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角膜碱烧伤组织修复的影响
本文选题:自体富血小板血浆 + 组织修复 ; 参考:《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年32期
【摘要】:目的观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角膜碱烧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92眼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于给药前及给药后7、14、21、28 d于裂隙灯下观察各组眼的角膜溃疡和炎症反应,参照Ando等的评分标准对角膜炎症进行评分,行角膜上皮荧光素钠染色,记录患眼角膜溃疡面积的大小,并参照Trousdale评分标准对角膜溃疡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14和21 d,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4.89%和17.78%,以及68.08%和84.4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8 d,对照组和试验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85%和95.5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角膜斑翳,但试验组角膜的透明性要好于对照组;对照组13眼有角膜新生血管,试验组只有3眼有角膜新生血管,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角膜碱烧伤组织具有明显的修复作用,且无过敏和疾病的传播。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utologous platelet-rich plasma on alkali burn of cornea. Methods Eighty-eight patients (92 ey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Corneal ulcer and inflammatory reaction were observed under slit lamp before and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the drug. The corneal inflammation was scored according to Ando et al. Corneal epithelial fluorescein sodium staining was used to record the size of corneal ulcer area and the corneal ulcer was scored according to Trousdale scoring standar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14.89% and 17.78% and 68.08% and 84.44% respectively on the 14th and 21st days after treatment,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80.85% and 95.56 at 28 days after treatment, respectively,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All the patients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corneal pannus, but the corneal transparenc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corneal neovascularization was found in 13 eyes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in 3 ey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Autologous platelet-rich plasma can repair corneal alkali burn tissue without allergy and disease spread.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
【分类号】:R77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幸正茂;刘菲;袁进;;角膜碱烧伤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J];眼科研究;2010年08期
2 王光进;张悦;;眼表化学烧伤的早期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娟;陈淑香;;新鲜羊膜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29例急性重症眼表烧伤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3年31期
2 钱毅;高丽;马叶华;李矛;刘琪;;富血小板血浆对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在病变牙根表面胶原形成的影响[J];口腔医学研究;2014年02期
3 浦仕彪;马致洁;王伽伯;肖小河;;血小板裂解液大规模扩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3年11期
4 陈力;黎静;樊映川;曲超;彭洁;;眼球摘除术后下穹窿狭窄改良成形术的手术策略[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年06期
5 彭暖;王丽聪;;活性炭联合刮除上皮治疗兔角膜碱烧伤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年07期
6 李炳尧;武晓云;吴岩;;人血小板裂解液替代胎牛血清大规模扩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林青;HMGB1的重组及其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D];汕头大学;2011年
2 何福坡;具有定向孔结构的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支架的构建和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3 魏利成;PRP促进半月板白—白区损伤愈合及对股骨髁软骨退变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彭暖;活性炭联合刮除上皮治疗兔角膜碱烧伤的疗效观察[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2 赵静博;多西环素对碱烧伤大鼠角膜炎症细胞浸润的抑制作用[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3 方国正;髓芯减压联合PRP治疗兔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实验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4 周东明;bFGF-PRP胶原支架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2013年
5 王喻;富血小板血浆对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李强;牛凝血酶激活富血小板血浆促进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4年
7 刘正君;维甲酸对角膜碱烧伤后抑制CNV的机制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8 崔莲;维甲酸对碱烧伤大鼠角膜的治疗作用[D];延边大学;2014年
9 韩笑;微针导入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改善女性面部肤质临床观察[D];郑州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Mehdi Hosseini Tehrani;Asoo Ali Mahmoudi;Hassan Hashemi;Syed Jafar Oskouee;Javad Amuzadeh;Mohammad Taher Rajabi;Masoomeh Taherzadeh;Hamideh Shenazandi;;活体异体结膜缘和羊膜移植治疗化学性眼外伤造成的角膜缘干细胞缺失(英文)[J];国际眼科杂志;2008年06期
2 邓宏伟;姚晓明;齐卫;;表皮生长因子与纤维蛋白封闭剂复合物对碱烧伤后眼表修复的实验研究[J];国际眼科杂志;2009年04期
3 邹美英;黄艳燕;;羊膜移植治疗早期眼表碱性化学伤的临床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09年07期
4 杨得雄;;36例重度角膜碱烧伤的治疗效果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05年04期
5 武英;王丽聪;;维生素C不同给药方式对早期兔角膜碱烧伤的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08年04期
6 唐海霞;;角结膜碱化学烧伤应用肝素钠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06期
7 管丽丽;李平华;鄢秀菊;;雷帕霉素滴眼液对兔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18期
8 李雪;徐锦堂;崔浩;胡琦;;TGF-β_2局部应用对大鼠角膜碱烧伤后CD44和E-selectin表达的影响[J];眼科新进展;2006年07期
9 梁伟亮;关仕嫦;关卫文;余超明;胡小玲;;自体血清治疗严重眼化学烧伤的临床研究[J];眼科新进展;2007年06期
10 谢德雍,罗德生,郑红花,苏建中,李映红,王汉洲,王梅娟;地塞米松对家兔角膜碱烧伤的保护作用[J];咸宁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树洋,郝轶,张风河,孙树征;富血小板血浆与骨修复[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5年03期
2 袁霆;张长青;李四波;郭尚春;曾炳芳;;富血小板血浆促进骨修复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05期
3 张卫兵;洪光祥;康皓;;富血小板血浆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34期
4 张洪涛;蔡道章;刘康;李青;曾毅军;;富血小板血浆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06期
5 钟达;廖前德;卢吉平;尹科;周星;严安;翁晓军;;不同体积分数富血小板血浆对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49期
6 施六霞;狄昌萍;徐艳;李璐;王晓茜;;富血小板血浆对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影响[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7 赵强;谭显春;陈兴爱;林达强;;自制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治性创口的临床观察[J];华西医学;2010年08期
8 金哲;吕刚;王禹祥;;二次离心法制备富血小板血浆离心条件的比较[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9 黄晓燕;;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愈伤口的应用研究及相关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14期
10 周斌;廖琦;;富血小板血浆促进骨修复的机制及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3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燕;蒋勇;;富血小板血浆对人牙周组织细胞的矿化作用影响[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口腔病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申军;镇万新;;富血小板血浆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骨科的应用[A];全国骨科临床研究新进展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集[C];2006年
3 汪永跃;郭雨文;严玲;唐礼;程伟;;血小板活化剂对富血小板血浆中生长因子浓度的影响[A];第四届全国口腔种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袁霆;张长青;陆男吉;李四波;曾炳芳;;富血小板血浆修复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A];第二届华东地区骨科学术大会暨山东省第九次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陈剑;袁文;宋滇文;;富血小板血浆在骨愈合治疗中的作用[A];2012年浙江省骨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袁霆;张长青;曾炳芳;;富血小板血浆修复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A];2007年上海市医用生物材料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孙晓雷;马剑雄;王志刚;张华峰;马信;;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钙化诱导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活性的影响[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徐燕;PM Bartold;V Marino;;富血小板血浆和乏血小板血浆包被的屏障膜对成骨细胞附着的影响[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口腔病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刘中宁;王衣祥;姜婷;;富血小板血浆促进损伤人牙髓细胞恢复和增殖的研究[A];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10 孙晓雷;马信龙;马剑雄;李稚君;;富血小板血浆联合钙化诱导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活性的影响[A];2009第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凤元;富血小板血浆帮牙周骨再生[N];健康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刘霞;用自己的血治愈自己的伤[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宋扬;富血小板血浆促进骨组织修复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田学忠;硫酸钙对骨修复的影响及硫酸钙富血小板血浆活性支架材料的研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3 王悦;富血小板血浆对MG63,,hADSCs及hDFbs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森林;珊瑚与骨髓基质细胞和富血小板血浆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涛;影响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生物效应因素的体外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2 赖沛群;富血小板血浆在兔下肢腔隙性骨缺损修复中的实验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4年
3 张黎龙;富血小板血浆诱导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4 宋楠;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对颗粒脂肪移植血运重建的影响[D];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
5 李强;牛凝血酶激活富血小板血浆促进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4年
6 张宁;不同抗凝剂和激活剂组合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支架促进脂肪干细胞增殖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2年
7 谢蔓菁;犬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析出液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作用体外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8 施六霞;富血小板血浆对不同条件下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功能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9 彭艳;富血小板血浆激活PI3K/AKT/NF<kappa>B信号通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再生及修复功能的相关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10 卢萌;影响富血小板血浆活性的相关因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69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1969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