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恒河猴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角膜内皮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06:17
   角膜病是当今世界重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国内外目前对于角膜内皮失代偿疾病导致的角膜病盲主要还是用各种类型的角膜移植手术这一比较传统的治疗方法,但是供体来源的匮乏这一世界难题一直未曾得到真正解决,所以寻找一种可以代替角膜内皮细胞的细胞或是方法,就成为角膜内皮疾病研究的焦点。本实验尝试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选用恒河猴10 只,全麻后取恒河猴自体(BMSCs: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和恒河猴角膜内皮细胞(CECs: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进行分离培养鉴定。按照诱导方式的不同将恒河猴BMSCs分为6个实验组,正常培养的恒河猴BMSCs及CECs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对6个实验组的恒河猴BMSCs给予不同的诱导条件进行诱导分化,并分别对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及检测细胞因子和标志性蛋白的表达变化,对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和正常培养的恒河猴BMSCs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观察哪一种诱导方式诱导分化后的恒河猴BMSCs更加接近角膜内皮细胞,实验结果表明:当恒河猴BMSCs在不同诱导条件下(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加培养基中的房水浓度、恒河猴BMSCs与恒河猴CECs直接接触共培养、恒河猴BMSCs与CECs间接共培养、恒河猴BMSC与恒河猴(CEC-CM)接触共培养)均有向类角膜内皮样细胞方向分化的潜能;恒河猴BMSCs与自体晶体匀浆液接触共培养后向类角膜内皮样细胞方向分化的趋势不明显,恒河猴BMSCs中加入虹膜组织提取物培养后无向类角膜内皮样细胞方向分化趋势和潜能、并且虹膜组织对于恒河猴BMSCs生长、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恒河猴BMSCs分化为CECs的可行性和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研究。为下一步应用自体BMSCs诱导分化治疗人类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疾病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同时本实验成功的对恒河猴CEC进行了在体外的分离培养和冻存复苏,为恒河猴CECs的体外培养、鉴定、冻存提供了成功经验。[目的]利用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具有的多向分化潜能,拟通过将恒河猴的BMSCs与角膜内皮细胞(CECs)体外共培养,并分别加入不同配方的培养液,诱导恒河猴BMSCs向角膜内皮样细胞分化。对分化的恒河猴BMSCs和培养的CECs进行细胞形态学分析、超微结构分析、特异性表面分子和蛋白表达的检测、诱导分化过程中特定细胞因子的变化的检测。验证恒河猴BMSCs诱导分化为角膜内皮样细胞的可能性,同时对比不同诱导条件下的诱导结果。探讨影响诱导分化的因素和寻找BMSCs诱导分化的最佳条件,为下一步应用自体BMSCs诱导分化治疗人类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疾病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本实验选用恒河猴10只,由中国医学科学院昆明医学生物研究所灵长类研究中心提供,雌雄兼有,年龄16-28个月,体重4-6.5公斤。全麻后取恒河猴自体BMSCs和CECs进行分离培养,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标记物、和进行成骨成脂诱导分化[1]证实本实验所提取分离培养的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通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免疫组化检测和对分离提取的恒河猴角膜内皮细胞进行细胞表面特异性蛋白免疫荧光染色鉴定[2]证明本次实验所分离提取的细胞是恒河猴角膜内皮细胞。根据诱导方法的不同将恒河猴BMSCs分为6个实验组,正常培养的恒河猴BMSCs及CECs为正常对照组。对分别对6个实验组的河猴BMSCs给予不同的诱导条件,对恒河猴BMSCs进行诱导分化后,观察恒河猴BMSCs细胞形态学变化及检测诱导后的恒河猴BMSCs细胞表面特异性蛋白表达变化。探讨恒河猴BMSCs细胞分化为CECs细胞可行性和影响因素。[结果]1.成功实现了恒河猴角膜内皮细胞在体外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其细胞形态非常典型;恒河猴角膜内皮细胞经多次传代(6次传代)培养和冻存复苏后生长状态良好、细胞形态典型,而且角膜内皮细胞特异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阳性、细胞离子泵Na+-K+-ATP酶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蛋白表达阳性,证明本次实验所分离提取的细胞是恒河猴角膜内皮细胞。2.不同培养条件对恒河猴BMSCs诱导分化结果2.1不同房水浓度对恒河猴BMSCs诱导分化结果:在15%和25%两种不同房水浓度的培养液中培养的恒河猴BMSCs细胞形状有向多边形变化的趋势,排列变得松散,两组细胞分别进行NSE染色细胞内均可见粗大的棕色颗粒。ZO-1荧光染色显示:见细胞核被DAPI着染为蓝色、细胞膜和胞浆染色未见明显的绿色荧光、染色结果弱阳性,Na+-K+-ATP荧光染色显示:见细胞核被DAPI着染为蓝色、细胞膜和胞浆可见明显的红色荧光着染,染色阳性。2.2恒河猴BMSCs与CECs直接共培养诱导分化结果恒河猴BMSCs与CECs直接接触共培养后,可见长梭形恒河猴BMSCs贴壁生长、行NSE染色细胞内均可见粗大的棕色颗粒。行Z0-1荧光染色后细胞膜和胞浆轻度染为绿色,染色弱阳性,Na+-K+-ATP荧光染色后细胞膜和胞浆见红色着染,染色阳性。2.3恒河猴BMSCs/CECs间接共培养诱导分化结果恒河猴BMSCs与恒河猴CECs间接接触共培养20h,可见长梭形BMSCs贴壁生长,行NSE染色后细胞内均可见粗大的棕色颗粒见。Z0-1荧光染色:细胞膜和胞浆轻度染为绿色,染色弱阳性,Na+-K+-ATP免疫荧光染色:细胞膜和胞浆见红色着染,染色阳性。2.4晶状体上皮提取物诱导恒河猴BMSCs分化结果根据是否与晶状体上皮提取物接触诱导再分为:恒河猴BMSCs与晶状体上皮提取物非接触共培养组和BMSCs与晶状体上皮提取物直接接触共培养组。与晶状体上皮提取物非接触共培养组共培养14h可见细胞变宽、形状有向多边形方向分化的趋势,NSE染色细胞内棕色颗粒着染不明显,与空白对照CECs组比较细胞内棕色颗粒着染明显减少。ZO-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膜和胞浆染色未见明显的绿色荧光、Z0-1荧光染色结果阴性;Na+-K+-ATP酶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膜和胞浆见明显的红色颗粒状荧光着染,Na+-K+-ATP酶免疫荧光染色结果阳性。恒河猴BMSCs与晶状体上皮提取物直接接触共培养组共培养14h、可见细胞变宽、排列松散、形状有向多边形方向分化的趋势,但是细胞数量较非接触共培养组细胞密度低,NSE染色细胞内棕色颗粒着染不明显,与CECs组比较细胞内棕色颗粒着染明显减少。ZO-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膜和胞浆染色未见明显的绿色荧光、Z0-1荧光染色结果阴性;Na+-K+-ATP酶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膜和胞浆见明显的红色颗粒状荧光着染,Na+-K+-ATP酶免疫荧光染色结果阳性。2.5虹膜组织对于恒河猴BMSCs的诱导分化结果根据是否与虹膜组织接触诱导再分为:恒河猴BMSCs与虹膜组织非接触共培养组和BMSCs与虹膜组织接触共培养组。与虹膜组织非接触共培养:可见少量梭形BMSCs贴壁生长、细胞密度明显降低未见明显向多边形方向分化的趋势,NSE染色细胞内未见明显的棕色颗粒着染、NSE染色阴性。与虹膜组织直接接触共培养14d倒置相差显微镜拍摄:未见细胞生长、只见虹膜色素颗粒,行NSE染色只见恒河猴BMSCs细胞碎片和虹膜颗粒。恒河猴BMSCs与虹膜组织非接触共培养后Z0-1荧光染色细胞核被DAPI着染为蓝色但是细胞膜和胞浆未见明显染色,BMSC细胞与虹膜组织非接触共培养后Na+-K+-ATP荧光染色细胞膜和胞浆未见染色,荧光染色阴性。因为发现恒河猴BMSCs与虹膜直接触共培养后恒河猴BMSCs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未见存活细胞所以无法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查。2.6 恒河猴BMSCs与角膜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CEC-CM:Corneal endothelial c ells Conditioned medium)接触共培养:恒河猴BMSCs与角膜内皮细胞条件培养基(CEC-CM)接触共培养后细胞形状变宽、排列变疏松,细胞外形有向多边形分化的趋向,NSE免疫组化染色细胞内可见粗大的棕色颗粒、NSE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阳性。Z0-1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膜和胞浆轻度着染为绿色荧光、染色弱阳性,Na+-K+-ATP酶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膜和胞浆见明显的红色荧光着染、染色阳性。[结论]恒河猴角膜内皮细胞能成功实现在体外的分离培养冻存,改进的揭膜联合蛋白酶消化法是一种可重复性高、可靠性强的CECs提取方法,并能够显著提高恒河猴CEC细胞培养和冻存复苏的成功率,为恒河猴CECs的体外培养、鉴定、冻存提供了成功的实验经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增加培养基中的房水浓度有利于BMSCs在向类角膜内皮样细胞方向分化;恒河猴BMSCs与CECs直接接触共培养后恒河猴BMSCs表现出向类角膜内皮样细胞分化的趋势和潜能;恒河猴B MSCs与CECs间接共培养后BMSCs有向类角膜内皮样细胞方向分化的潜能;恒河猴BMSCs与(CECs-CM)接触共培养后均有向类角膜内皮样细胞方向分化的趋势和潜能;BMSCs与晶体匀浆液共培养后向类角膜内皮样细胞方向分化的趋势不明显。恒河猴BMSCs培养基中加入虹膜提取物培养后,恒河猴BMSCs没有向类角膜内皮样细胞方向分化趋势和潜能,并且恒河猴BMSCs的生长增殖明显受到抑制。
【学位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7
【部分图文】:

恒河猴


图1邋P0代恒河猴BMSCs邋(100X邋)

恒河猴


5.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逡逑(1)细胞形态特点逡逑将原代培养的恒河猴BMSCs接种于T25cm2培养瓶后即刻观察,细胞形状呈逡逑椭圆型,细胞个体大小不均,悬浮于细胞培养液中。24h后部分细胞开始发生贴逡逑壁,贴壁的细胞呈现梭形。经过更换细胞培养液去除未贴壁的其他细胞或是死亡逡逑的恒河猴BMSCs,48h后可见贴壁生长的细胞呈现短梭形、星形。原代细胞生长逡逑速度相对较缓慢,细胞生长5-6h可见5-6个漩涡状分布的细胞团,细胞的突起逡逑表现为长短不一、粗细不均,培养7-8h后细胞集落生长,排列紧密,逐渐融合逡逑成片达到80%_90%融合,进行传代培养(图1)。P1代恒河猴BMSCs传代细胞4-6h逡逑开始出现贴壁,24h全部完成贴壁生长。6d细胞融合90%,可传代1次。可稳定逡逑连续传代15代以上,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P6-10代细胞生长速度略微减慢,逡逑7-8d传代一次(图2-4)。逡逑

恒河猴,表面标记物


.■铲,逦’逦^邋t邋i邋^逦‘:邋?邋:》5逦免’逦”哶?逡逑图3邋P3代恒河猴BMSCs邋(100X邋)逦图4邋P3代恒河猴BMSCs邋(100X邋)逡逑(2)邋BMSCs的鉴定及标记逡逑(2.1)经过流式细胞仪对第三代恒河猴BMSCs表面标记物进行检测:本次分逡逑离提取的恒河猴BMSCs表面CD90抗原表达的阳性率为98.邋8%邋(图5)、CD29阳性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敏;胡竹林;;角膜内皮细胞培养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5年05期

2 蒋能;蒋伟鹏;卢珊珊;林尤佳;金婉卿;;手术治疗角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68例的疗效及预后[J];浙江创伤外科;2014年05期

3 马瑞珏;郭慧玲;杜改萍;黄一飞;;丝素蛋白作为组织工程材料应用于角膜的研究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43期

4 ;Effect of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on cat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2011年04期

5 李群秀;刘学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病变[J];眼科新进展;2009年08期

6 刘琳;马翔;;角膜内皮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09年01期

7 陈根云;吴静;;角膜内皮细胞生理和再生特性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8 胡晓琴;袁进;陈家祺;周辉;周世有;王智崇;;角膜内皮细胞改良培养技术的初步探讨[J];眼科研究;2008年05期

9 邵应峰;胡诞宁;陈家祺;;bFGF、EGF和NGF对人角膜内皮细胞生长调控的实验研究[J];眼科学报;2008年01期

10 康慧媛;王畅;窦立萍;秦耘;韩晓

本文编号:28333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8333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e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