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Endostar对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发布时间:2020-09-27 08:32
   背景与目的: 脉络膜新生血管是多种脉络膜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是引起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等多种脉络膜疾病视力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Endostar作为一种新型的重组人内皮抑素,在体外对眼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生长、粘附和移行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本研究旨在探明Endostar在动物模型上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通过532激光光凝棕色挪威大鼠Bruch膜,诱导建立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模型,对模型中实验组动物予以隔天玻璃体注射Endostar进行干预,对照组动物对应予以平衡盐溶液(PBS)作用。14天后,通过观察注射Endostar组和对照组的眼底荧光造影的图像,比较两组动物新生血管的渗漏发生率和强度的差异。同时,通过脉络膜铺片和免疫组化试验技术,比较两组试验动物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体积的差异。最后,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比两组动物样本中几种血管生成相关的细胞因子并利用western blot验证血管生成关键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探讨药物在动物模型中作用的分子机制。 结果: 通过注射Endostar组和对照组的眼底荧光造影的图像,对两组中荧光素渗漏的数量和等级进行比较,发现给药组大鼠的眼底荧光素渗漏率(50.3%)和程度远远低于对照组(7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脉络膜铺片比较两组中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面积,给药组面积(51711±2880pixel)显著小于对照组CNV面积(67019±±5407pixel).通过对两组各自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厚度进行测量比较,给药组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最大厚度的平均值小于对照组。RT-PCR和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Endostar可以有效抑制模型鼠眼后段的VEGF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同时,在转录水平明显下调HIF-1α和CXCL1。 结论: Endostar可以显著抑制大鼠模型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其抑制作用主要通过抑制VEGF起作用,此外,还可能与恩度对HIF-1α和CXCL1的抑制作用有关。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R773.4
【部分图文】:

抑制作用,渗漏率,大鼠,眼底


浙江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4结果4.1 Endostar对CNV渗漏率及强度的影响光凝14天后两组大鼠予以FFA检查,FFA图像符合以下特点即认为CNV形成:1)在造影早期即动脉前期或动脉期即显影。2)与视网膜血管系统没有联系。3)焚光素迅速渗漏,有一定的积存范围,晚期形成高荧光区。对所有检查大鼠的眼底成像的渗漏点进行计数及按前述方法分级,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Endostar组大鼠的眼底焚光素渗漏率(50.3%)和程度远远低于对照组(7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图1)。

角膜,光凝,铺片,连续切片


图2 Endostar对CNV面积的影响(A )脉络膜铺片比较两组CNV面积的平均值。(B ) Endostar组的CNV面积的平均值明显小于PBS组(P < 0.05 ) (t检验)。4.3 Endostar对CNV厚度的影响光凝后14天,将去除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的眼杯制作成石错块,平行于角膜至视盘的矢状位7^101连续切片,低倍镜下反复观察对比,选取有明确血管化的14

脉络膜新生血管,最大厚度,学位论文,连续切片


浙江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激光斑连续切片中的数张“CNV最大厚度”切片,按上述步骤进行CD31免疫荧光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标记。利用计算机测量软件对两组各个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厚度进行测量比较后发现,Endostar组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最大厚度的平均值小于PBS组(P<0.05 )(图 3 )。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洁,王雨生,惠延年;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和抑制[J];眼科新进展;2004年01期

2 乔岗,周希瑗;基因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进展[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4年03期

3 周少博,金陈进;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选择及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4年08期

4 张士胜;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脉络膜新生血管[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4年05期

5 侯慧媛,王雨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分子机制[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年06期

6 陈红玲,黄时洲;靶分子疗法在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中的研究[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2005年02期

7 史雪辉,何守志;脉络膜新生血管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05年02期

8 吕璐;郭承伟;;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年06期

9 林鸿;徐国兴;;脉络膜新生血管研究进展[J];海峡科学;2007年03期

10 徐建锋;王雨生;;糖皮质激素与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J];国际眼科杂志;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詹文捷;梁丽娜;唐由之;;骨髓来源细胞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海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刘安;曹明芳;金威尔;;半导体激光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邓雪莲;干雪梅;曾登芬;;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护理配合[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陈有信;;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联合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石圆圆;王雨生;徐建锋;张鹏;苏晓娜;侯慧媛;窦国睿;马吉献;蔡岩;;全身清除单核—巨噬细胞对激光诱导的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黄焱;徐国兴;彭亦如;;激光诱导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林冰;孙祖华;刘晓玲;李英姿;董徐洁;;引起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几种常见疾病的分布特征[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窦宏亮;杨帆;;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血清相关因子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张力;赵明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诊断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对比分析[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刘力;;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单一及联合治疗临床对比[A];中国眼底病论坛·全国眼底病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张中桥;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眼疾治疗现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王雨生邋张中桥;脉络膜血管增生疗法比较[N];健康报;2007年

3 王伟;我国新添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眼科新药[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汤江峰 实习生 杨晓 冉舒婷;眼睛里的“活火山”[N];大众卫生报;2006年

5 ;Visudyne获准治疗AMD继发性中心小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6 魏纹 马吉献;治疗新生血管性眼底病[N];家庭医生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世红;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及防治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3年

2 尚庆丽;内皮抑素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3 詹文捷;明睛颗粒对骨髓来源细胞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干预作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4 于伟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微环境中分化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5 袁非;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其受体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0年

6 陈学国;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基因表达谱及其防治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7 朱洁;FAK信号通路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中的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8 张新秀;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基因转染抑制激光光凝诱导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9 袁冬青;新型多肽HM-3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4年

10 赵炜;HIF-1α在缺氧诱导的体外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中的调控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琳琳;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分布及荧光素血管造影特征[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2 席晓婷;激肽释放酶结合蛋白和贝伐单抗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中抑制作用的对比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3 杨秀梅;缺氧诱导因子-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4 周佳丽;卡托普利抑制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5 石圆圆;全身清除单核—巨噬细胞对激光诱导的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6 沈洁;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赵鹏;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在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意义[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8 常远;在体生物发光成像术观察骨髓来源细胞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9 冯琳;强化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长期对比观察[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10 雷润佳;促血管生成素参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可能的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276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8276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3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