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新型1,2,4—三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25 15:45
【摘要】:微管是存在于真核细胞中一种具有极性的细胞骨架,由多种微管蛋白亚基组成,与其他蛋白共同组成纺锤体、中心体等多种细胞器,对维持细胞形态保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能不受限制地进行有丝分裂,而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必须依靠微管形成的纺锤体。另外,肿瘤细胞的增殖、癌组织的转移和扩散等过程都要靠周围组织中大量的新生血管来供应营养物质,而构成这些新生血管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发育并不成熟,它们也需要依靠微管组成的网状骨架来支撑其基本形态,保障其基本的生命活动。若抑制微管的形成必将导致纺锤体和新生血管的生成受阻,前者将使肿瘤细胞无法进行正常的有丝分裂而逐渐凋亡,后者将使肿瘤组织因缺血而坏死,由此可见,微管在肿瘤的生长和扩散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药物化学和分子药理学等的发展,人们对恶性肿瘤的生物学本质与特征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同时对微管与癌症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从而促使微管蛋白抑制剂成为近几年来抗癌药物研发的一个热门领域。最初的微管蛋白抑制剂主要是一些活性非常好的天然产物,比如秋水仙碱、长春碱、紫杉醇等。天然产物活性虽好,但在临床应用上出现了许多严重的毒副反应,极大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应用。随着有机合成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结构新颖的小分子微管蛋白抑制剂类抗肿瘤化合物被发现。近年来文献报道的该类抑制剂虽然种类繁多、结构多样,但大部分属于杂环类化合物,其结构主要集中在三唑类、吲哚类、吡唑类、嘧啶类、咪唑类、磺酰胺类等。其中,三唑环因具有更好的生物多样性,且结构简单、合成容易,而倍受青睐。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论文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具有较高肿瘤抑制活性的三唑类化合物TR-33为先导,并借鉴CA-4的结构特点,设计合成了7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1,2,4-三唑类化合物(Ⅰ、Ⅱ、Ⅲ系列)。具体研究内容初步概括如下:1、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文献报道的微管蛋白抑制剂,并从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抗肿瘤活性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2、以课题组前期发现的具有较高肿瘤抑制活性的化合物TR-33为先导,对其进行结构优化。通过采用延长三唑环5-位的三甲氧基苯基碳链及用杂环取代苯环的方法,设计并合成了22个Ⅰ系列化合物。此外,保留3,4,5-三甲氧基苯基,将异吲哚环替换成取代苯环,设计合成了30个结构全新的3,4,5,-三取代-1,2,4-三唑衍生物(系列Ⅱ)。所有目标化合物均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ESI低分辨质谱(ESI-MS)及元素分析或高分辨质谱(HRMS)进行了结构表征。3、以三唑类化合物TR-33为先导,并借鉴CA-4的结构特点,保留其必须的活性基团3,4,5-三甲氧基苯基,同时,以三唑并噻二嗪的环状结构取代CA-4的乙烯桥部位,并在六元环上引入杂环例如呋喃环、噻吩环等,设计合成了一类结构新颖的三唑并噻二嗪类小分子微管蛋白抑制剂(系列Ⅲ),共26个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均采用1H-NMR、13C-NMR、ESI-MS及元素分析进行了结构表征。4、采用MTI、法,选取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人结肠癌细胞株(HCT-116)、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肺癌细胞株(A549)、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人胃癌细胞株(MKN-45)中的四种对所有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体外肿瘤抑制活性的测试。结果发现,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测试肿瘤细胞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Ⅲz.对PC-3、HepG2、A549、MCF-7的ICso值分别为5.09、3.70、12.74、28.40μmol·L-1,对部分细胞的抑制作用优于阳性对照药CA-4,体现了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此外,化合物Ⅱ-23对人前列腺癌细胞株PC-3的抑制活性也优于阳性对照药CA-4。5、选择肿瘤细胞抑制活性较好的一些代表性化合物,以CA-4为阳性对照,进行了微管蛋白聚合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都对微管蛋白聚合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目前尚有部分目标化合物的微管蛋白聚合抑制活性测试正在进行中。6、选取系列Ⅰ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杀菌活性测试。杀菌活性的结果显示:系列Ⅰ化合物对葡萄溃疡病菌、火龙果黑斑病菌、芒果蒂腐病菌及苹果轮纹病菌4种供试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1;R91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绍华;叶欣;顾龙君;;微管蛋白与多药耐药[J];国际肿瘤学杂志;2006年02期

2 贾晶;乔春霞;赵秀兰;;茶多酚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损伤后内皮细胞微管蛋白的影响[J];卫生研究;2007年01期

3 谭小宁;金芳;李志超;罗志勇;;靶向微管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J];生命科学研究;2013年01期

4 李占荣,刘志林,孙润华,韩锐,尹明标,叶群瑞;微管蛋白的分离鉴定及其在抗癌药物筛选中的应用[J];药学学报;1986年09期

5 历俊华 ,万虹 ,王忠诚;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不同组织细胞微管蛋白-β的表达[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韩俊;王小凡;姚海兰;高晨;李锋;张宝云;姜慧英;董小平;;PRP可抑制TAU介导的体外微管形成作用(英文)[J];Neuroscience Bulletin;2005年06期

7 汪成进;段成才;胡文浩;;非秋水仙碱、长春碱类微管蛋白阻聚剂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3年01期

8 江明恃,赵维勤,孙立群,徐科;对虾神经系统中微管蛋白的生化和免疫荧光鉴定[J];生理学报;1987年02期

9 陈宝卫,杨晓达,王夔;钒酸根和钒氧离子与微管蛋白作用[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10 李永明,John D.Broome,李春梅;砷作用于微管蛋白引起白血病粒细胞凋亡[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春雷;卿晨;;Flazin衍生物—LF156对微管蛋白聚合—解聚动力学的影响[A];2007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龙亚秋;薛丁;刘祖龙;周足宇;俞强;余龙;;具有体内抗肿瘤活性的新型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剂:发现、结构优化及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任萱;林莉萍;Pui-kai Li;丁健;;Compound 8抗新生血管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A];2007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刘慧泉;安琳;王晨芳;许金荣;;真菌类微管蛋白超家族(tubulin-like superfamily)的进化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坤;董缙;孙菁;何书英;徐云根;;来那度胺及其氨基糖偶联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A];2012长三角药物化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刘翎;刘宗英;李卓荣;;作用于秋水仙碱结合位点的微管蛋白抑制剂研究进展[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7 蔡于琛;邹永;叶燕丽;冼励坚;;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剂M410抗肿瘤活性研究[A];2007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孙启明;吴茂江;林莉萍;杨春皓;丁健;;抗肿瘤药CA4衍生物的药效评价及机理研究[A];2007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苏丹;马胜林;Herbert Yu;;β-微管蛋白Ⅲ mRNA表达与紫杉醇疗效无相关性[A];2009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鲍卫超;刘群;;堆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acervulina)北京株α-微管蛋白基因的克隆和表达[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常丽君;模拟生物生长的蛋白质电路获专利[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席菁乐;新型微管蛋白抑制剂的研发和抗肿瘤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2 尹云厚;中药复方制剂对缺氧大鼠微管蛋白和驱动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3年

3 王跃明;N-(2,6-二甲氧基吡啶-3-取代)-9-甲基咔唑-3-磺酰胺(IG-105)作为全新小分子微管蛋白配体药物的抗肿瘤作用,,特点及分子机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4 胡炯宇;缺氧通过MAP4和Op18调控细胞微管结构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5 吴小妹;微管蛋白在颞叶癫vN模型突触后致密物中的表达及其意义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李耀武;基于微管蛋白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设计与合成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7 李建农;新型微管蛋白配体3-溴代丙酰胺苯甲酰脲(JIMB01)的抗肿瘤作用与分子机理[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3年

8 怀娟;大鼠TRPV4与膜联蛋白A2及微管蛋白β5相互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曾红;腹毛目纤毛虫皮层微管类细胞骨架及微管蛋白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朝云;利用RNAi干扰PrP及其突变体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宇宏;氟对小鼠海马微管蛋白Tubulin表达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刘晏娜;新型茚并吡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兰绍安;西妥昔单抗偶联微管蛋白抑制剂治疗人肺癌的动物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4 孙赫阳;结直肠癌中γ-突触核蛋白、β-微管蛋白Ⅲ、微管相关蛋白2和β-微管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辽宁医学院;2015年

5 陈子豪;藤仓镰孢菌对多菌灵抗药性分子机制及检测方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汤丹洁;一类含磺胺哌嗪骨架的吲哚类衍生物作为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评价[D];南京大学;2016年

7 黄广华;新型抑制Tau蛋白聚合和稳定微管蛋白的双功能分子设计与合成[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8 曾志锋;GhTUB7在棉纤维发育中的功能[D];西南大学;2016年

9 张贝;新型1,2,4—三唑类微管蛋白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10 吴晓敏;分子动力学研究微管蛋白及其活性肽段的构象和稳定性[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652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4652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d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