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肌组织中离子通道控制参数对行波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人心肌组织中离子通道控制参数对行波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离子通道 电导率 行波 激发周期 扰动周期 易损期区域
【摘要】:心脏病一直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大约有60万人死于心源性心脏病猝死。要想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心脏病,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在离子通道水平上了解心脏电信号在心肌组织中的传播情况。本文采用带有扩散项的ORd离子模型,研究了离子通道电导率对行波脉冲动力学行为的影响,主要工作分为三部分:首先,采用带有扩散项的ORd离子模型,研究了离子通道电导率对单个行波脉冲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给出了行波脉冲稳定传播对应的离子通道电导率的取值范围和行波脉冲传播速度随离子通道电导率的变化规律(在第二章介绍)。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让离子通道电导率的取值在参考值附近变化。研究表明:对于最大内向延迟整流钾离子电流和最大瞬时外向钾离子电流,它们的电导率K1G和toG在低值区域取值时,系统支持稳定的行波脉冲;而对于最大钠离子电流,其电导率NaG在高值区域取值时,系统支持稳定的行波脉冲。在NaG-K1G和NaG-toG参数空间中,稳定行波脉冲和衰减波分界线上的NaG分别是K1G和toG的增函数。在行波脉冲稳定传播的情况下,各个离子通道电导率对行波脉冲传播速度的影响不同。最大背景钾离子电流电导率KbG、最大钠钙交换离子电流电导率ncxG、K1G、toG的取值增加时,行波脉冲传播速度减小,但是减小的方式不同。行波脉冲传播速度随NaG的增加逐渐增大。另外,一些离子通道参数对行波脉冲的传播速度没有影响,如最大慢速延迟整流钾离子电流电导率KsG、最大快速延迟整流钾离子电流电导率KrG和刺激电流振幅amp。其次,采用带有扩散项的ORd离子模型,研究了离子通道电导率对行波脉冲链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给出了行波脉冲链的激发周期eT与扰动周期pT的关系和行波脉冲链的色散关系(在第三章介绍)。扰动周期在一些范围内取值时,激发周期和扰动周期的关系呈斜率为有理数的线性关系,比较明显的有1:4,1:2,1:1的线性关系。NaG取值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1:4和1:2的线性关系都向着扰动周期减小的方向移动,对应的扰动周期的取值范围减小,产生行波脉冲链的最小扰动周期减小。K1G取值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1:4和1:2的线性关系向着扰动周期减小的方向移动,对应的扰动周期的取值范围减小,产生行波脉冲链的最小扰动周期减小。我们给出了行波脉冲链的波长λ与扰动周期pT的关系,以及行波脉冲链的色散关系。我们介绍了NaG和K1G取值不同时的行波色散关系,激发周期在一定的范围取值时,行波脉冲链的波速是激发周期的单调递增函数,并且曲线的斜率是逐渐减小的。当pT很小的情况下,系统不产生行波脉冲链;当扰动周期取值非常大时,系统产生的行波脉冲链相当于多个独立的单个行波脉冲。最后,采用带有扩散项的ORd离子模型,研究了离子通道电导率对可激系统的易损期区域的影响,给出了易损期区域随离子通道电导率的变化规律(在第四章介绍)。条件波通过的区域可以从远离条件波到逐渐靠近条件波依次划分为双向传播期区域、易损期区域和不应期区域。NaG、K1G和toG对系统易损期区域的影响不同:随着toG逐渐增大,易损期区域向靠近条件波的方向移动,易损期区域的宽度逐渐增大,系统的双向传播期区域变大;随着NaG和K1G逐渐增大,易损期区域向靠近条件波的方向移动,易损期区域的宽度大幅度地变窄,系统的双向传播期区域变大。我们也解释了激发周期和扰动周期中的线性关系与系统的易损期区域的关系。
【关键词】:离子通道 电导率 行波 激发周期 扰动周期 易损期区域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4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11
- 1 绪论11-15
- 1.1 心律失常11
- 1.2 可激系统11-13
- 1.3 离子模型13-14
- 1.4 本文框架14-15
- 2 离子通道电导率对行波脉冲动力学行为的影响15-26
- 2.1 数学模型15-16
- 2.2 行波脉冲的传播与衰减16-21
- 2.3 离子通道电导率对行波脉冲传导速度的影响21-24
- 2.4 小结24-26
- 3 离子通道电导率对行波脉冲链动力学行为的影响26-41
- 3.1 激发周期和扰动周期的关系26-36
- 3.1.1 钠离子通道电导率NaG对激发周期的影响28-32
- 3.1.2 内向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电导率K1G对激发周期的影响32-36
- 3.2 色散关系36-39
- 3.2.1 钠离子通道电导率NaG对行波脉冲链色散关系的影响36-39
- 3.2.2 内向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电导率K1G对行波脉冲链色散关系的影响39
- 3.3 小结39-41
- 4 离子通道电导率对易损期区域的影响41-51
- 4.1 易损期区域41-44
- 4.2 离子通道电导率对易损期区域的影响44-50
- 4.2.1 钠离子通道电导率NaG对易损期区域的影响44-47
- 4.2.2 内向延迟整流钾离子通道电导率K1G对易损期区域的影响47-48
- 4.2.3 瞬时外向钾离子通道电导率toG对易损期区域的影响48-50
- 4.3 小结50-51
- 5 结论51-53
- 参考文献53-57
- 附录57-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洪,王晓良;离子通道的调控和受体依赖的离子通道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7年05期
2 刘道明,陈新民;离子通道调节与心肌缺血[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0年04期
3 周士胜,杨安钢;心肌阴离子通道与阳离子通道的相互关系[J];心脏杂志;2002年05期
4 ;“医学生物信息学专题杂志”专栏[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5年02期
5 ;细胞离子通道与疾病(2)[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5年03期
6 ;细胞离子通道与疾病(3)[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5年04期
7 张宗明,裘法祖;离子通道与疾病[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5年05期
8 张萍;;离子通道[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6年02期
9 曾煜;郭忻;;胃肠离子通道及其影响因素与平滑肌运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07年16期
10 ;离子通道(14)[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凤枝;;离子通道的选择性与水化离子的脱水几率[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张静;刘玮孟;杨倩;陶争荣;沈军达;田勇;王德前;卢立志;;离子通道的研究进展[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徐天乐;;离子通道化学神经生物学若干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徐天乐;;酸敏感离子通道非质子配体的发现[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5 马恒;裴建明;王跃民;周士胜;;阴离子通道在维持大鼠血管张力中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6 李洁;Reiner Salzer;周专;;人工非肽离子通道在类脂双分子膜中重组的研究[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陈建国;王芳;龙利红;金悠;胡壮丽;;离子通道的氧化性调节[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王磊;高磊;刘志成;李霞;;离子通道蛋白质互作网络中的拓扑特性分析[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于生元;;疼痛与离子通道[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宋冬梅;蒋宗滨;;离子通道与疼痛[A];2008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执;离子通道探寻细胞之门[N];科技日报;2002年
2 董智;离子通道检测新技术助推药物研发[N];中国医药报;2010年
3 记者 白毅;我学者离子通道研究获得国际高度评价[N];中国医药报;2013年
4 柯南;离子通道:不可能的任务[N];南方周末;2003年
5 陈国东;测定单个离子通道活性的生物芯片问世[N];医药经济报;2003年
6 季明 胡婧;首条SARS病毒释放“通道”被发现[N];医药经济报;2006年
7 胡德荣;SARS病毒致病机制研究获突破[N];健康报;2006年
8 道格拉斯·福克斯 翻译 栾兴华;你还能更聪明吗?[N];光明日报;2011年
9 ;脊椎动物也有控制感觉传导的“通道”[N];大众科技报;2003年
10 奇云;沿细胞膜通道走向诺贝尔奖[N];大众科技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雯;基于柱[5]芳烃单分子人工跨膜离子通道的组装及其跨膜输送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魏东;酸敏感离子通道1a的通道开放、药物调控及其在癫痫发生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3 杨扬;酸敏感离子通道的结构与功能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4 祁金龙;KCNQ2/3及CaCCs离子通道调节剂的设计合成与筛选以及高活性化合物的合成工艺优化[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5 张彦莉;双层类脂膜与离子通道分子自组装性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2年
6 林慧敏;离子通道模型的静电势计算[D];北京大学;2013年
7 韩重阳;与疾病相关的离子通道表达和功能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8 黄华宇;胰岛素分泌,,离子通道性质及新型吸附材料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9 李艳;TRPC离子通道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介导的神经元轴突转向过程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10 肖峰;离子通道Markov建模及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婷婷;催乳素对雌性大鼠初级感觉神经元酸敏感离子通道活动的增强作用[D];湖北科技学院;2015年
2 徐佳佳;胞外氯离子对GlyRs和GABA_ARs脱敏的影响及其作用位点[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杨春梅;Islet-1促C3H10T1/2向心肌细胞分化过程中电生理特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4 林海叶;基于离子通道的短QT病理仿真研究与实现[D];东北大学;2014年
5 任翠霞;代谢型P2Y受体激动剂UTP对初级感觉神经元酸敏感离子通道的增强作用[D];湖北科技学院;2016年
6 马丽桃;人心肌组织中离子通道控制参数对行波动力学行为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马恒;阴离子通道在维持大鼠血管张力中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8 徐秀知;钾离子通道及其通透性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9 张永岩;离子通道随机开关模型[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袁鲁峰;基于特征筛选方法预测不同离子通道活性的芋螺毒素[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93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xxg/993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