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联合DTI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应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10 07:38
【摘要】:目的:应用视网膜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联合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观察可疑青光眼患者在视觉通路形态上的变化,结合视野改变,探究可疑青光眼早期诊断的临床方法。 众所周知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综合性疾病,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的高致盲性眼病。目前为世界第二大致盲眼病,给人类的视觉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其主要病理损害表现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进行性丢失继而导致视神经萎缩。高眼压是该病的高危因素,但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清楚,人们都还在积极的进行着探究。尤其值得提醒注意的是慢性开角型青光眼病程发展较为缓慢,多数患者没有明显感觉,症状比较隐匿早期不易被发现,一旦发现则视功能已经受到严重的不可逆损害,与其他类型青光眼相比具有更大的危险性,是引起视功能损害的隐性杀手。而在这一类人群中,有一部分是从眼压高于统计学意义的正常上限,但无实质性的青光眼损害并且房角开放的可疑青光眼人群当中发展而来。这部分患者早期发病的隐匿性更强,在临床当中也最易被忽视而导致漏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因此,以避免可疑青光眼因其隐匿性强不易被发现而进一步发展成慢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就显得尤其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研制出能在活体上无创伤地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细微变化和脑白质结构变化的检测手段—─视网膜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和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这些技术能定量地检测到视路的细微变化,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设备保障。因此,本研究旨在利用视网膜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和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的这一特性,结合视野变化,对可疑青光眼患者的视路形态进行定量检测分析,以探究其发病早期的变化,为青光眼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争取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为改善此类疾病的预后提供帮助。 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门诊就医^w诊断为可疑青光眼患者20例(男12例,女8例,,22岁-48岁)20眼,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26岁-53岁)20眼;以及与之年龄匹配的正常人20例(男10例,女10例,26岁-45岁)20眼;分别将其纳入可疑青光眼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和正常对照组。经我院青光眼科检查并采集眼部的临床数据:应用瑞士Octopus101全自动阈值视野分析仪进行视野检查(Meansensitivity,MS及Mean defect,MD)、德国产海德堡-OCT SPECTRA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进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thickness,RNFLT)检查、美国GE3.0磁共振扫描仪ZOOM—EPI序列对视路进行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使用机器自带测量和分析软件测得各组数据,对比各组之间视神经、视束、视放射的弥散能力的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衡量弥散大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以及外侧膝状体体积大小的差异,并结合由OCT测量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视野检查的平均光敏度(Mean sensitivity,MS)、平均缺损度(Mean defect,MD)以发现青光眼在早期视路上神经纤维的微观变化,对可疑青光眼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有效的检查手段。 结果:本研究共分为三组,每组20眼。利用方差分析和秩转换的方差分析对三组受试者的所要检查眼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视野的平均光敏度和平均缺损度、以及对应视路中视神经、视束、视放射的FA值和DC值及外侧膝状体体积进行比较,结果发现: 可疑青光眼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和正常对照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平均值分别为:76.13±3.12μm、47.35±6.48μm、104.43±9.20μm,三组比较RNFL厚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疑青光眼组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RNFL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变薄。 可疑青光眼组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在视野检查中的平均光敏度(MS)和平均缺损度(MD)与正常对照组存在如下关系:①MS:可疑青光眼组(24.67±1.58)dB与正常对照组(25.43±1.55)dB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正常对照组(25.43±1.55)dB与开青组(10.27±5.32)dB有统计学差异,可疑青光眼组(24.67±1.58)dB与开青组(10.27±5.32)dB有统计学差异,开青组表现为MS值的降低;②MD:可疑青光眼患者(3.37±1.43)dB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8.54±5.38)dB与正常对照组(1.92±1.15)dB均有统计学差异,可疑组和开青组表现为MD值的升高。 可疑青光眼组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视神经纤维的弥散特点与正常对照组存在如下关系:①FA值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疑组(0.56±0.05)×10~(-3)mm~2/s,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0.46±0.06)×10~(-3)mm~2/s,正常对照组(0.61±0.05)×10~(-3)mm~2/s,前两组均表现为FA值的降低;②前两组DC值也表现升高,但在正常组(1.21±0.45)×10~(-3)mm~2/s与可疑青光眼组(1.28±0.35)×10~(-3)mm~2/s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在正常组(1.21±0.45)×10~(-3)mm~2/s与开青组(1.72±0.30)×10~(-3)mm~2/s、可疑青光眼组(1.28±0.35)×10~(-3)mm~2/s与开青组(1.28±0.35)×10~(-3)mm~2/s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可疑青光眼组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视束的弥散特点与正常对照组存在如下关系:①FA值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疑组(0.52±0.09)×10~(-3)mm~2/s,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0.39±0.06)×10~(-3)mm~2/s,与正常对照组(0.57±0.01)×10~(-3)mm~2/s相比,均表现为FA值的降低;②可疑青光眼组和开青组DC值表现升高,但在正常组(1.11±0.40)×10~(-3)mm~2/s与可疑青光眼组(1.23±0.19)×10~(-3)mm~2/s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正常组(1.11±0.40)×10~(-3)mm~2/s与开青组(1.39±0.18)×10~(-3)mm~2/s、可疑青光眼组(1.23±0.19)×10~(-3)mm~2/s与开青组(1.39±0.18)×10~(-3)mm~2/s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可疑青光眼组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视放射的弥散特点与正常对照组存在如下关系:①FA值各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疑青光眼组(0.32±0.07)×10~(-3)mm~2/s,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0.19±0.09)×10~(-3)mm~2/s,与正常对照组(0.40±0.06)×10~(-3)mm~2/s相比,表现为FA值的降低;②DC值与正常组之间比较亦有升高表现,正常组与可疑青光眼组、正常组与开青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可疑青光眼组与开青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可疑青光眼组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组外侧膝状体体积大小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秩转换的方差分析发现存在如下关系:正常组(120.42±31.30)mm~3与可疑青光眼组(108.48±21.03)mm~3无统计学差异(p>0.05),正常组(120.42±31.30)mm~3与开青组(63.17±19.27)mm~3、可疑青光眼组(108.48±21.03)mm~3与开青组(63.17±19.27)mm~3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现为外侧膝状体体积大小随着视神经萎缩的加重而减小。 每组内的FA值和DC值进行非参数相关分析(即Spearman秩相关)。结果显示:正常组、可疑青光眼组、开青组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371、-0.517和-0.696(p<0.001),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呈负相关。 结论:OCT联合DTI能够较早地发现视路上神经纤维的微观变化,可以为可疑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通过本研究亦发现可疑青光眼早期在视功能没有受损的情况下依然有神经纤维中枢性微观损害的表现,进而我们可大胆推测青光眼确是一种以视功能损害为主的进行性累及中枢系统的综合性疾病。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75
本文编号:2261190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云翠;段宣初;;HRT-Ⅱ和OCT3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07年04期
2 黎静;陈晓明;;HRT视盘参数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作用[J];国际眼科杂志;2009年09期
3 李海燕;宋梅娟;方秀荣;万小刚;卢跃龙;张翠荣;曹兰;;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在青光眼诊断中的价值[J];海南医学;2011年02期
4 丁琦;陆豪;杨蕾;严良;熊毅;;蓝黄视野与标准静态视野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07年01期
5 刘晓宁;殷孝健;周敏;王柏芳;;蓝/黄视野与视网膜电图明视负波反应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临床眼科杂志;2009年02期
6 冯驰;赵牧;曾庆华;;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眼科新进展;2007年11期
7 宛四海;肖新兰;尹建华;张雪林;;正常视神经MR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参数初步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年04期
8 刘旭阳;王宁利;陈晓明;;青光眼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吗?[J];眼科;2010年01期
9 刘嫣芬,广州,,葛坚,王梅,骆荣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对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的意义[J];眼科研究;2000年05期
10 俞晓艺,林碧娟,朱晓玲,杨安怀,邢怡桥;mfERG二阶Kernel反应对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价值[J];眼科研究;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22611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26119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