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稠合3-氨基-1,2,4-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特发性肺纤维化活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0-03-29 04:39
【摘要】:背景和目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类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纤维化的间质性肺病,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s)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1])。IPF患者通常被诊断为预后不良,针对IPF的治疗药物很少,且疗效欠佳、毒副作用较大,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药物来治疗IPF.研究表明上皮细胞的间质性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和IPF的产生有很大关系;上皮细胞在发生EMT的过程中,细胞发生形态转变,呈现为梭状,细胞轮廓变得模糊不清,细胞内的标志蛋白表达下调(如E-Cad蛋白),而间质细胞的标志蛋白表达上调(如α-SMA蛋白)~([2])。而EMT过程主要是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作用下启动的,因此阻断肺组织细胞TGF-β_1信号的传导,即可阻止EMT过程的发生,预期达到预防和治疗IPF的目的~([3])。参考现有的TGF-β_1抑制剂结构和相关研究支持~([4]),我们计划合成一系列稠合3-氨基-1,2,4-三唑类化合物,总结并参考前人的合成方法,通过不断优化,使反应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并以较高的收率得到产物。然后选用A549细胞首先来评价化合物的细胞毒性,再构建肺纤维化体外模型,来检测系列化合物对EMT过程的逆转活性。方法:1.化合物合成:室温下以乙醇为溶剂,向芳基肼中加入异硫氰酸酯进行加成反应,然后在碱性条件下(碳酸钾)进行I_2介导的氧化脱硫、环化反应,产生相应的稠合3-氨基-1,2,4-三唑类化合物。2.化合物对A549细胞毒性检测:用25、50、100、200、400μM化合物或阳性对照(SB-431542)作用于A549细胞72 h后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分析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情况。3.化合物对EMT逆转活性检测:用10 ng/mL的TGF-β_1、10μM化合物或阳性对照(SB-431542)作用于A549细胞48 h后通过免疫荧光法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E-Cad蛋白和α-SMA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成功合成了稠合3-氨基-1,2,4-三唑类化合物,产物收率在41%-97%之间。这种合成方法操作简单、条件温和且收率较高,适应性较好,并且可以方便地进行克级规模的合成;反应的关键催化氧化剂碘单质廉价、易得且绿色无污染。2.化合物以及阳性对照对A549细胞的毒性作用均较小,CC_(50)值均大于300μM.化合物1a、1d、1e、1k、1n、1r、1t、1u、1z和1aa的细胞毒性较小,CC_(50)值均大于1000μM;化合物1l和1y细胞毒性略大,CC_(50)值分别为302μM和387μM;其余化合物1g、1h、1s和1v的CC_(50)值在400μM到1000μM之间。阳性对照化合物CC_(50)值为450μM.3.通过免疫荧光实验筛选出六个活性较好的化合物,分别为1d、1g、1n、1r、1y和1aa.又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对比模型组和阳性组有两个化合物1g和1r能明显上调E-Cad蛋白的表达,下调α-SMA蛋白的表达,活性和阳性对照化合物相近。通过构效关系分析可知,3位氨基接芳基的化合物,其中苯环对位有氟原子的1d和有氰基取代的1g活性较好,其中1g活性较为突出;3位氨基接脂肪烃基的1n和1r活性都较好,其中1r的环己基活性更好一些;稠合环上加入氮原子取代后,其中加入硫甲基的1z活性较差,而1y和1aa活性则较好。结论:1.给出了一种较好的合成稠合3-氨基-1,2,4-三唑类化合物的方法。2.所合成化合物对逆转EMT过程有一定的活性,提示可能有治疗IPF的作用。
【图文】:

间质性肺病,肺结节病,人中,全球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IPF 的死亡率似乎在全球范围内逐步上升,2014 年,欧洲有 28,000 至 65,000人因 IPF 死亡,美国有 13,000 至 17,000 人因 IPF 死亡[11, 12]。与患病率一样,男性 IPF 死亡率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且似乎越来越普遍。通过筛查病例并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发现 IPF 导致死亡的原因有:呼吸衰竭、心血管疾病和肺癌,其中呼吸衰竭所占比例较高,约为 60%[13]。奥尔森等人[14]研究了美国 1992年至 2003 年 IPF 的死亡率,12 年间死亡人数增加 28.4%,死亡率增加 41.3%.IPF 是一种临床异质性疾病,但其预后总体较差,中位生存期为 3 4 年[15]。此外 IPF 的治疗费用较高,在国外直接治疗费用约为 25,000 美元/人年,比乳腺癌和许多其他严重疾病都要高[16]。确切地说,IPF 患病率和发病率趋势正在上升。人们普遍认为,IPF 发病率约为每 10 万人中每年有 10 例,而对 50 岁以下的人群几乎不发病。它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常见,并且可以在所有病例数据中观察到。虽然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 IPF 患者没有做明确的统计,但是 IPF 作为间质性肺病的一种主要类型,其患者数可以通过间质性肺病的患者数据中体现出来(图 1)。

化合物,图片,肺纤维化,活性评价


化合物对A549细胞形态及细胞中α-SMA和E-Cad蛋白表达的影响(用10ng/mL的TGF-β建立模型,,化合物和阳性对照浓度均为10μM)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914;R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颖;崔冬梅;;1H-1,2,3-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浙江化工;2013年03期

2 魏金建;王艳;王宪龙;周成合;吉庆刚;;1,2,3-三唑类化合物在医药领域的研究新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11年07期

3 江镇海;;三唑类化合物杀菌剂的发展前景[J];农药市场信息;2008年04期

4 王乃兴,李纪生;三唑类化合物合成的新进展[J];化学通报;1994年11期

5 王宗标,忻世卿;三唑类化合物在大豆生产上的应用[J];江苏农业科学;1988年08期

6 陈馥衡,王红军;一些二唑类与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J];应用化学;1989年04期

7 李光勇;雷康;王世本;;1,2,4-三唑类化合物在抗癫痫领域的研究进展[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年02期

8 杨典文;1,2,4-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J];浙江化工;2004年07期

9 杨扬,吕文硕,史延年;具有生物活性的N-1取代1,2,4-三唑类化合物的研究与进展[J];化学通报;1996年10期

10 ;成都生物所一种2-脱氧-β-D-吡喃葡萄糖基三唑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J];江西饲料;201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太保;秦霄萍;林奇;张有明;;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阳离子识别研究[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李婉;胡艾希;;基于呋喃酚的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有机合成化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卓子健;李进京;陈颖;崔冬梅;张辰;;铜催化1-芳基-1,2,3-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7分会:有机化学[C];2014年

4 王兴;戴志成;陈永飞;叶永浩;;1,2,3-三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与抗菌活性研究[A];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5 卞龙骧;徐元清;马爽;吴俊威;徐浩;;铜催化1,2,4-三唑衍生物的合成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6 唐一丹;张波;耿蓉霞;周成合;;新型噻吩丙烯腈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微生物活性[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王艳;罗江波;周成合;;三唑类药物研究新进展[A];有机合成创新—产业化的新动力——中国化学会全国第三届有机合成化学与过程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刘慕文;刘建明;卓克垒;王键吉;;Click反应合成三唑类化合物的方法研究[A];河南省化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何涛;李品华;王磊;;氮杂环卡宾钯配合物催化三唑类化合物的C-H键活化反应[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谈存敏;严则义;汪建军;;新型1,2,3-三唑并碳环衍生物的合成[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暨第九届甘肃省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洪花;大豆喷三唑类化合物可增产[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许良忠;三唑类P450-14DM抑制剂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张建;结构新颖的1,2,3-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3 张永强;以噻唑酮和吡唑为核心的结构多样性小分子库构建和三唑类化合物代谢稳定性改造[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4 杜海堂;1,2,4-三唑类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书峰;稠合3-氨基-1,2,4-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特发性肺纤维化活性评价[D];郑州大学;2019年

2 李博超;新型三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菌活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赵水侠;微波促进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4 翟智卫;新型含氟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生物活性研究及活化酯的合成工艺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8年

5 秦永其;新型含硫代酰胺及酯基的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5年

6 张琨;含噻嗪酰胺的新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汪智娜;1,2,4-三唑类化合物合成机理的理论研究[D];济南大学;2013年

8 仪旭;新型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及苯嗪草酮的合成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9 魏金建;新型1,2,3-三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细菌抗真菌活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杨双花;新型含1,2,4-三唑类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05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605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15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