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ATG和兔ATG联合Cs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的meta分析
本文关键词:马ATG和兔ATG联合Cs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的meta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马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再生障碍性贫血 免疫抑制治疗
【摘要】:目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难治的血液疾病,对不具备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条件的患者,首选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环孢菌素(CsA)相联合的免疫抑制治疗(IST)。马ATG和兔ATG联合CsA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面有争论。本文通过meta的分析方法比较马ATG与兔ATG联合CsA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万方,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中有关马ATG与兔ATG联合Cs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公开发表的文章。各数据库检索时间从1990年1月至2015年5月。采用了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用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计算合并效应量,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反应率,早期死亡率、全因死亡率以及总生存率之间的差异及统计学意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1篇,包括了1篇随机对照研究和10篇非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了144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用马ATG治疗的患者6个月反应率(OR:1.82,95%CI:1.82-1.20)、总体死亡率(OR:0.58,95%CI:0.58-0.39)、2年及3年生存率均高于兔ATG(OR:3.87;95%CI:2.25-6.65和OR:6.72;95%CI:3.14-14.36)。结论:马ATG联合环孢菌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与兔ATG相比明显降低了其全因死亡率并提高总体存活率,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再生障碍性贫血 免疫抑制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56.5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4-5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9
- 前言9-10
- 1 材料与方法10-11
- 1.1 文献检索10
- 1.2 纳入排除标准10
- 1.3 文献资料提取10-11
- 1.4 文献质量评价11
- 1.5 统计学分析11
- 2 结果11-18
- 2.1 文献筛选结果11-12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12-15
- 2.3 方法学质量评价15
- 2.4 统计分析结果15-18
- 2.5 发表性偏倚检测18
- 3 讨论18-22
- 全文总结22-23
- 参考文献23-27
- 文献综述27-36
- 参考文献32-36
- 致谢36-37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新疗法救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J];医学信息;2000年04期
2 许正锯,李树清;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J];肝脏;2001年04期
3 惠吴函 ,杨岩 ,李舜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一例报告[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5期
4 米秀兰;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5 贾洪顺,孙涛;婴儿骨皮质增生症并发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年12期
6 冯莉娟,张国平,陈凤英,张桂英,张熙纯,严甲;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报告[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07期
7 季健玲,刘红,孙超,姜胜华,丁润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6年02期
8 李杨;郭虎;吴鹏;;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一例[J];海南医学;2013年14期
9 焦中华;顾振东;李琰;宋茂美;唐由君;朱海洪;;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10例观察[J];中医杂志;1988年01期
10 辛碧珍;陈志哲;胡建达;林淑屏;梁玉英;;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5例报告[J];福建医药杂志;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庆;王安全;马传香;李密密;于清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骨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石清印;;中西医结合以中药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张水生;王晓莉;陈世林;罗敏智;张胜敏;程洪波;魏宇靖;;再生障碍性贫血CD34+表达研究[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徐春丽;刘林;孔佩艳;刘红;陈幸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分析[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范艳玲;王志国;于存国;展昭民;张伯龙;马军;;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第十一届全国红细胞疾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6 王树叶;王巍;曹峰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负调控因子的检测[A];第十一届全国红细胞疾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7 曹永彬;李晓红;马健;王志红;徐丽昕;高春记;达万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极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A];中国科协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2008血液肿瘤论坛会议会编[C];2008年
8 周荣富;欧阳建;陈兵;邵晓雁;许景艳;张启国;杨永公;周敏;关朝阳;陶红;张弦;;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4例临床分析[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9 邵宗鸿;;再生障碍性贫血[A];2011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成立5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周郁鸿;;再生障碍性贫血(英国治疗指南2010)[A];2011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血液病研究2011高峰论坛暨国家级继续教育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新进展学习班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泡泡;怎样预防再生障碍性贫血[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李典云;治再生障碍性贫血3方[N];上海中医药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宋汉晓;再生障碍性贫血终身病患者生活用药需谨慎[N];保健时报;2005年
4 张秀花 王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也可做肝移植[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李颖;再生障碍性贫血到底有多严重?[N];科技日报;2013年
6 ;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治愈吗[N];家庭医生报;2004年
7 孙燕明;警惕药物引发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8 妇产科主治医师 张锦秀;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纠正贫血后阴道顺产[N];医药经济报;2011年
9 李立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N];中国医药报;2000年
10 吴维海;血细胞再生疗法治再生障碍性贫血[N];健康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伟;课题一 维生素D受体及其基因多态性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课题二 IL-35在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2 李建平;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的系统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3 赵秀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4 傅晋翔;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致病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5 岳寒;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成脂分化异常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6 唐旭东;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选择预测系统的初步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7 孙谕;LIGHT信号分子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4年
8 马夫天;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造血的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9 童金生;β_2-肾上腺素受体在再生障碍性贫血Th1/Th2失衡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涛;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T淋巴细胞克隆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秋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以及其临床结局分析[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宣翔虎;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各证型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3 朱枫;Th17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牛俊伟;白细胞介素-21在骨髓衰竭性疾病中的表达水平及意义[D];郑州大学;2016年
5 邓婷;马ATG和兔ATG联合Cs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6 翟小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7 高樝;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初步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8 袁成录;同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D];青岛大学;2004年
9 邹威;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征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李军军;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功能及疗效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30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930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