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10 06:19
【摘要】: 第一部分SBK术后角膜TGF-β、α-SMA的表达及创口愈合机制探讨 目的通过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角膜成肌纤维细胞(MFB)特征性标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β-SMA)的表达,探讨SBK后早期角膜细胞的增生活化情况以及角膜创面愈合的病理特点,并同PRK和传统LASIK进行比较。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术后组织愈合机制及生物力学方面的差异。方法新西兰白兔27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9只:A组,右眼行SBK手术,左眼为正常对照;B组,右眼行LASIK手术,左眼为正常对照;C组,右眼行PRK手术,左眼为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1周、lm、3m取兔眼角膜,部分行光镜观察;另一部分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成肌纤维细胞骨架的特征性标志a-SMA的表达,并计数成肌纤维细胞活化数量。结果SBK组术眼角膜瓣创口边缘上皮细胞增生明显,成肌纤维细胞数量增多,术后1周时创口周围(TGF-β)及α-SMA呈阳性表达,lm时表达量最高,3m时减弱。在上皮细胞增生数量、成肌纤维细胞活化数量、TGF-β及α-SMA阳性表达量方面;SBK组均明显低于PRK组,但高于LASIK组。结论同传统LASIK手术相比,SBK手术的创面TGF-β和α-SMA表达增多,其愈合反应更强,具有更好的术后生物力学优势;但同PRK相比其术后生物力学性仍有差距。 第二部分角膜板层刀SBK术后角膜创口愈合的扫描及透射电镜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角膜创面的光滑度、角膜瓣切割角度、角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和胶原纤维的排列变化来探讨角膜板层刀SBK后在视觉质量、生物力学方面不同于传统LASIK的理论依据。方法扫描电镜:离体人眼球4只,应用机械角膜板层刀于2只眼行角膜板层刀SBK角膜瓣,2只眼行传统LASIK角膜瓣;在体新西兰白兔6只,随机一眼行SBK角膜瓣,另眼行传统LASIK角膜瓣作为对照;角膜瓣制作完成后即取眼角膜固定,扫描电镜观察角膜基质创面的光滑度及角膜瓣的切割角度。透射电镜:新西兰白兔12只,其中9只随机于1只眼行SBK角膜瓣,另只眼行传统LASIK角膜瓣作为对照;双眼均行-4.00D的激光治疗,于术后1周、1m、3m各取2只兔眼角膜,行透射电镜观察;另3只兔作正常对照,于术后1周、1m、3m各取1只兔眼角膜,行透射电镜观察角膜细胞超微结构和角膜瓣边缘区胶原纤维的排列变化。结果SBK组人眼和兔眼术后角膜基质创面光滑度明显优于LASIK组,角膜瓣切割角度更陡、边缘更整齐。SBK组创面胶原排列方向发生变化,胶原纤维呈不规则网状排列,胶原纤维成角交联明显,较多成肌纤维细胞分布,角膜基质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明显,1m时为高峰;LASIK组的创面胶原排列方向和角膜基质细胞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角膜瓣边缘区仅见不规则的胶原纤维,少许角膜细胞,偶见成肌纤维细胞。结论同传统LASIK手术相比,角膜板层刀SBK手术的角膜创面光滑度更高是其术后视觉质量更好的原因。SBK手术的创面、尤其是角膜瓣边缘角膜细胞及胶原纤维发生了更明显的损伤修复反应使其愈合反应更强,具有更好的术后生物力学优势。 第三部分SBK与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sub-Bowman keratomileusis, SBK)和传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在治疗高度近视眼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使用SBK和LASIK 2种方法治疗近视度数大于-6.00D的近视眼患者95例(95眼),术中测量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及角膜瓣厚度并进行比较,术后1m、3m、6m、12m检查并记录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数、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后表面高度等并进行比较。结果SBK组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08.2±11.6)μm, LASIK组角膜瓣平均厚度为(143.90±21.7)μm,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3.321,P=0.000)。术后1m、3m、6m、12m,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SBK组分别占95.9%、93.9%、91.8%和91.8%,LASIK组分别占91.3%、93.5%、87.0%和84.8%;等值球镜度在±0.5D之间者SBK组分别占69.4%、73.5%、79.6%和83.7%,LASIK组分别占63.0%、67.4%、69.6%和67.4%(χ2=0.428,0.422,1.263,3.428;p=0.513,0.516,0.261,0.064)。SBK组1例出现轻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 LASIK组2例出现轻度屈光回退。SBK组BUT时间3m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6m恢复至术前水平。SBK组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平均为(323.3±20.6)μn,LASIK组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平均为(295.7±14.6)μm,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80,P=0.038)。术后12m时角膜后表面高度值SBK组为(0.037±0.011)mm,LASIK组为(0.050±0.012)mm,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242,P=0.390)。结论SBK组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与LASIK组相同,SBK组术后早期的裸眼视力及12m时屈状态优于LASIK组,而治疗后保留的角膜基质更多,干眼恢复更快,生物力学稳定性更好。 第四部分SBK治疗近视的视觉质量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治疗近视散光术后的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 方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对自愿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近视散光患者随机分为2组。接受SBK手术的患者71例(71只眼),接受常规LASIK患者67例(67只眼)。均取左眼进行分析,并将结果进行比较。术前及术后检测波阵面像差、对比敏感度、视觉质量主观满意度调查问卷等,随诊时间为术前、术后1周、1m、3m、6m、12m。结果术前2组各项指标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SBK组整体高阶像差为0.416±0.067μm,LASIK组平均为0.614±0.098μ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22,P=0.001);SBK组对比敏感度术后3-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IK组术后6~12m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12m时SBK组对比敏感度在明亮及昏暗状态下各频段均优于LASIK组,其中明亮状态下中、低频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昏暗状态下低、中、高频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BK组的患者主观满意率为95.8%,LASIK组为89.6%。结论和常规LASIK相比,SBK可减少手术诱导的高阶像差,更快地恢复低、中、高频段的对比敏感度,患者的满意度更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二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79.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华;杨黎;侯英芳;;LASIK术后外伤性角膜瓣移位7例[J];眼科新进展;2008年08期

2 吴良成;周行涛;褚仁远;黄勇;许s,

本文编号:23701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3701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d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