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氟伐他汀抑制L-02细胞中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1-31 17:26

  本文关键词: 载脂蛋白E 基因多态性 氟伐他汀 L-细胞 -羟基--甲基戊二酰辅酶A 出处:《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年1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考察不同载脂蛋白E基因型存在时,氟伐他汀对L-02细胞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 A)还原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建立通过检测还原辅酶(NADPH)反应酶活性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及样品处理方法。摸索细胞总蛋白与酶的反应体系,研究氟伐他汀对HMG-Co A还原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精密度、准确度及重现性均符合要求。NADPH在2.5~1000.0μmol·L-1线性关系良好。0~5μg·m L-1氟伐他汀对L-02细胞中HMG-Co A还原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成浓度依赖性,最大抑制率为49.73%。载脂蛋白E2、E3、E4分别存在时,氟伐他汀对HMG-Co A还原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38.02%,25.12%,21.92%,与野生型E3相比,Apo E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载脂蛋白E不同基因型存在时,氟伐他汀对L-02细胞HMG-Co A还原酶活性抑制作用有差异。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t apolipoprotein E genotypes. The effect of fluvastatin on the activity of 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HMG-Co) reductase in L-02 cells was studie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method and sample processing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the activity of the enzyme. The reaction system between the total protein and the enzyme was explored. To study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fluvastatin on the activity of HMG-Co A reductase. Accuracy and reproducibility ar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NADPH has a good linearity at 2.5 渭 mol 路L ~ (-1). 0 ~ (5) 渭 g 路m ~ (-1). L-1 fluvastatin inhibited the activity of HMG-Co A reductase in L-02 cells in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 The maximum inhibition rate was 49.73.The inhibition rate of fluvastatin on HMG-Co A reductase activity was 38.02% and 25.12% respectively. 21.92, compared with wild type E3, the difference of Apo E 2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different genotypes of apolipoprotein E exist.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fluvastatin on HMG-Co A reductase activity in L-02 cells was different.
【作者单位】: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医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
【分类号】:R96
【正文快照】: (1.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76;2.南昌大学医学院临床药理研究所,南昌330006)SUN Xu1,2,LUO Yu-ping2,XIONG Yu-qing2(1.Beijing Key Laboratory,NationalCenter for Safety Evaluation of Drugs,Na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许理;李学刚;陈竹;张飞;叶小利;;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鱼腥草素对鸭肝脂肪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J];分析化学;2009年05期

2 靳高凤;罗余萍;胡锦芳;熊玉卿;;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氟伐他汀调脂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年03期

3 郭贤利;王艳梅;;载脂蛋白E基因的多态性及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年09期

4 高学飞;王志耕;陆爱华;;乳清蛋白复合酶解条件优化及其水解产物对HMG-CoA还原酶活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07年01期

5 唐伟方;尤启冬;李志裕;张陆勇;孙丽新;;吡咯类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的合成及生物活性[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春梅;多廿醇对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药物分析(Ⅰ)[J];分析试验室;2010年09期

2 赵兰静;韩振格;刘春兴;安仙园;;载脂蛋白E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年06期

3 朱东宏;周春霞;洪鹏志;;降胆固醇的活性成分及其机理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11期

4 任佳辉;李胜涛;刘鸣;左冠超;李果;;中药调脂及其治疗冠心病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年04期

5 罗余萍;靳高凤;张红;孙文雄;熊玉卿;;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丹参素调脂作用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5年17期

6 刘东霞;郗伟斌;;山楂添加剂的药理作用及在养殖业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年13期

7 周正艳;苏庆杰;陈志斌;;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神经系统疾病[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8 安和兵;边江;贾慧宇;;载脂蛋白E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年10期

9 颜腾龙;易有金;;药食两用中药降血脂作用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年03期

10 王玲;吴军林;吴清平;万艳娟;张文;;山楂降血脂作用和机理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5年1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胜亮;柚皮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及其在降血脂方面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许理;鱼腥草素同系物对枯草杆菌抗菌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许慧娇;不同酶酶解核桃蛋白产物体外抗氧化和降血压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4 梁俊;石榴皮多酚对脂质过氧化及肝细胞HMG-CoA还原酶活性及表达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袁钊;OATP1B1及CYP3A4基因多态性对阿托伐他汀转运代谢影响的分子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6 刘红娟;脑血管疾病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型分布以及相关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7 张凡凡;青海地区冠心病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关系的研究[D];青海大学;2012年

8 张凡凡;青海地区冠心病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的研究[D];青海大学;2012年

9 赵欣;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冯香安;槲皮素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新淮,冯志彪;大豆蛋白水解物水解度测定的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2 张晓,麦根荣,江钟炎;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儿童血脂的影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年01期

3 陈灏珠;冠心病的研究现状与对策[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张莉莉,吕安林,贾国良,王海昌;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他汀类药物调脂消斑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5 刘迎利;李建科;闫自强;陈艳炯;;Apo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王文学,周四元,李文丽;血清谷胱甘肽S-转移酶分光光度测定法[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7 于刚;曹晓钢;叶小利;李学刚;陈竹;袁吕江;王立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的活性[J];分析化学;2009年01期

8 倪星忠,舒惠群,张万忠;紫外速率法的误差分析[J];分析科学学报;1999年01期

9 李鹏,陈兰英;血脂康抑制猪肝HMG-CoA还原酶的活力[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3年05期

10 李卫宁;夏勇;徐安平;;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氟伐他汀降脂疗效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年1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佳;山楂叶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2 郝东方;山楂叶的化学成分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群英,高修仁,廖新学,冷秀玉,刘东红,陈国伟,王妍,胡舜英;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5年02期

2 巴延钦;张银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应用氟伐他汀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07年01期

3 邓雪峰;刘嘉眉;余湘文;叶慧玲;王建华;;氟伐他汀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其机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9年04期

4 苗润丰;;氟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2年04期

5 高峰;;氟伐他汀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年05期

6 林志鸿,谢良地,吴可贵,王华军,许昌声;短期氟伐他汀治疗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阻力血管肥厚的影响[J];高血压杂志;1998年04期

7 荆娇;杜巧哲;马艳荣;;氟伐他汀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年06期

8 宋国炜,李才,苗春生,张秀云;氟伐他汀对5/6肾切除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6期

9 李俊芳,潘琳莉,程立新,刘鹏,周莉;氟伐他汀治疗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的量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17期

10 皮林,华琦,杨t$,刘荣坤;氟伐他汀调脂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作用的观察[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阳军;李向平;赵水平;李江;李敬东;谢晓明;彭俊;;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早期干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炎症因子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2 杨如山;罗正义;郭江宏;宗尧庆;;早期应用氟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3 吴延庆;程晓曙;陈琦;柴俊兵;;低密度脂蛋白与血小板免疫活化的关联及氟伐他汀对其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吴延庆;郭磊;程晓曙;吴清华;;氟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兔心肌梗死/再灌注时血清白介素-8及梗死面积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5 高苹;贾汝汉;丁国华;;氟伐他汀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NRK-52E细胞p38MAPK通路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04年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青年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王奉德;;氟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A];“加入WTO和科学技术与吉林经济发展——机遇·挑战·责任”吉林省第二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2年

7 徐宁;程晓曙;杨人强;;左旋硝基精氨酸甲脂对大鼠肾脏损害的机制以及氟伐他汀的保护作用[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8 侯倩;崔炜;;负荷量氟伐他汀预处理对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9 郭磊;吴延庆;曹原;邹斌;程晓曙;;氟伐他汀对兔心肌梗死/再灌注血清IL-8及梗死面积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10 胡建新;黎忠于;苏海;李萍;肖鲁敏;;氟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内皮素-1及内皮素α受体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吴;氟伐他汀的胆脂影响[N];医药经济报;2001年

2 宋欣荣;氟伐他汀钠可减少血管手术后心脏事件发生[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陆特;氟伐他汀可降低首次PCI患者患心脏病危险[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主管药师 李立安;肌肉酸痛药物作祟[N];大众卫生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蒋卫红;氟伐他汀对组织因子表达与RhoA/Rho激酶通路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王林;阿司匹林和氟伐他汀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途径抑制人脐动脉平滑肌增殖作用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3 罗萍;氟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肾脏p27~(kip1)及CTGF表达的调控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士凯;氟伐他汀对慢性心衰大鼠血管内皮和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2年

2 何敏;氟伐他汀钠的体内外代谢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徐久宏;氟伐他汀防治放射性心肌损伤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吴艳民;不同剂量氟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瘦素、脂联素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5 廖建维;氟伐他汀钠缓释片的研制[D];浙江大学;2012年

6 凌成亮;大剂量氟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造影后所致影剂肾病的防治作用[D];南华大学;2011年

7 陈豆;氟伐他汀钠及其缓释制剂药动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刘永;氟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9 艾凌云;葛根素、氟伐他汀预处理对兔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10 张敬;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及氟伐他汀干预后差异表达基因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796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4796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8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