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malignant melanoma of nasal cavity and paranasal sinus. Methods: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data of 18 cases of SMMM with complete follow-up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operation, including 5 cases of simple operation, 4 cases of surgery combined with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4 cases of surgery combined with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5 cases of surgery combined with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and 5 cases of radiotherapy.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 ~ 7 years. Results: 12 cases died of tumor recurrence or distant metastasis, 6 cases survived, 6 cases recurred, 5 cases developed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3 cases underwent neck lymph node dissection, 2 cases received radiotherapy, 3 cases had distant metastasis, 3 cases had lung metastasis. Brain metastasis occurred in 1 case each. Conclusion: SMMM is rare in clinic and has a high degree of malignancy. It is necessary to differentiate many kinds of tumors with immunohistochemistry. CT and MRI imaging ar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extent and nature of the lesions. Endoscopic or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SMMM, is effective, but indications must be strictly selected.
【作者单位】: 四川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
【分类号】:R739.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饶青锋;吴晓峰;曾鼎勋;;鼻腔恶性黑色素瘤2例[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1年05期
2 Tadashi Terada;;Amelanotic 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esophagus:Report of two cases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molecular genetic study of KIT and PDGFRA[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9年2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运东;乐建新;何纯会;左晶晶;蔡奇山;包剑英;;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17例临床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3年02期
2 林宜玲;聂国辉;苏永进;郑世信;;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3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Tadashi Terada;;Primary multiple 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of the omentum with different mutations of c-kit gene[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8年4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淑静;;脉络膜和睫状体的恶性黑色素瘤[J];医学文摘(眼科学);1964年03期
2 ;脉络膜及睫状体的良性黑色素瘤(痣)[J];医学文摘(眼科学);1966年03期
3 周雅芳,贾泰元;恶性黑色素瘤中枢神经系统及内脏广泛转移并引起脾脏破裂1例报告[J];新医学;1986年10期
4 徐延德,刘振华;恶性黑色素瘤侵犯邻近骨组织误诊两例[J];蚌埠医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5 张孝通,吴学愚,常荣先;70例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临床分析[J];肿瘤;1990年02期
6 马栋才;张燕;李清芬;;喉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J];河北医药;1991年03期
7 任勇亚,高国亮;原发性结肠恶性黑色素瘤一例[J];山西医药杂志;1993年02期
8 杜向慧;杨关海;;鼻咽原发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J];浙江肿瘤;1994年02期
9 高建钢,张瑞明,,张丽英,王光;乳腺恶性黑色素瘤一例报告[J];实用肿瘤杂志;1995年03期
10 黄维彦,王江辉;乳房恶性黑色素瘤2例[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德权;倪杏艳;车敦发;胡文星;;误诊为甲癣的甲下恶性黑色素瘤1例[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杜培革;吕刚;田丹;安丽萍;韩笑;徐广宇;杨松;高莉囡;;GHGKHKNK八肽抑制小鼠恶性黑色素瘤B16-F10转移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十一届生化与分子药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北京快中子治疗协作组;;快中子治疗恶性黑色素瘤初报[A];Fast Neutron Radiation Therapy--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4 苏立众;徐文娟;陈盈;;鼻腔恶性黑色素瘤诊治分析[A];浙江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许建锋;;睫状体恶性黑色素瘤1例的超声表现[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眼科超声诊断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6 张英;;32例恶性黑色素瘤的术后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林国础;邱蔚六;张锡泽;陆昌语;顾基中;周国瑜;;107例口腔颌面部恶性黑色素瘤治疗评估[A];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六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8 陈腊梅;王宁;廖明俊;张代伦;;恶性黑色素瘤乳腺转移一例[A];第二届全国乳腺影像诊断与技术应用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9 罗峻;;鼻侧切开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术后护理[A];全国眼耳鼻喉科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张佳佳;郭红燕;韩劲松;乔杰;;女性阴道恶性黑色素瘤一例[A];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球华人妇产科学术大会暨第三次全国妇产科中青年医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伦;应加强恶性黑色素瘤防治[N];科技日报;2007年
2 王亦卫;治疗恶性黑色素瘤[N];科技日报;2006年
3 王伦;国内首家恶性黑色素瘤病区成立[N];科技日报;2006年
4 天津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教授 邢汝维;痣与黑色素瘤易区分[N];健康时报;2007年
5 通讯员 张献怀;304医院治疗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有新法[N];大众科技报;2006年
6 受访专家 北京肿瘤医院肾癌黑色素瘤病区主任 郭军邋采访者 王伦 刘晨;黑色素瘤早治疗可痊愈[N];健康报;2007年
7 倪方;黑色素瘤早治疗可痊愈(一)[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8 特约记者 崔玉艳;突然便血小心恶性黑色素瘤作怪[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9 保健时报特约记者 张献怀;新思路啃掉了黑色素瘤[N];保健时报;2006年
10 张献怀;成功治愈晚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N];中国消费者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凯;细丝蛋白A调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活化在恶性黑色素瘤发病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2 李厚勇;恶性黑色素瘤中MAPK信号通路及相关癌基因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时蕾;炎性微环境对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的血管化和预后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张国强;癌基因PPO在恶性黑色素瘤中表达的意义及其体内外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5 韩春荣;线形程序性坏死与肿瘤微血管构筑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6 毕佳佳;脂筏调控人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迁移的作用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 吴宏;PTEN/MMAC1/TEP1肿瘤抑制基因在人恶性黑色素瘤中的研究及其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8 金晶;Pin1在人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研究 Pin1抑制剂的筛选及机制研究 XLN306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9 王玉芳;恶性黑色素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谱[D];四川大学;2004年
10 赵爽;关于CD147通过IGFBP2调控恶性黑色素瘤凋亡的体内外相关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中秋;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6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D];浙江大学;2010年
2 祝晓蕾;80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3 王俊凤;细丝蛋白A的表达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调节作用[D];吉林大学;2012年
4 李雪飞;足底恶性黑色素瘤的切除与创面修复[D];吉林大学;2012年
5 郭丰霞;原发性女性生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6 杜金;皮肤恶性黑色素瘤33例临床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7 许三雄;乙酰肝素酶与β联蛋白及淋巴样增强因子-1在人肢端恶性黑色素瘤中基因表达的对比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8 彭巧;纳秒脉冲治疗裸鼠恶性黑色素瘤的疗效观察[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9 陆海涛;T-钙粘蛋白对恶性黑色素瘤增殖和侵袭力的影响[D];承德医学院;2011年
10 王月;自体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观察[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86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286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