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苯并吡喃酮类化合物与Skp2蛋白的分子识别及其抑制机理

发布时间:2018-11-17 20:10
【摘要】: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2,Skp2)与Skp1形成的蛋白质聚合物在调控癌细胞生长周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苯并吡喃酮类抑制剂(简称BPC)可有效抑制Skp1-Skp2的形成,但其分子识别机制尚不明确.通过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已报道的Skp1-Skp2晶体结构,确定模拟体系后,首先用同源模建对其模拟体系缺失的结构进行补全;然后用分子对接方法获得Skp1-Skp2-BPC复合物模型并用于后续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疏水相互作用是促使BPC特异性结合在由Skp2 W109、D110、L117、I120、R138和W139所构成口袋中的主要驱动力,自由能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Skp2结合BPC后,结合口袋周围的氢键网络有所加强,口袋附近的溶剂化水分子数量明显减少,导致Skp1-Skp2的体系稳定性下降.体系构象成簇与运动性分析显示,Skp1-Skp2在结合BPC抑制剂后,Skp1的运动更加剧烈,这可能是BPC主要的抑制机理.
[Abstract]:S-phase kinase associated protein 2 (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2 Skp2) and Skp1 protein polym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growth cycle of cancer cells. Benzopyranone inhibitors (BPC)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formation of Skp1-Skp2, but its molecular recognition mechanism is unclear. The Skp1-Skp2 crystal structure was analyzed statistically by bioinformatics. After the simulation system was determined, the missing structure of the simulation system was repaired by homologous modeling. Then the Skp1-Skp2-BPC complex model was obtained by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 and used in the subsequent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The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hydrophobic interaction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 specific binding of BPC in the pocket composed of Skp2 W109D110NL117C120R138 and W139, and the calculated free energy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After Skp2 binds to BPC, the calculated free energy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hydrogen bond network around the pocket was strengthened, and the number of solvated water molecules near the pocket decreased obviously, which resulted in the decrease of the stability of Skp1-Skp2 system. The analysis of conformation and motility showed that the Skp1 exercise was more intense after Skp1-Skp2 combined with BPC inhibitor, which may be the main inhibition mechanism of BPC.
【作者单位】: 成都大学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重点实验室;成都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化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600591,11247018) 四川省科技厅应用基础资助项目(2015JY0117)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资助项目(17ZA0194,17ZA0092) 乐山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14GZD022) 天然产物化学与小分子催化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TRCWYXFZCH201604,TRCWYXFZCH2016015)
【分类号】:R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宇姝;谢剑炜;张沂;;抗胆碱能药物分子烙印聚合物的分子识别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7年12期

2 康玲;李洪林;赵晓宇;王希诚;;一种精细药物分子对接模型和优化方法[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8年06期

3 卢桂艳;郭权;;基于容错机制的精细药物分子对接网格[J];计算机工程;2010年19期

4 朱志远;张燕;李征;李金恒;芮建中;袁靖;;受体蛋白与药物分子对接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年11期

5 秦艳芳;李军;吴昊;;光谱法研究葫芦脲对褪黑素的分子识别作用[J];晋中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6 钟广蓉;邓乾民;李星月;林森;孙清;时国庆;;植物源蛋白酶体抑制剂的分子对接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9年11期

7 冯荣楷;孟丽荣;岳章琪;林思伶;王乾韬;;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对环氧合酶的分子对接及药物特性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3年12期

8 张宏恺;常云松;杜明娟;张翠竹;曹又佳;;用分子对接搭建激酶-抑制剂复合物的三维结构[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9 伟尧;朱琛;张卓;朱海亮;;硝基咪唑衍生物作为尿素酶抑制剂的分子对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魏卓;张怀;崔巍;计明娟;;马来酰胺类糖原合成酶激酶-3β抑制剂的分子对接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翠娥;任劲松;;基于特殊核酸序列结构的分子识别及功能纳米材料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杨帆;刘艾林;;分子对接应用与研究进展[A];药学发展前沿论坛及药理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廖莎;白芳;李洪林;;金属特异性打分函数设计[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建婷;TEM-1 β-内酰胺酶与三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子识别和相互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2 康玲;药物分子对接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文倩;卟啉—组氨酸体系的合成及其分子识别行为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2 张菘;计算机辅助设计高活性小分子新型SAHA衍生物及其合成与生物活性评价[D];广东药学院;2015年

3 马少杰;激酶Src多靶点抑制剂的3D-QSAR、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4 武明威;MCHR1拮抗剂结合机理的计算机辅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谭社培;Abl激酶抑制剂3D-QSAR、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6年

6 徐邵陵;基于蚁群算法的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朱建华;分子对接模拟酵母Pdr5p蛋白E574K突变致外排功能障碍的机制[D];浙江大学;2017年

8 何妍;牛胰蛋白酶对几种黄酮小分子药物的识别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年

9 李子谦;3,6-二酰氨基吨酮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7年

10 史新奕;药物设计中半柔性分子对接优化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389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3389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f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