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技术在中药配伍药理学和毒理学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 中药配伍 蛋白质组 药理学 毒理学 出处:《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配伍用药是中药遣药组方、辨证施治的主要形式和应用特点。组方的宜忌多来自前人经验的总结,大多缺少相应的分子机制研究做配伍的理论支撑。作为规模化研究蛋白质的工具,蛋白质组技术可以从整体水平,较全面地呈现中药多种有效成分进入机体后发挥的多途径、多靶点调控过程,进而揭示中药配伍发挥宜忌作用的分子机制。本文对近年蛋白质组技术,包括双向电泳、荧光双向差异凝胶电泳技术和基于稳定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在中药配伍宜忌和相应的药理毒理学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探讨中药配伍宜忌原理,更好地实现中药现代化和实际临床用药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基础。
[Abstract]:Compatibility medicine is the prescri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main form and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The appropriate prescription should be avoided from the summary of previous experience. Most of them lack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of the corresponding molecular mechanism research. As a tool for large-scale protein research, proteome technology can be used at the overall level.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ocess of multi-channel and multi-target regulation of the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en they enter the body, and then reveal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play the role of abstinence. In this paper, the proteome techn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introduced in recent years. The applications of 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fluorescence two-dimensional differential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ve techniques based on stable isotope labeling in the study of compatibility and pharmacological toxicological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reviewed.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discussing the principle of compatibi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al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linical medicine.
【作者单位】: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安徽医科大学;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CB50530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CB505304)~~
【分类号】:R965.2
【正文快照】: 中药配伍组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中药配伍后药物间、药物与机体间产生相互作用,形成最后的功效取向,增效减毒谓“宜”,增毒减效谓“忌”。中药配伍过程中涉及到药效和毒性问题,一直是中医药科学研究者关注的重中之重[1]。虽然古人并不了解具体的中药化学组分,但结合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吕雄文,陈卫东,金涌,李常玉,马传庚,李俊;卡托普利和低剂量阿司匹林相互作用对大鼠实验性心肌缺血及肝微粒体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年01期
2 洪诚韬;王毅;楼剑洲;刘骞;瞿海斌;程翼宇;;芪参益气方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蛋白质组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9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聪聪;朱明丹;杜武勋;冯利民;刘长玉;张建平;张少强;张艳冬;许艳玲;;芪参益气滴丸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西部中医药;2011年10期
2 张玉梅;张明雪;何伟;车红花;顾平;;益气活血中药复方对CVB3乳鼠心肌细胞感染模型NADH脱氢酶亚基1和2表达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1年11期
3 石磊;沈明勤;彭蕴茹;丁永芳;叶其正;罗宇慧;王志刚;鞠建明;阎芹;;活血养阴颗粒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大鼠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年04期
4 吕雄文,李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和阿司匹林联合用药的相互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年01期
5 于震,刘建勋;慢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制备方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5年03期
6 李元海;李俊;吕雄文;金涌;黄艳;张磊;;异丙酚和川芎嗪相互作用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年04期
7 谈恒山;魏臻;;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应用进展[J];药学与临床研究;2010年06期
8 刘建勋;于震;李欣志;付建华;尚晓泓;史跃;马彦雷;;双参宁心胶囊对心导管介入血栓法制备小型猪心肌缺血模型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8期
9 范远景;张玲;张东吟;曹迪;荣煜;陈春景;;三羟异黄酮保护急性酒精性肝损伤机制研究[J];营养学报;2013年03期
10 左璨粲;吴同果;;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春;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证候生物学基础与益心解毒方药理药效机制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于震;血栓性心肌缺血模型的建立及双参宁心胶囊的干预作用[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严标文;瓜蒌—薤白对慢性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沈钧,徐佩佩,金锡鹏;肝脏中细胞色素P450测定方法的改进[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97年04期
2 吕雄文,李俊,金涌,李常玉,马传庚;卡托普利和阿司匹林相互作用对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2年03期
3 陆益红,,孙大柠;尼索地平对实验性心肌梗塞的作用[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5年02期
4 孟宪清;李玉兰;宋其林;;T-2毒素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7年05期
5 马增春;高月;谭洪玲;肖成荣;吴红金;王升启;;复方丹参片对冠心病患者血浆蛋白影响的蛋白质组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年09期
6 毛静远;郑颖;王化良;王强;李红;张运;张其梅;吴慧轩;常延平;虞东玲;张宇;王恒和;;黄芪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J];中国新药杂志;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虹;中药配伍理论的应用意义[J];中草药;2003年04期
2 邓家刚;覃骊兰;;试论中药配伍中的中医“和谐”观[J];时珍国医国药;2009年02期
3 马建平,陆兰珍;中药配伍的药理研究动向[J];中成药研究;1983年11期
4 王险峰;;论中药配伍的要点[J];山东中医杂志;1991年04期
5 朱淑梅;中医处理疾病的初步探讨──中药配伍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黑河科技;1996年03期
6 何嘉敏;中药配伍作用的探讨[J];广州医药;1998年06期
7 李晓丽;有毒止痛中药配伍浅探[J];中国农村医学;1998年10期
8 萧莹;;中药配伍讲求整合调节[J];中华养生保健;2013年05期
9 鲁佳慧,江滨,曾元儿;中药配伍的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3年07期
10 周祯祥;;浅析中药配伍的性能变化[J];湖北中医杂志;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彭成;;中药配伍的研究与思考[A];第四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冯年平;狄斌;刘文英;;试论中药配伍—代谢关系[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梁东;黄小瑛;;食用菌与中药配伍的探索[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吴红娟;肖锦仁;;中药的配伍与合用——对“中药配伍七情”的存疑[A];第二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梁幼雅;姜倩娥;;中药配伍对调节人体性激素水平的作用初探[A];第四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陈凯;周京红;汪海;;激活NNMR中药配伍对尿酸和ox-LDL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A];第九届全国心血管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刘媛 刘兴文;从药理实验看中药配伍[N];农村医药报(汉);2005年
2 韩德承;中药配伍有讲究[N];上海中医药报;2008年
3 河南中医学院 教授 段振离;中药配伍学问多[N];家庭医生报;2004年
4 刘庆林;中药配伍中七情的相对性[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5 常怡勇;开发鹿副产品前景广阔[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婧伟;乌头类有毒中药配伍减毒机制的体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62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462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