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眼科论文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形态、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2 23:48
   目的:目前关于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功能障碍和形态学改变的关系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照影技术(Angiograph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ngio-OCT)对黄斑区视网膜进行循环及结构方面检查,通过微视野计对该区域进行光敏感度及固视状态的分析,通过两种技术联合应用,探讨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功能功能障碍和形态学改变的关系。方法:1、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diabetic patients without diabetic retinopathy,NDR)OCTA及微视野检测。收集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患者32例32眼,同时以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8例18眼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行眼部基本检查后,行Angio-OCT(Optovue,FREMONT,Calif,USA)检测黄斑中心10°区域全层视网膜厚度及浅层、深层血流密度。采用微视野计MP-3(Nidek Technologies,Padova,Italy)检测黄斑1 0°区域平均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2(°、4(°范围内注视稳定度。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黄斑厚度,血流密度,视网膜平均敏感度;黄斑区形态和功能检查结果的关联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2、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OCTA及微视野检测。收集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12例24眼(NDR组)及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15例24眼,同时以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13例24眼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行眼部基本检查后,行 Angio-OCT(RS3000 Advance,Nidek Technologies,Padova,Italy)检测 10°区域黄斑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 FAZ)拱环面积、全层视网膜厚度及浅层、深层血流密度。采用微视野计MP-3检测黄斑10°平均光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MS)、2°、4°范围内注视稳定度,双曲椭圆区域测量值(bicurveelipse area,BCEA)。计量资料呈偏态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各组间患者黄斑各区厚度,血流密度,FAZ面积,视网膜平均敏感度;固视性等指标,Mann-Whitneyyu检验进行组内两两比较。黄斑区形态和功能检查关系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 NDR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对照组增厚,但无统计学差异;1.2 NDR组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1.3 NDR组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较对照组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1.4 NDR组平均视网膜敏感度除下方象限外,其余象限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1.5相关性结果分析显示:NDR组患者下方象限视网膜厚度与平均视网膜敏感度呈显著相关性;NDR组患者上方及鼻侧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与平均视网膜敏感度呈显著相关性。2.1 NPDR组中央区视网膜厚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NPDR组与NDR组比较,NDR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视网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2.2 NPDR组血流密度(浅层、深层)较对照组明显下降。NPDR组深层血流密度较NDR组明显下降,其余各组两两比较结果,未见统计学差异;2.3 NPDR组FAZ较对照组及NDR组明显增大,NDR组FAZ与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2.4 NPDR组平均视网膜敏感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较NDR组明显下降,NDR组平均视网膜敏感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2.5 2°、4°注视度及BCEA比较结果显示:NPDR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NPDR组与NDR组比较,NDR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功能的改变先于形态学改变发生;(2)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是评估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功能改变的十分灵敏的指标;(3)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平均光敏感度与视网膜厚度及血流密度存在相关性,呈区域性差异;(4)OCTA联合微视野检查是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形态和功能学改变的有效评价方法。目的:尿酸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其在糖尿病视网膜中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高尿酸和糖尿病的体内外环境,探讨高尿酸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高尿酸和Notch信号通路之间的关系,以阐明高尿酸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1.体外实验:1.2构建体外高糖,高尿酸和高糖联合高尿酸模型,分别采用高糖/单尿酸钠晶体/高糖联合单尿酸钠晶体孵育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RMECs);1.2 应用 Tunel染色法检测经过不同处理的细胞HRMECs的凋亡率;1.3 RT-PCR检测经过不同处理的细胞中炎症因子ICAM-1,IL-6,MCP-1,TNF-α、受体 Notch 1,配体 D11 1、D11 4、Jagged 1、Jagged 2 的mRNA的水平;1.4 Western blot检测炎症因子ICAM-1,IL-6,MCP-1,TNF-α、受体Notch 1,配体D111、D11 4、Jagged 1、Jagged 2的蛋白表达情况;1.5沉默Notch信号通路,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ICAM-1,IL-6,MCP-1,TNF-α的表达。2、体内实验:2.1构建体内高糖,高尿酸和高糖联合高尿酸模型:健康雄性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模型,腺嘌呤、氧嗪酸钾联合灌胃制备高尿酸模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糖,尿酸,尿素氮,肌酐水平,验证造模是否成功;2.2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经过不同处理的大鼠视网膜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及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2.3 RT-PCR检测经过不同处理的大鼠视网膜中炎症因子ICAM-1,IL-6,MCP-1,TNF-α、受体 Notch 1,配体 D111、D11 4、Jagged 1、Jagged 2 的mRNA的水平;2.4 Western b1ot检测炎症因子ICAM-1,IL-6,MCP-1,TNF-α、受体Notch 1,配体 D111、D11 4、Jagged 1、Jagged 2 的蛋白表达情况。3、统计学方法:结果使用平均值±SD来表示,统计分析软件SPSS 17.0统计软件包和Graphpad Prism软件系统被用来处理数据,运用one-way ANOVA及Dunnett's检验进行组间变量多重的相互比较,P0.05代表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体外实验:在高糖,高尿酸和高糖联合高尿酸体外模型中,与正常组相比,细胞HRMECs的凋亡明显增多,其中,高糖联合高尿酸组,细胞HRMECs的凋亡最为显著。进一步检测细胞中的炎症因子发现在高糖,高尿酸和高糖联合高尿酸组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均增加,其中高糖联合高尿酸组,炎症因子增加最明显。在高糖,高尿酸和高糖联合高尿酸组中,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均升高,在高糖联合高尿酸组,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最高。在高糖和高糖联合高尿酸组中转染Notch 1 siRNA后,成功下调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我们发现,与空白载体组相比,转染Notch 11siRNA的细胞HRMECs的凋亡明显下降,而且,细胞中炎症因子的表达也明显下降。(2)体内实验:成功构建高糖,高尿酸和高糖联合高尿酸动物模型。与对照组相比,高糖,高尿酸和高糖联合高尿酸组的大鼠视网膜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增加,而且高尿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中炎症因子的增加最明显。此外,与对照组相比,高糖,高尿酸和高糖联合高尿酸组的大鼠视网膜中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明显升高,而且高尿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中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升高最为显著。结论:(1)高糖高尿酸均可以促进视网膜的炎症反应。此外,在高糖基础上,高尿酸可以进一步促进视网膜的炎症反应。(2)高糖高尿酸均可以升高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而在高糖基础上,高尿酸可以进一步升高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3)高尿酸通过升高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促进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4)降低尿酸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潜在的治疗方法。(5)干扰Notch信号通路的活性可以抑制视网膜的炎症反应,Notch信号通路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潜在治疗靶点。
【学位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587.2;R774.1
【部分图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形态、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


图2、糖尿病无视网膜?

示意图,示意图,两两比较,对照组


?14.79±〇.7790?15.48±0.6784??图1??****??A?'I???B?■??NS?,??1?'?10-?****?'?—I ̄??????I?I??0.?■??0.3-?KKyyvgyyM??ns?KSSSSfiSSfil?:??i?1???KUMUMMMVM?=??、_m?_?_??〇〇J—1?1?1???i?—?。1?I?十:??control?NDR?NPDR??control?NDR?NPDR??BCVA??Hb1Ac??图1?BCVA及Hb?1?Ac结果示意图??Figure?1?The?retinal?mean?sensitivity?measurement??图1:A:对照组、NDR组、NPDR组BCVA两两比较结果B:对照组、NDR组、NPDR组糖化血红??蛋白值两两比较结果??Figure?1:?A:?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of?the?control?group,?the?NDR?group?and?the?NPDR?group?B:??mean?HbAlc?level?of?the?control?group,?the?NDR?group?and?the?NPDR?group??

示意图,示意图,对照组,患者


??图3??Normal??NDR??NPDR??35n?—?.?■一?■?—?■?.一???m??NS?>_^?NS?NS?****?NS?****?TjS ̄^??in?in?in?in?in??superior?inferior?temporal?nasal?central??MS??图3?MS结果示意图??Figure?3?MS?measurement??图3:对照组、NDR组、NPDR组MS两两比较结果??Figure?3:?mean?sensitivity?of?the?control?group,?the?NDR?group?and?the?NPDR?group??4)三组患者注视性比较(表5)??3组患者_2°注视度比较结果显示,:2°及4°NPDR组注视稳定性较对照组显著下降(2°:??94.43?±0.9909?vs.?84.72±?2,102,?p=0_0003;?4°:98.41±0.4661?vs.?95.42?±0.9286,?p=0.0012),??NDR组虽较对照组有所降低(2。:?94_43?±0.9909?vs.?87.96?±2_386,?p=0.1117;??4。:98.41±0.4661?vs.?95.75±U11,?p=0.1123)?<?差异未出现统计学意义。NDR组与NPDR??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Goldman M.;Dagan Z.;Yair M. ;朱新菊;;婴幼儿严重咳嗽与视网膜出血[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2006年11期

2 郑军,孙佰山;视网膜出血48例临床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3年10期

3 本刊编辑部;第5例报告——自发性视网膜出血[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年03期

4 丁志龙;意外事故脑损伤与视网膜出血[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4年04期

5 李素芬,李艳芝,崔模;新生儿颅内出血合并视网膜出血63例临床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1994年01期

6 郭金凤,蔡用舒,郁雪中,田扬顺;新生儿视网膜出血144例临床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7 郑通枢,赖盛辉;氩激光凝封视网膜周边裂孔[J];实用眼科杂志;1988年10期

8 谷万章;视网膜血管阻塞与视网膜微循环阻滞[J];实用眼科杂志;1988年12期

9 孙宪丽,胡士敏,陈英杰;Coats病的病理改变及组织化学研究[J];实用眼科杂志;1988年04期

10 于群辰;;从气论治视网膜静脉血栓[J];中原医刊;198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朱丹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形态、功能及分子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2 张艳莉;建立新生儿视网膜数据库及关于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3 张世杰;Genistein影响视网膜趋化因子表达及血—视网膜屏障损害的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李世迎;人胚胎视网膜移植到光诱导视网膜变性猪的视网膜下腔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5 刘媛媛;VEGF介导白细胞瘀滞诱发可逆性视网膜血管闭塞及其机制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吕卿;基于仿真模型的视网膜上电刺激虚拟通道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6年

2 程泉;OCTA对T2MD患者FAZ形态学、视网膜血流密度及厚度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8年

3 马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检测[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4 陈宁华;视网膜图像解剖结构检测及病变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5 宋生芳;Suresight视力筛查仪在儿童屈光筛查中的准确性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光凝术对视网膜影响的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7年

6 王永宏;常规体检中年龄≥45岁人员视网膜出血的影响因素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7 莒瑞红;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因素及其病变转归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8 张伟;视网膜静脉阻塞激光光凝时机选择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陈丹;TTT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初步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677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ank/28677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0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