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门诊复位加自我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发布时间:2019-11-21 16:36
【摘要】:目的:比较首次治疗时单纯门诊复位法(改良Epley法)与门诊复位加自我复位法(自我改良Epley法)治疗单侧原发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疗效。方法:我科眩晕门诊确诊为原发性单侧PC-BPPV的150例患者中,147例符合条件并配合随访。将其随机分为单纯门诊复位组(73例)和门诊复位加自我复位组(74例),前者在门诊采用改良Epley法治疗,后者采用门诊改良Epley法复位加自我复位法(自我改良Epley法)治疗。结果:1周时,单纯门诊复位组治愈率为53.4%,门诊复位加自我复位组治愈率为83.8%(P0.01)。单纯门诊复位组中,手法复位与复位椅复位成功率分别为45.9%和61.1%(P0.05),风险比为0.752,95%CI为0.486~1.163;门诊复位加自我复位组中,手法复位与复位椅复位成功率分别为87.5%和81.0%(P0.05),风险比为1.081,95%CI为0.888~1.316。两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单纯门诊复位组0,门诊复位加自我复位组为1.3%(P0.05)。结论:门诊复位配合自我复位比单纯门诊复位法能更快、更有效地治愈后半规管BPPV,能有效地减少患者的就诊次数;两组患者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单纯复位椅比手法复位效果更好,但自我复位可减少两种复位方法的效果差距,可用于配合程度较好的后半规管BPPV患者。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郭向东;叶放蕾;张治成;李莹;杨晓;;23例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0年16期

2 季伟华;邹静;李颖;冯智英;李焰生;;3270例门诊头晕患者的病因分析[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9年01期

3 谭俊;于栋祯;冯艳梅;杨光;时海波;殷善开;;复位治疗椅辅助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年02期

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继双;路春敏;张淑红;;基层医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误诊38例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张继振;;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临床医学;2011年04期

3 朱常勤;;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220例[J];临床医学;2011年12期

4 王利一;高波;宋海涛;黄魏宁;;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温度试验结果比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年08期

5 刘波;孔维佳;;复位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姿势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年08期

6 郭向东;叶放蕾;李莹;张治成;杨晓;;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预后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06期

7 马鑫;李蔷;余力生;;病史两问法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中的意义[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09期

8 张yN;刘博;左丽静;陈秀伍;赵小燕;段金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年12期

9 郑涛;田广永;曹庆硕;于巧莲;梁丽娜;;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因素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1年03期

10 梁芳健;李成;李杰才;;耳石复位技术诊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郭向东;叶放蕾;张治成;李莹;杨晓;;23例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朱连雨;潘冬青;何纲;;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湿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烁;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文献分析及临床证候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健威;基于临床路径的眩晕病分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的近期疗效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商连春;基于临床路径的眩晕病分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林韵琪;特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温度试验的临床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4 沈文翠;640例眩晕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5 户红艳;视频眼震图在外周性眩晕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郑州大学;2011年

6 周延辉;正常人与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动态姿态平衡功能检查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东杰;手法复位治疗2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郝大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江礼焰;体位复位结合中药治疗良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徐磊;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1例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龙玲;邓军;;眩晕患者艾森克人格问卷调查分析[J];北京医学;2008年07期

2 刘向红;李广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临床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年07期

3 刘钢,翟翔;前庭神经元炎引起眩晕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5年05期

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年03期

5 徐霞;卜行宽;邢光前;周玲;刘丞;王登元;陈智斌;周涵;田慧琴;李晓璐;陆玲;赵晓埝;李芳丽;谭长强;;江苏省≥10岁人群的眩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06年04期

6 李焰生;;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金柱;季晓林;叶华;邹漳钰;林细康;张雯;;眼震形式预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年24期

2 张青俊;徐国刚;林彦涛;;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温妮热;赵华;陈刚;荆建军;闫睿;张东春;徐江涛;;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62例[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0年04期

4 贾月芝;高月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9例误诊分析[J];浙江实用医学;2010年01期

5 ;后半规管部分切除术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8年04期

6 谷京城,王萍;Epley’s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例[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李圣华;李军荣;余艳华;;Epley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0年04期

8 王峥;刘建光;阎平建;杨文琼;刘忠志;;耳石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随机对照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9年06期

9 周晓娟;;Epley手法复位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年24期

10 林顺涨,孙爱华,田树昌,曹鹏宇;激光后半规管封闭术治疗难治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一例[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汤勇;刘辉;张宝林;马喜菠;毛永侠;;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A];吉林省医学会第九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李东杰;祝威;;手法复位治疗74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A];吉林省医学会第九次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罗红强;;耳石移位手法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A];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暨广东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蒋子栋;温彦华;;顺势手法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5 单希征;;360°滚转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郭向东;叶放蕾;张治成;李莹;杨晓;;23例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分析[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戚晓昆;;头晕和眩晕的病因分析及BPPV手法复位[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于刚;张道宫;;同期两次Epley手法复位在治疗后半规管BPPV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9 于刚;张道宫;;16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住院患者的治疗体会[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10 梅晓峰;;背地性眼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手法复位[A];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及第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七次学术交流会暨广东省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崔佳 李孝庚;眩晕治疗上了新台阶[N];保健时报;2009年

2 朱新 杜恩 程守勤;颈痛不一定是颈椎病 鼻咽无不适可能患癌[N];健康报;2009年

3 卫生部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秦斌 耳鼻喉科副主任技师 高波 王建军整理;眩晕半年竟是耳石症[N];健康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庄建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和手法复位治疗[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2 侯倩;先天性外中耳畸形的CT影像学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3 王国鹏;链霉素损伤后小鼠前庭毛细胞再生和神经支配[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磊;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21例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2年

2 董恩峰;不同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观察[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3 杨强威;改良三步快速手法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BPPV的疗效观察[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4 郝大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杨彩虹;老年BPPV患者的手法复位治疗与非手法复位治疗疗效比较[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6 张s,

本文编号:25640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5640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5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