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特征、治疗与基因多态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22 16:06
【摘要】:第一部分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LOC387715/HTRA1、PEDF、ELN、TIMP3、LIPC、CETP基因的多态性与中国人群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关联分析的方法。共纳入没有亲缘关系的153名PCV患者和与之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221名正常对照者。提取所有受试者全血DNA。采用MassAFRAY时间飞行质谱技术完成对所有SNP位点的基因型检测,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使用x2检验分析两组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同时对多重比较进行Bonferroni校正,所有统计学分析在SPSS17.0软件下进行。采用Haploview软件分析连锁不平衡区块和基于连锁不平衡的单体型。 结果:LOC387715/HTRA1(rs10490924、rs3793917、rs11200638)的等位基因频率在PCV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3.46×10-10、3.40×10-9、8.31×10-11),经Bonferroni进行多重检验校正,仍具有统计学意义。LOC387715/HTRA1(rs10490924、rs3793917、rsl1200638)的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之间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8.926×10-9、3.408×10-8、1.099×10-9),通过Logistic回归控制年龄和性别后比较其仍有统计学意义。LOC387715/HTRA1(rs10490924、rs3793917、rs11200638)三个位点之间互相高度连锁(r2=0.95、0.89、0.85),对这个高度连锁区域进行单体型相关性的分析发现,rs10490924、rs3793917和rs11200638的TCA型和GGG型在PCV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1.80×10-9、1.92×10-10)。PEDF (rsl136287)、ELN (rs2301995). TIMP3(rs8136803、rs2283883、rs242089. rs1962223、rs242082、rs80272、rs135025、rs715572、rs242076)、LIPC (rs6078. rs6083、rs1800588、rs3829462、rs1077834)、CETP(rs4783961、rs1800775、rsl7245715、 rs1801706、rs5882)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在PCV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TIMP3、LIPC、CETP基因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基于连锁不平衡的单体型分析,结果显示在PCV组与对照组比较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PEDF、ELN、TIMP3、LIPC、CETP基因的多态性与中国人群PCV无明显相关性;证实了LOC387715/HTRA (rs10490924、rs3793917、rs11200638)与中国人群PCV发病的显著相关。 第二部分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特征及寻找其发生和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非对照性病例系列研究。临床确诊为PCV的153例患者185只眼纳入研究。对所有患者进行标准问卷调查并分析临床资料。调查的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病史,吸烟、饮食习惯,身高、体重等。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以及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结果:153例患者中,男性82例,占53.59%;女性71例,占46.41%。年龄44-84岁,平均年龄(64.94±9.49)岁。体重指数15.82-32.19,平均为(24.74±2.37)。有高血压病史51例,占33.33%;有高血脂病史73例,占47.71%;有吸烟史48例,占31.37%。双眼发病32例,占20.92%;单眼121例,占79.08%。121例单眼PCV患者中,另眼可见玻璃膜疣39例,占32.23%;有玻璃体积血的30只眼,占16.22%。有5例患者曾有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SC)病史,占3.27%。PCV病变位于黄斑区123只眼,占66.49%:位于血管弓区23只眼,占12.43%;视盘旁8只眼,占4.32%。息肉状病灶表现为孤立状72只眼,占38.91%;簇状96只眼,占51.89%;串样2只眼,占1.08%;分支状3只眼,占1.62%;既有孤立状同时也有簇状12只眼,占6.49%。存在神经视网膜下液性暗区108只眼,占58.38%;出血性RPE脱离94只眼,占50.81%;浆液性RPE脱离22只眼,占11.89%。 结论:PCV患者双眼发病率高,女性患病比例较高,浆液性或出血性PED发生率较高,PCV病灶主要位于黄斑区。年龄和种族因素可能是PCV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高血脂可能与PCV发生有一定联系。 第三部分光动力疗法与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制剂治 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单纯光动力疗法(PDT)或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制剂疗法(VEGF)或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制剂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有效性。 方法:全面检索Pubmed、Biosis Preview、Cochrane Library, Embase数据库有关PDT、抗VEGF治疗PCV的文献,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入选文献并根据设计方法分类。利用比较性研究对抗VEGF与PDT、抗VEGF与联合治疗、PDT与联合治疗进行荟萃分析和两两比较,主要终点为息肉样病灶的消退率,其它终点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治疗次数等指标。 结果:共得到比较性临床试验13项,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1项,回顾性比较研究(RCS)12项,对上述3个治疗方案进行了两两比较;有4项研究对单纯抗VEGF和单纯PDT进行了比较,7项研究对单纯PDT和联合治疗进行了比较,4项研究对单纯抗VEGF和联合治疗进行了比较。综合考虑RCT及RCS结果:单纯PDT与单纯抗VEGF相比,6个月时病灶消退率更高(P=0.0037),而BCVA、CRT在12个月随访范围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PDT和联合治疗相比,虽然12个月时病灶消退率、BCVA、CR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24个月时联合治疗组BCVA倾向于具有更好的视力(P=0.05),且联合治疗组所需PDT次数有所减少;联合治疗和单纯抗VEGF相比,12个月时病灶消退率显著增高,所需眼内注射次数较少,而BCVA、CR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制剂治疗在促进病灶消退方面不及单纯PDT或PDT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制剂治疗,联合治疗的远期(2年)视力可能优于单纯PDT。 第四部分光动力疗法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随访三年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随访3年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非对照性病例系列研究。临床确诊为PCV的29例患者32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首次均行常规PDT治疗。对治疗后6个月有活动性息肉状病灶、病灶残留及渗出性改变者,行PDT联合玻璃体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制剂治疗或单纯玻璃体注射抗VEGF制剂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平均随访时间(43.64+10.84)个月。观察统计患者首次PDT治疗后1、3、6、12、24、36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以及随访期间的PCV复发率和治疗次数。BCVA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和分析。 结果:首次PDT治疗后1、3、6、12个月,患者平均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4.57、3.77、2.37,P0.05)。首次PDT治疗后24、36个月,患者平均BCVA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9、-0.81,P0.05)。首次PDT治疗后36个月,视力提高6只眼,占所有患眼的18.75%;视力稳定14只眼,占所有患眼的43.75%;视力下降12只眼,占所有患眼的37.50%。随访期间,PCV复发24只眼,占所有患眼的75.00%;未复发8只眼,占所有患眼的25.00%。PCV复发的24只眼中,1次复发12只眼,占复发患眼的50.00%;2次复发9只眼,古复发患眼的37.50%;3次复发3只眼,占复发患眼的12.50%。首次PDT治疗后12个月内复发4只眼,占复发患眼的16.67%;治疗后13~24个月复发11只眼,占复发患眼的45.83%;治疗后25~36个月复发9只眼,占复发患眼的37.50%。所有患者PDT治疗、抗VEGF治疗平均次数分别为(1.86±1.04)、(4.95±3.92)次。 结论:PDT治疗PCV随访3年的治疗效果较差,其视力提高率较低,PCV复发率较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73.4


本文编号:23498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3498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b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