉微循环障碍参与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重构[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5年05期

4 闫磊;童嘉毅;;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概述及研究进展[J];现代医学;2013年08期

5 孙洪涛,郭翼茹,梁国芬;心肌肥厚与心功能不全时冠脉微循环障碍[J];中国微循环;2002年02期

6 汪艺;;急性心肌梗死后冠脉微循环障碍研究[J];首都医药;2008年12期

7 杜韬;于睿;;金纳多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兔冠脉微循环的影响[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年07期

8 上野高史 ,王奎瑛;微血管障碍性心肌缺血[J];日本医学介绍;1993年03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史载祥;;冠脉微循环障碍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考[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史载祥;;后再灌注时代与冠脉微循环障碍[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史载祥;;后再灌注时代与冠脉微循环障碍[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2008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史载祥;;冠脉微循环障碍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考[A];江西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学术研讨会暨心脑血管病培训班论文集[C];2009年

5 吉中强;纪文岩;;冠心病冠脉微循环障碍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血栓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彬;黄桂琼;;中医络病理论与冠脉微循环障碍研究[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武维恒;祁春梅;;应用CRP监测冠脉微循环障碍患者的胸痛发作[A];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五届中国微循环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卢健棋;温志浩;;中医药干预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近况[A];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北京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卢周舟;冠心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的冠脉微循环障碍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2 张晓晖;微循环阻力指数评估冠脉微循环障碍及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聚集的相关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殷亮;3.0T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定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4 张聪颖;于睿副教授论治冠脉微循环障碍经验[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5 王芬;血栓微颗粒诱导大鼠冠状动脉微血栓形成及其代偿机制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3.0T磁共振心肌灌注成像定量评估肥厚型心肌病冠脉微循环障碍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63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3763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1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