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急性缺氧对大鼠药物转运体PEPT1及阿莫西林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本文选题:急进高原缺氧 切入点:寡肽转运体 出处:《药学学报》2017年11期
【摘要】:寡肽转运体1(PEPT1)与药物疗效、疾病的关联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很有前途的一种策略,也是临床合理化给药的重要出发点。本研究考察了急进高原缺氧对大鼠PEPT1的表达及其底物药物阿莫西林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小肠、肾脏,高原组中PEPT1的mRNA、蛋白表达显著上升36.87%、216.21%、577.8%、535.9%;在肝脏,PEPT1的mRNA表达和蛋白却下降43.90%和84.7%。与平原组相比,高原组阿莫西林的AUC、t_(max)、C_(max)、MRT、t_(1/2)显著性增加312.17%、63.04%、110.93%、67.11%、16.96%,V_d明显降低74.51%。急进高原缺氧后,大鼠药物转运体PEPT1表达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影响底物阿莫西林的药代动力学。
[Abstract]:Oligopeptide transporter 1 (PEPT1)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its relationship with drug efficacy and disease. It has become a promising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bioavailability of drugs and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rationalizing drug delivery.The effects of acute hypoxia on the expression of PEPT1 and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amoxicillin in rat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small intestine, kidney and high altitude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PEPT1 mRNA and protei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y 36.87% and 216.21, and the expression of mRNA and protein of PEPT1 decreased by 43.90% and 84.7% in the liver.Compared with plain group, Amoxicillin's Amoxicillin's Amoxicillin's Amoxicillin's Amoxicillin's Amphotocline's Amphotocline's Amphotocline's Amphotocline's Auccinelin (Amoxicillin's Amoxicillin's Amoxicillin / Amoxicillin / Amoxicillin / Amoxicillin / Amoxicillin / Amoxicillin / Amoxicillin / Amoxicillin / Amoxicillin / Amoxicillin /After hypoxia at high altitude, the expression of drug transporter PEPT1 will change obviously, which will affect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amoxicillin substrate.
【作者单位】: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高原损伤防治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药学院;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药剂科;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J09014-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403004,81401552,81673508) 全军后勤科研“十二五”重大项目(AWS14L0005) 全军医学科研“十二五”重点项目(BWS12J012)
【分类号】:R9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彬;如何在热带地区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2年05期
2 江力宣;闫海英;阳盛洪;邱旭民;;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J];药学实践杂志;2006年05期
3 陈贵文,宋永熙,李晓红,阵波,赵达亚;茶碱对安普索的药代动力学影响[J];中国药房;1997年05期
4 江骥,胡蓓,谢宏红;雷尼替丁枸橼酸铋胶囊中铋在中国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0年02期
5 仲兆金,刘浚;Tazobactam/Piperacillin复剂的儿科药代动力学和临床疗效[J];首都医药;2000年03期
6 杨玉彬,汤致强,张频,罗健,李清,冯奉仪;阿托氟啶在肿瘤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01年03期
7 李丽莹,宋永熙,李莉;茶硷对安普索的药代动力学影响[J];黑龙江医学;2001年08期
8 李红英 ,于萍;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药代动力学研究[J];山东医药工业;2003年06期
9 沈美意;药代动力学与老年人用药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年01期
10 邓鸣,刘会臣;性别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玉男;杜力军;;发热对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A];中国当代新医药论丛[C];2004年
2 魏敏吉;张朴;;高通量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A];第六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曹敏君;贺文娟;朱银松;马昌;康斯斯;高秀娟;熊婷;陈汇;;吡非尼酮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胡晋卿;温预关;倪晓佳;张明;邱畅;刘霞;李芳芳;;进食对于布南色林在男性健康志愿者中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高晨燕;;新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要点与案例分析[A];第三届全国定量药理研究方法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徐冰心;刘志国;吴久鸿;岳茂兴;;航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10年
7 刘昌孝;;药代动力学在新药研发转换研究中的作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学术会议专刊[C];2011年
8 魏广力;肖淑华;陆榕;刘昌孝;;雷帕雷素的动物药代动力学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届制药工业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9 范江虹;李燕;;佛波双酯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第二部分)[C];2002年
10 孙莉;周芬;范华莹;梁军成;刘丽京;邓艳萍;;氨酚曲马多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临床药理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欧慧敏;药代动力学彰显新药转化价值[N];医药经济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白毅 整理;以药代动力学为主线的新药成药性的临床前评价系统的建立和应用[N];中国医药报;2011年
3 王宝龙;健能隆F-652海外临床研究正式启动[N];中国医药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杰;新型肺靶向DTX-LP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及评价[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2 杨秉呼;硫代反义寡核苷酸癌泰得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3 盖芸芸;多组分中药物质组溶出及药代动力学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鲁丹丹;硫代反义寡核苷酸药物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5 王淑萍;济泰片药效物质基础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6 孔琦;噻吩诺啡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年
7 姜志平;长春地辛群体药代动力学:ABCB1遗传多态性和表观遗传学差异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8 谢瑛;生物大分子药物的标记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9 刘小光;利福平和rifabutin药代动力学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10 杨波;1,5-二咖啡酰奎宁酸的体内外代谢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锡凤;瑞替加滨胃漂浮缓释片的药代动力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赵明霞;新型蒽环类衍生物HYY-014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李熠;曲妥珠单抗—美登木素生物碱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赵苗;西他沙星片的人体药代动力学及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范晶冰;丙肝新药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孙沐y,
本文编号:17200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1720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