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双模板及基于手性掺杂剂的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与评价

发布时间:2017-03-23 09:18

  本文关键词:双模板及基于手性掺杂剂的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与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分子印迹系统中使用多个模板是分子印迹技术新的发展方向,本论文发展在分子印迹系统中引入多个模板分子的新方法,并探讨这些聚合参数对印迹效应的影响。本文第一部分实验以金属钴离子作为桥接剂,以互为类似物的左旋萘普生(S-naproxen,S-NAP)和酮洛芬(Ketoprofen,KET)同时作为模板分子,成功合成了双模板分子印迹整体柱(D-MIC),通过优化柱合成条件和色谱分离条件,得到最优实验结果为:在乙腈:乙酸/乙酸钠缓冲液(pH 3.6,50 mM)为7:3为流动相,S-NAP:KET:Co2+:4-VP:EDMA比例为0.5:0.5:1:6:24。实验结果表明,双模板分子印迹整体柱对两个模板都具有较强的印迹效果,模板S-NAP和KET印迹因子分别为2.962、2.963,而相应单模板柱的印迹因子分别为2.826和3.320。双模板柱的印迹效果接近或强于相应的单模板柱,并实现了对模板分子及类似物的分离。研究表明,加入金属钴离子后能增强对模板分子的特异识别性和选择性,印迹效果没有因同时印迹两个模板而降低。该实验首次合成以金属离子为桥接剂的D-MIC,合成的D-MIC能够同时实现两种模板与其类似物的分离,为提高双模板印迹的印迹效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液晶单体因具有刚性的液晶基元在作为物理交联剂合成MIC时能够加固MIC的构象,手性分子能够诱导液晶相态改变,产生螺旋状的聚合物构型。合成同时含有液晶单体和手性分子的MIC,用于改进MIC的特异性识别性能。本文第二部分实验使用液晶单体4-甲基苯基双环己基乙烯(4-methyl phenyl dicyclohexyl ethylene,MPDE)物理交联剂,同时引入手性掺杂剂S-NAP,合成了氨氯地平(Amlodipine,AML)表面分子印迹整体柱,对整体柱的合成保留效果条件和印迹性能进行了考察。通过对合成条件的优化,得到的最佳制备条件为AML:S-NAP:MAA为1:1:8,交联度为20%,此时制备的分子印迹整体柱具有最佳的选择性,印迹因子达到22.3。实验结果表明液晶单体MPDE的引入降低了整体柱的交联度,增加了整体柱的结合容量;手性掺杂剂S-NAP和AML、液晶相互作用,提高了印迹效果。该实验首次将手性掺杂剂和液晶单体共同用于MIC的合成,并发现了一种新的提高印迹聚合物亲合性的方法。
【关键词】:分子印迹整体柱 金属离子 双模板 液晶单体 手性掺杂剂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94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符号说明9-10
  • 第一章 前言10-18
  • 1.1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10-11
  • 1.2 双模板分子印迹技术11-13
  • 1.3 提高MIPs印迹效果的两种新方法13-16
  • 1.3.1 引入金属离子作为桥接剂13-15
  • 1.3.2 引入液晶单体降低交联度15-16
  •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16-18
  • 第二章 金属离子介导的双模板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和评价18-38
  • 2.1 引言18-19
  • 2.2 试剂及仪器19-21
  • 2.2.1 仪器19-20
  • 2.2.2 试剂20-21
  • 2.3 实验部分21-24
  • 2.3.1 整体柱合成操作步骤21-22
  • 2.3.2 整体柱制备条件优化22-23
  • 2.3.3 双模板分子印迹整体柱色谱条件考察23-24
  • 2.4 结果与讨论24-36
  • 2.4.1 整体柱制备参数研究24-31
  • 2.4.1.1 S-NAP与KET不同比例整体柱的制备24-26
  • 2.4.1.2 模板与单体比例变化对印迹效果的影响26-28
  • 2.4.1.3 功能单体与交联剂比例对印迹效果的影响28-29
  • 2.4.1.4 不同金属离子对印迹效果的影响29-30
  • 2.4.1.5 双模板与单模板柱印迹效果的比较30-31
  • 2.4.2 双模板分子印迹整体柱色谱参数研究31-36
  • 2.4.2.1 流动相乙腈含量对色谱保留的影响31-32
  • 2.4.2.2 流动相pH值对色谱保留的影响32-33
  • 2.4.2.3 温度对色谱保留的影响33-36
  • 2.4.2.4 快分离实验36
  • 2.5 小结36-38
  • 第三章 基于手性掺杂剂的液晶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和评价38-60
  • 3.1 引言38-39
  • 3.2 试剂及仪器39-40
  • 3.2.1 仪器39
  • 3.2.2 试剂39-40
  • 3.3 实验部分40-45
  • 3.3.1 骨架材料的制备40-42
  • 3.3.2 接枝MIPs的制备42
  • 3.3.3 整体柱制备条件考察42-45
  • 3.4 结果与讨论45-59
  • 3.4.1 手性掺杂剂对液晶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影响45-46
  • 3.4.2 交联度对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影响46-47
  • 3.4.3 模板与手性掺杂剂的比例对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影响47-48
  • 3.4.4 不同的手性掺杂剂对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影响48-50
  • 3.4.5 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前沿色谱分析50-52
  • 3.4.5.1 动态结合能力50-51
  • 3.4.5.2 Scatchard分析51-52
  • 3.4.6 分子印迹整体柱的计量置换分析52-55
  • 3.4.7 柱温对保留的影响55-58
  • 3.4.8 分子印迹整体柱应用于快速分离58-59
  • 3.5 小结59-60
  • 结论60-61
  • 参考文献61-71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71-72
  • 综述72-90
  • 综述参考文献85-90
  • 致谢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兴良;连子如;王江涛;;双模板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及其在海水溶液中的分子识别行为研究[J];环境化学;2012年01期

2 原小涛;曹晖;杨洲;杨槐;;一种手征向列相液晶的螺旋行为研究[J];液晶与显示;2008年04期


  本文关键词:双模板及基于手性掺杂剂的分子印迹整体柱的制备与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3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63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5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