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左右起源心电图鉴别流程的前瞻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左右起源心电图鉴别流程的前瞻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流出道 室性心律失常 体表心电图 V2转换率
【摘要】:目的: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outflow tract arrhythmia,OTA)较为常见,OTA包括起源于左室流出道(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LVOT)或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和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我们通过前期的回顾性研究,提出了依据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特点判断OTA左、右室起源的鉴别流程。本研究前瞻性探讨该鉴别流程的临床实用性及准确性。方法:对2011年6月至2014年8月的210例因OTA拟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术患者的ECG进行前瞻性分析。依据患者ota时及窦性心律(sinusrhythm,sr)时的ecg特点,按预设的鉴别流程,于术前前瞻性判断患者的ota左、右室起源。判断ota左、右室起源的ecg鉴别流程如下:观察ota时发生r/s/移行(即出现r/s振幅≥1时)的最早胸前导联,(1)若r/s/移行发生在胸前导联v3以前(v1或v2导联),则判断ota起源于lvot;(2)若r/s/移行发生在胸前导联v3以后(v4至v6导联),则判断ota起源于rvot;(3)若r/s/移行导联发生在v3则通过测量v2导联转换率来判断ota的起源部位。所有患者以电生理检查并射频导管消融治疗(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rfca)成功的部位作为ota的起源部位。统计预设ecg鉴别流程的的灵敏度、特异度等等指标。结果:210例患者中男性69例,女性141例,年龄48.0±13.6岁,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其中临床表现为vt伴或不伴同形态pvc的患者13例,仅仅表现为频发pvc而无vt的患者197例。rfca的成功靶点位于lvot的左冠状动脉窦(leftcoronarycusp,lcc)、右冠状动脉窦(rightcoronarycusp,rcc)、无冠状动脉窦(noncoronarycusp,ncc)、lcc与rcc之间、主动脉瓣下的患者例数分别是26例、9例、1例、3例、11例。成功靶点位于rvot间隔侧、游离壁侧、间隔与游离壁交界处、肺动脉瓣上的患者例数分别是120例,30例,1例,9例。ecg表现r/s移行导联在v3以前的患者共29例,依据预设ecg鉴别流程前瞻性判断为ota起源于lvot,经射频消融术后证实,28例在lvot消融成功;1例在rvot消融成功。以ota的r/s移行导联在v3以前预测ota起源部位是lvot为标准,其灵敏度为56%,特异度99.4%,阳性预测值96.6%,阴性预测值87.8%。ECG表现R/S移行导联在V3以后的患者共111例,依据预设ECG鉴别流程前瞻性判断为OTA起源于RVOT,经射频消融术后证实,108例在RVOT消融成功;3例在LVOT消融成功,以OTA的R/S移行导联在V3以后预测OTA起源部位是RVOT为标准,其灵敏度为67.5%,特异度94%,阳性预测值97.3%,阴性预测值47.5%。ECG表现R/S移行导联在V3的患者共70例,起源LVOT的V2转换率大于起源RVOT的V2转换率1.36±0.62 vs 0.57±0.28(P0.05)。OTA的R/S移行导联在V3时,如果以V2转换率≥1作为预测OTA起源于LVOT为标准,预测OTA起源于LVOT有16例,经射频消融术后证实,有14例在LVOT消融成功,此方法灵敏度73.7%,特异度96.1%,阳性预测值87.5%,阴性预测值90.7%。如果以V2转换率≥0.6预测OTA起源于LVOT为标准,预测OTA起源于LVOT有35例,经射频消融术后证实,仅15例在LVOT消融成功,此方法灵敏度78.9%,特异度60.8%,阳性预测值42.9%,阴性预测值88.6%。结论:OTA有其独特的心电图表现,本前瞻性研究提示:OTA的胸前导联R/S移行在V3以前和V3以后作为诊断OTA起源于LVOT和RVOT的标准具有很高的特异性。OTA时胸前导联R/S移行在V3则V2转换率对于鉴别OTA起源具有重要价值,以V2转换率大于等于1作为诊断OTA起源于LVOT的标准比以V2转换率大于等于0.6作为诊断OTA起源于LVOT的标准具有更高的准确性。本研究中OTA起源的鉴别流程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流出道 室性心律失常 体表心电图 V2转换率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1.7
【目录】:
- 摘要7-10
- Abstract10-14
- 前言14-16
- 材料和方法16-19
- 一、研究对象16
- 二、ECG 指标的测量和分析方法16-18
- 三、前瞻性判定OTA左右起源的预设ECG鉴别流程18
- 四、电生理标测和 RFCA 方法及 OTA 起源部位判定18-19
- 五、统计学处理19
- 结果19-26
- 1 一般临床资料19-20
- 2 预设ECG鉴别流程前瞻性判定OTA左右起源的结果20-26
- 讨论26-33
- 1 OTA的发病机制及RFCA前依据ECG特点鉴别其起源部位的方法和意义26-27
- 2 OTA 的不同流出道解剖起源与对 ECG 波形的影响27-30
- 3 本研究预设的OTA左、右起源鉴别方法的依据30-31
- 4 本研究预设的OTA左右起源鉴别方法的有效性31-32
- 5 本研究的局限性32-33
- 结论33-34
- 参考文献34-38
- 综述38-53
- 参考文献48-53
- 附录53-55
- 致谢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刘军,靖冬梅;超声消融在重建股动脉双通道流出道中的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03年11期
2 徐海栋,刘博;胃流出道狭窄内镜治疗进展[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3年04期
3 李仲智,郭志和,,陆进,高国庆,李晓峰,高玲,姜鹃;法乐四联症根治术加宽右心流出道方法的改进[J];北京医学;1996年04期
4 齐春华;黄国英;;心脏近端流出道隔心肌化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7年01期
5 苑星,顾以茼,彭汝霞,崔识远,张晓林,王平凡;经右房及流出道双径路行法乐四联症根治术48例[J];河南诊断与治疗杂志;1996年04期
6 李海荣;杨艳萍;曹锡梅;景雅;乔从进;王彤;;心肌细胞凋亡不参与小鼠胚胎心脏流出道的缩短机制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8年07期
7 郑国强,张萍,陈玉萍,刘素云,赵春华,任茗;任意弯曲的心脏流出道测量器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中文版);1997年03期
8 赵晓晴;黄国英;谢利剑;彭涛;周国民;;Cx43基因剔除小鼠心脏锥干部的异常发育[J];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38期
9 杨光敏,徐平,王永先;二尖瓣狭窄引起左室舒张期流出道狭窄一例[J];咸宁医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10 赵晓晴,黄国英,陈萍,谢利剑,周国民;小鼠胚胎近端流出道隔的融合与心肌化研究[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玉和;楚建民;韦伟;赵英杰;丁立刚;王靖;方丕华;张澍;;流出道室性早搏起源处异常电位的分布和意义[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常栋;杨延宗;高连君;张树龙;夏云龙;;犬迷走神经对流出道心肌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汇编[C];2012年
3 狄文成;余洪松;吉文庆;李晓宏;蓝荣芳;徐伟;;三维标测系统下流出道室性早搏的消融策略[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汇编[C];2012年
4 赵晓晴;黄国英忪;谢利剑;彭涛;陈萍;周国民;;Cx43基因对近端流出道隔心肌化过程的调控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温海涛;姚许平;朱伟智;杨剑辉;汤春波;齐勇;陈恕求;;以阑尾为流出道的可控性盲结肠膀胱术远期疗效的观察[A];2008年浙江省泌尿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赵晓晴;黄国英;谢利剑;彭涛;陈萍;周国民;;Cx43基因对近端流出道隔心肌化过程的调控机制[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丁明超;;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无流出道下肢动脉闭塞病变的的预探索[A];第二十九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十二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8 舒茂琴;钟理;冉擘力;;流出道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消融疗效及体表心电图特征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9 焦震宇;李艳冰;毛俊;刘宵燕;杨新春;谭琛;楚建民;刘兴鹏;;三种判断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的心电图流程比较[A];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汇编[C];2012年
10 冉玉琴;浦介麟;李宁;冯莉;孙莉萍;;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与β2-肾上腺素受体Arg16Gly基因多态性[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艳萍;胚胎心脏流出道的分隔与重塑[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2 李海荣;胚胎心脏流出道、静脉窦及传导系的发生发育[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3 赵晓晴;Cx43基因对小鼠近端流出道隔心肌化过程的调控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齐春华;Galpha13信号通路与Cx43基因敲除胎鼠心脏近端流出道隔心肌化过程的关系[D];复旦大学;2007年
5 蔡玉瑾;胚胎心流出道的形态发生与呼吸内胚层发育偶联[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屈旭宽;BMP-2在小鼠胚胎心流出道发育中的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于化龙;雷公藤联合西药治疗下肢动脉流出道广泛硬化闭塞症的系统评价[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3 关岳;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左右起源心电图鉴别流程的前瞻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4 白巧艳;犬迷走神经对流出道心肌单相动作电位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5 陈伟呈;Cx43基因敲除胎鼠心脏近端流出道隔心肌化过程的关键基因[D];复旦大学;2009年
6 甘榕榕;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7 张颖;Cx43基因敲除胎鼠心脏近端流出道隔心肌化过程中Bmp2和Bmpr2的时序表达[D];复旦大学;2010年
8 武姗姗;神经嵴细胞和ISL-1阳性细胞与小鼠胚胎心流出道的发育[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杨艳萍;小鼠胚胎心脏流出道分隔过程中心肌细胞转分化和心内膜α-SMA阳性细胞的发育[D];山西医科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841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841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