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曲康唑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吞噬白念珠菌能力的影响的研究
【图文】:
图 1A. RAW264.7 细胞镜下呈圆形,贴壁生长(200×)图 1B.流式细胞仪检测 F4/80+细胞高于 95%2 伊曲康唑对 RAW264.7 细胞的毒性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如图 2 所示,伊曲康唑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在伊
图 1A. RAW264.7 细胞镜下呈圆形,贴壁生长(200×)图 1B.流式细胞仪检测 F4/80+细胞高于 95%2 伊曲康唑对 RAW264.7 细胞的毒性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如图 2 所示,,伊曲康唑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呈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在伊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霞;冯文莉;;白念珠菌黏附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8年05期
2 祝欣;冯文莉;;白念珠菌三稳态转换系统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24期
3 董怀怀;王元花;廖泽彬;姜远英;曹颖瑛;;芒果苷协同氟康唑抗耐药白念珠菌作用研究[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7年02期
4 廉翠红,刘维达;与白念珠菌黏附和侵入相关的毒力因子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4年05期
5 李洪霞;巢式RT-PCR检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小鼠组织中白念珠菌mRNA[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年06期
6 刘为国;黄敏;;白念珠菌粘附上皮细胞的机制[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2年02期
7 赵敬军;;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研究近况[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0年02期
8 秦振宇;延长培养时间氟康唑对白念珠菌活力的影响[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9年01期
9 李岷;编码白念珠菌细胞表面蛋白的cDNA克隆[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年02期
10 侯幼红,吴绍熙;氟康唑抑制白念珠菌粘附的研究[J];云南医药;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广华;;白念珠菌形态转换及宿主环境适应的遗传调控机制[A];第十一次全国基因功能与表观遗传调控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5年
2 ;线粒体功能在不同环境对白念珠菌生存及代谢的影响[A];2012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会议摘要[C];2012年
3 满旭;王惠平;;白念珠菌转录因子编码基因表达与氟康唑耐药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4 曾跃斌;;白念珠菌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在抗真菌药物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周万青;沈瀚;张之烽;张葵;;白念珠菌临床分离调查及基因分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阎澜;李妙海;曹永兵;高平挥;王彦;姜远英;;白念珠菌耐药新蛋白——交替氧化酶[A];药学发展前沿论坛及药理学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郭仁勇;;白念珠菌聚苯乙烯黏附增强基因1的研究进展[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王琼;史冬梅;刘维达;;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对白念珠菌吞噬、杀伤作用的研究[A];2016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9 佘晓东;高盈;张莉莉;沈永年;Li Dongmei;刘维达;;白念珠菌线粒体功能缺陷对胞壁结构及毒力的影响研究[A];2015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5年
10 景伟芳;王惠平;;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国虹 雨净;微生物的是是非非[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健康时报实习记者 梁璐;瘙痒部位不同用药有别[N];健康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永兵;转录因子Caplp促进白念珠菌抗药性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2 吴建华;白念珠菌细胞周期及抗真菌中药单体对其影响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3 徐铮;白念珠菌基因芯片的制备和应用及两个新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4 曹颖瑛;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5 王彦;Cap1p和活性氧参与白念珠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6 权华;小檗碱与氟康唑协同抗耐药白念珠菌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7 高平挥;白念珠菌多药耐药蛋白Cdr1p构效关系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8 黄广华;EAP2的双稳态表达主控白念珠菌白—灰形态的转换[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9 曹芳;转录因子CaFlo8在白念珠菌形态发生和毒性表现中的功能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10 李岷;念珠菌胞壁葡聚糖某些结构、活性及分类鉴定意义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别星星;白念珠菌甘露糖蛋白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协同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发生[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2 郑晓丽;伊曲康唑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吞噬白念珠菌能力的影响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8年
3 严东星;SPT20通过Ras1-cAMP-PKA通路调控白念珠菌侵袭肺上皮细胞[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4 邓稀仁;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的筛选[D];南昌大学;2018年
5 李成蹊;法尼醇对小鼠白念珠菌口腔黏膜感染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8年
6 孟靖顺;白念珠菌HSP90 C端结构和功能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7 潘丽娜;Ca Hsp90和Ca Rlm1调控白念珠菌表型转换的体外实验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17年
8 孙念;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念珠菌生物活性的体外影响及对菌丝特异性基因表达的调控[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9 张金宇;转录因子Gln3、Stp1调控白念珠菌自噬及耐受雷帕霉素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10 武燕;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阴道分离非白念珠菌的鉴定[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14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614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