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剂量氯吡格雷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性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本文关键词:高剂量氯吡格雷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性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氯吡格雷 冠状动脉疾病 氯吡格雷低反应 Meta分析
【摘要】:目的1.探讨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性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探讨CYP2C19*2基因多态性对高剂量氯吡格雷疗效的影响。方法根据PICOS原则制定检索式,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万方数据库、知网、维普数据库,有关高剂量氯吡格雷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药物基因组的文献报道,时间截止至2014年5月。根据纳入标准,由研究人员独立提取相关数据,运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统计描述,应用Revman 5.1.6软件分析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即用药后存在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HTPR)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E/MACCE)、支架内血栓(Stent thrombosis,ST)、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靶血管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TVR)、出血风险等,及CYP2C19基因型对高剂量氯吡格雷疗效的影响进行Meta分析。通过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漏斗图法分析结论的发表偏倚。结果共检索到4482篇文献,经过筛查最终纳入19篇文献,涉及11616例患者。其中,12篇文献涉及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治疗HTPR患者,7篇文献涉及CYP2C19*2基因对高剂量氯吡格雷的影响。1.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相比较,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可明显降低患者MACE/MACCE发生率(RR 0.48;95%CI:0.34,0.67;P0.0001),减少ST发生(RR 0.34;95%CI:0.18,0.64;P=0.0008),降低TVR发生率(RR 0.40;95%CI:0.18,0.89;P=0.03),降低心血管事件死亡率(RR 0.31;95%CI:0.12,0.85;P=0.02);但并不降低患者发生MI的相对风险(RR 0.67;95%CI:0.42,1.07;P=0.09)。2.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降低HTPR患者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降低非HTPR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8;95%CI:0.63,2.22;P=0.61)。3.与常规剂量相比较,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导致小出血事件发生率增加(RR 1.28;95%CI:1.02,1.62;P=0.04),但是在大出血事件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9;95%CI:0.46,1.36;P=0.4)。综合氯吡格雷相关的所有出血事件发生率,高维持剂量与常规剂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1.18;95%CI:0.96,1.45;P=0.12)。4.与常规剂量相比,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显示出更强的血小板抑制[Verify Now-P2Y12:MD-76;95%CI(-99.82,-52.18);P0.00001。VASP:MD-19.36;95%CI(-27.32,-11.40);P0.00001。LTA-IPA:MD-11.80;95%CI(-12.88,-10.72);P0.00001。LTA-PAR:MD-9.68;95%CI(-11.19,-8.17);P0.00001]。5.关于高剂量氯吡格雷降低MACE/MACCE发生率,CYP2C19*2基因携带者效果明显比CYP2C19*1/*1基因型差(RR 1.68;95%CI:1.19,2.37;P=0.003)。高剂量氯吡格雷降低ST发生率方面,CYP2C19*2基因携带者的疗效也较差(RR 1.67;95%CI:1.25,2.23;P=0.0005)。结论1.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可以有效降低HTPR患者PCI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临床疗效与常规剂量对非HTPR患者的疗效相当。但是,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并不降低MI的复发风险。2.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临床小出血事件有所增加,但大出血事件未见增加。3.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可降低血小板聚集率。4.CYP2C19*2基因是影响高剂量氯吡格雷疗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携带CYP2C19*2的HTPR患者应选择其它抗血小板方案。
【关键词】:氯吡格雷 冠状动脉疾病 氯吡格雷低反应 Meta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1.4
【目录】: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3-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引言9-11
- 1 材料和方法11-15
- 1.1 检索策略11-14
- 1.2 纳入标准14
- 1.3 文献筛选14
- 1.4 数据收集和分析14
- 1.5 统计分析14-15
- 2 结果15-33
- 2.1 文献检索结果15-17
- 2.2 统计描述17-23
- 2.3 发表偏倚评估23-24
- 2.4 疗效及安全性评估24-31
- 2.5 敏感性分析31-32
- 2.6 发表偏倚分析32-33
- 3 讨论33-36
- 4 结论36-37
- 参考文献37-41
- 综述41-48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涛;;固定剂量与可调节维持剂量治疗方案的争议[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6年02期
2 唐晓玲;用Koup一点法预测达稳态时所需的维持剂量[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6年08期
3 李玉坤;;双倍维持剂量氯吡格雷短期应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4年09期
4 Jamin C ,Legallicier P ,Brin S ,侯巍;激素替代疗法初始和随后维持剂量选择标准的观察性研究[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分册);2005年05期
5 李靖;王乐丰;徐琳;倪祝华;葛永贵;迟永辉;;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0年01期
6 代兴斌;蒋楠;魏学礼;马兰;;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附:54例病例报告[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7 郑绮姗;赵立子;曾武涛;岑菡婧;王雪丁;李嘉丽;冷秀玉;黄民;;NR1I2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维持剂量个体差异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2年02期
8 陈刚;;一点法预测药物维持剂量的探讨[J];中国药学杂志;1986年04期
9 蒋年新;宋杰;徐标;;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1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维持剂量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年07期
10 黄盛文;陈保林;向道康;黄凌;安邦权;李贵芳;;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维持剂量的相关性(英文)[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季美华;胡彩华;陶健;丁文彬;袁瑞凡;;部分脾栓塞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谢爽;娄莹;刘红;韩璐璐;黄一玲;边文彦;李一石;;已建立的华法林初始剂量预测模型对中国患者华法林维持剂量的预测价值[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贾玉琳;姜东炬;;维持剂量地高辛中毒原因分析[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熊训斌;;维持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锦鸡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成功治疗肾病综合征一例[A];第28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大会暨2011年名老中医治疗(儿科)疑难病临床经验高级专修班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龚玲;Liddle综合征表型和基因型关系分析及基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药物基因组学的华法林维持剂量公式建立[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苒;CYP2C9和VK0RC1基因多态性对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华法林维持剂量影响的临床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2 吴炯;华法林相关耐药基因检测方法的建立和临床应用[D];复旦大学;2013年
3 王杰;CYP4F2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维持剂量影响的meta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4 林璐;高剂量氯吡格雷对氯吡格雷低反应性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5 路靖;高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对冠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围手术期血小板活性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6 葛蓓蕾;VKORC1基因多态性及其他因素与老年患者华法林维持剂量的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2年
7 郭志华;PXR和VKORC1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维持剂量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0年
8 夏文辉;CYP2C9及VKORC1基因多态性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华法林维持剂量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9 高菲;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与CYP2C9和VKORC1基因多态性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9年
10 王医成;核受体PXR和OATP1B1基因多态性对华法林剂量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84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784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