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甲强龙鼓室注射对三种类型听力下降的疗效报告

发布时间:2017-11-30 19:39

  本文关键词:甲强龙鼓室注射对三种类型听力下降的疗效报告


  更多相关文章: 甲强龙 鼓室注射 听力下降


【摘要】:目的探讨鼓室注射甲强龙在不同类型的听力下降中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03至2014.06在我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不同类型听力下降病人48例。其中,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耳聋(acutclow-ton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ALHL)36例;伴有糖尿病的突发性耳聋7例;口服激素治疗失败的突发性耳聋5例。甲强龙单次注射剂量为0.5-0.7ml(20-28mg)。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均在门诊给予一次甲强龙鼓室注射,5天后复查听力,如听力改善不明显,再给予一次注射。伴有糖尿病及口服激素治疗失败的患者均住院治疗,隔天给予甲强龙鼓室注射一次,5次为一疗程。结果急性低频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治疗前0.25,0.5,1k Hz平均听阈51.25±6.84d BHL,治疗后平均听阈19.36±4.85 d BHL,其中痊愈32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36/36);伴有糖尿病的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前0.5,1,2,4,8k Hz平均听阈78.31±14.16d BHL,治疗后平均听阈49.36±12.69 d BHL,其中痊愈2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71.43%,5/7);其中听力改善主要发生在0.5,1,2k Hz,4,8k Hz听力均未见明显改善;口服激素治疗失败患者治疗前0.5,1,2,4,8k Hz平均听阈79.25±16.28d BHL,治疗后平均听阈69.36±12.27 d BHL,其中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60.00%,3/5),其中听力改善亦主要发生在0.5,1,2k Hz,4,8k Hz听力亦未见明显改善。结论甲强龙鼓室注射可以有效地改善低频区域的听力下降;对于中、高频区域的听力下降则治疗效果有限。在不同类型的听力下降中,ALHL是甲强龙鼓室注射治疗的最佳适应症;伴有糖尿病的突发性耳聋可以在首次治疗中选用甲强龙鼓室注射,以减轻激素的全身反应;口服激素治疗失败病例,甲强龙鼓室注射可作为挽救性治疗的一种选择。
【作者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分类号】:R764.9
【正文快照】: 听力下降是耳内科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其致病原因复杂,对身体机能的损害较大,因此,如何有效处理听力下降一直是耳内科医师面临的一大挑战。长期以来,糖皮质激素一直是治疗听力下降的一大利器。但由于口服及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较多,因此,鼓室注射糖皮质激素受到越来越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琦;欧阳天斌;;伴与不伴2型糖尿病突发性聋听力受损情况及疗效的对比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丹;万浪;王桃姣;岑瑞祥;;鼓室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2型糖尿病伴突发性聋[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年03期

2 吴让登;;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2014年01期

3 冯云;张永卫;;2型糖尿病患者听力损害的临床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5年05期

4 付发祥;宋蕾;;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糖尿病伴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2年01期

5 王秋菊;兰兰;韩冰;王大勇;李倩;丁海娜;李娜;赵阳;韩东一;杨伟炎;;双侧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年02期

6 李欣;王锐;姜子刚;付志强;孙立军;张笑颜;;影响鼓室内激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0年04期

7 吴继春;刘业海;黄新生;朱伟;段茂利;;治疗前听力图形状与突发性聋预后关系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1年01期

8 郭亚青;;鼓室注射地塞米松用于糖尿病伴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2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继春;单侧突发性聋预后影响因素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2 董静;双侧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糖尿病诊疗标准(一)——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5年公布[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年06期

2 ;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5年,济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闵刚;;甲强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06期

2 李国宾;;大剂量甲强龙治疗重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18期

3 王然;闵刚;;甲强龙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年14期

4 滕开原;陈传本;陈荔莎;;短期小剂量甲强龙治疗重度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2013年12期

5 雷刚;刘峰;;甲强龙、丹参联合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35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年05期

6 王晨旭;;不同剂量甲强龙与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4年08期

7 唐洪波;江青山;廖剑绚;沈宝茗;李明;许明;;甲强龙在呼吸道异物取出术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0年50期

8 刘莲兰;甲强龙致精神障碍1例[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4年06期

9 郭宇;;30例颅脑多发性硬化患者的诊疗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16期

10 李雪梅;翟丽东;;干扰素γ与甲强龙联合应用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1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国琴;;再述1例甲强龙输液过敏反应的护理分析[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沈一平;周郁鸿;叶宝东;俞庆宏;;甲强龙联合硫唑嘌呤治疗2例脾切后复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沈一平;周郁鸿;叶宝东;俞庆宏;;甲强龙联合硫唑嘌呤治疗脾切后复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附2例报道)[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4 沈一平;周郁鸿;叶宝东;俞庆宏;;甲强龙联合硫唑嘌呤治疗脾切后复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附2例报道)[A];2007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郏舜杰;姚灿;吕海燕;范历龙;朱敏;洪盾;陈海啸;;甲强龙和强的松对大鼠MSCs凋亡增殖分化功能的影响[A];2012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班论文集[C];2012年

6 张杨;李秀兰;师宜健;白人骁;张文海;冯俊奇;王学谦;;糖皮质激素引发骨代谢异常的血清学机制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周一农;黄鹤光;陈先强;;甲强龙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肾功能的保护柞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李波;王琦;李帆冰;;甲强龙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疼痛疗效观察[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张兆星;;甲强龙与环磷酰胺双冲击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林爱桃;蔡克文;;鼓室注射甲强龙治疗难治性突发性耳聋的观察与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五官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知陶;已曲安奈德与醋酸甲强龙基本等效[N];医药经济报;2004年

2 马垂宪;多掌握西医知识利己利业[N];健康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克芳;甲强龙对低温体外循环后肺血管内皮功能、通透性与临床结果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甲强龙在预防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王旭;甲强龙对老年病人全身麻醉术中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5年

3 李雪梅;γ干扰素联合甲强龙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4 熊安吉;不同剂量1,25(OH)_2D_3协同甲强龙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影响及机制[D];泸州医学院;2014年

5 张云清;氨茶碱联合甲强龙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分析[D];延安大学;2013年

6 冯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经甲强龙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前后外周血NK细胞和受体表达变化及作用机制[D];吉林大学;2014年

7 杜琳;甲强龙预防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最佳用药时间探讨[D];郑州大学;2009年

8 杨洋;AQP9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表达及甲强龙对其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9 王宏;急性胰腺炎对大鼠垂体—肾上腺的影响及甲强龙干预作用[D];苏州大学;2007年

10 瞿香坤;甲强龙对AECOPD患者血清TLR2和MMP-12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D];蚌埠医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2402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2402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8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