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急性心肌梗死 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左室收缩功能障碍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本研究主要是通过比较急性心梗病人的临床资料、实验室化验指标、冠脉造影特征及院内情况,观察合并左室收缩功能障碍患者的短期预后情况,探讨急性心梗患者发生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月-2015年5月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急性心梗患者,其中,男性870例,女性156例;年龄61±13岁。回顾性收集冠脉病变情况,住院资料,个人史和既往病史等。根据心超测得LVEF值将患者分为非左室收缩功能障碍(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LVSD)组(EF40%)和LVSD组(EF≤40%)。采用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共入选患者1026例,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发生率为21.5%,LVSD组具有高龄、女性患者更多,入院心率偏快,收缩压偏低的特征,LVSD组患者既往房颤病史高于非LVSD组(6.3%比2.7%,P=0.01)。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发现LVSD组患者NL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超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高于非LVSD组,而淋巴细胞计数、前白蛋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低于非LVSD组。另外,LVSD组梗死相关动脉是左主干或前降支的比例、梗死相关动脉病变位于近段的比例更高,Gensini积分更高。两组患者院内情况比较发现LVSD组住院时间更长、30天内死亡率、KillipⅡ-Ⅳ级患者比例、右束支传导阻滞及住院期间并发症(新发房颤/室速室颤/急性左心衰)发生率明显高于非LVSD组。LVSD组患者前壁心梗的比例高于非LV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相关性分析发现NLR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LVEF值呈负相关(r=0.271,P0.001),其中对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NLR与LVEF相关系数更高(r=0.315,P0.00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NLR(OR:1.071,P0.001)、超敏C反应蛋白(OR:1.063,P=0.002)、前白蛋白(OR:0.994,P=0.004)、肌钙蛋白I(OR:1.014,P0.001)、入院心率(OR:1.019,P=0.001)、入院收缩压(OR:0.998,P=0.008)、新发房颤(OR:2.109,P=0.023)是急性心梗患者发生LVSD的独立危险因素。4.利用NLR预测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住院30天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3(95%CI:0.710~0.773)、0.780(95%CI:0.750~0.809),高于肌钙蛋白I与Gensini积分。结论1.合并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表现为高龄、女性、入院低收缩压、快心率、存在房颤病史,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及30天内死亡率更高,预后更差。2.NLR在合并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急性心梗患者中明显增高,且与急性心梗患者特别是前壁心梗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NLR对住院期间急性左心衰及30天内死亡的判断价值优于肌钙蛋白I、Gensini积分。3.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其它独立危险因素是超敏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肌钙蛋白I、入院心率、收缩压及新发房颤。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左室收缩功能障碍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2.2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前言10-12
- 资料与方法12-15
- 结果与分析15-23
- 讨论23-26
- 结论26-27
- 参考文献27-31
- 综述31-43
- 参考文献38-43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43-44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4-45
- 致谢45-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哲坦;左室收缩功能异常患者轻~中度饮酒与预后的关系[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0年06期
2 曲和平,郎黎明,贾奇志,刘慧;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收缩功能新方法的建立[J];中国微循环;2002年03期
3 Thomas K. L.;East M. A.;Velazquez E. J.;朱冰坡;;不同种族和病因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差异[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6年02期
4 朱法望;章芬美;;收缩期二尖瓣反流估测左室收缩功能的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年08期
5 陈斌;郭薇;欧密;王春;叶振盛;;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冠脉介入术后左室收缩功能变化[J];莆田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6 刘旭,张运,安丰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新指标[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3年03期
7 ;左室收缩功能[J];高血压杂志;2001年02期
8 Massie B M;王言林;;所有左室收缩功能不全的患者是否都应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支持者的观点[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1年02期
9 李秀才;;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尚好和受损的床旁诊断[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1992年02期
10 邱和平,王国强,毛英,,薛群书;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左房径值改变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J];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天亮;郝彩利;张顺业;李保;畅芳叶;高明兰;;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蔡洁;滕淑琴;范霜月;王文标;;超声心动图对左室收缩功能及室腔内流速改变的临床分析[A];2007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贺声;栗克湘;赵文锐;朱世华;;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估心梗患者左室收缩功能的可靠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4 沈钧乐;余红;史若飞;唐渝萍;岳瑞华;张红;徐幸;;氨体舒通对慢性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5 崔存英;张连仲;刘琳;段少博;李亚南;刘园园;;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法洛四联症患者手术前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6 李天亮;高明兰;郝彩利;畅芳叶;黄志芳;刘达怡;张顺业;王海曙;李保;;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容积时间曲线评价冠脉搭桥术前后左室收缩功能变化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张丽媛;;左室腔血栓1例[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周爱云;;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评价心衰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非同步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李金国;陈良龙;;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心梗后左室收缩功能探讨[A];庆祝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第八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李华;陈晓峰;;肺静脉与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比值结合Tei指数评价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左心舒张功能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ACE抑制剂预防使命并未结束[N];医药经济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崔洁;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收缩功能和收缩同步性的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吴晓霞;左室声学造影、连续波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应变率成像评价左室收缩功能[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琳;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不同时期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2 仲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左室收缩功能障碍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16年
3 徐家梁;急诊PCI术后患者左室收缩功能保留性心力衰竭的易患因素分析及预后判断[D];苏州大学;2016年
4 宋毅;超声心动图评价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5 王曼;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左室收缩功能及3-AB干预对其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郝建勋;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左室收缩功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7 唐盈;二维斑点追踪组织二尖瓣环位移及实时三维超声对尿毒症患者左室收缩功能评价[D];川北医学院;2014年
8 姜卫香;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STIC)评价正常胎儿心脏形态结构和左室收缩功能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陈万林;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与心脏电活动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10 刘芳;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收缩功能[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597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959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