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载有紫杉醇及5-氟尿嘧啶的多药载药系统的研制

发布时间:2020-04-22 21:16
【摘要】:研究目的:1.海藻酸钠、壳聚糖作为人体可吸收的多糖类多聚物,与其他制作缓释药物的材料相比具有更好的生物学优势,本实验将其用于制备多层载药微球,并对其粒径、表面结构等进行检测和观察。2.紫杉醇、5-氟尿嘧啶是临床上头颈部鳞癌、卵巢癌等疾病的化疗一线用药。本实验将两种药物包封于多层微球中,对其载药量、包封率及缓释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估。研究方法:1.制备壳聚糖和海藻酸钠多层空白微球,分别于光镜和电镜下观测其粒径大小及表面形貌。2.按照空白微球制备方法制备多层缓释微球,并包载药物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分别于光镜和电镜下观测其粒径大小及表面形貌。3.调节流动相梯度及吸收波长梯度,确定最合适的高效液相色谱条件,使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可以被同时检测。4.将制备好的微球置于模拟体液的环境中,于指定时间取出上清液,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检测其载药量和包封率及缓释曲线。研究结果:1.空白微球组形状均为球形或椭球型,大小均匀,不粘连,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呈网状结构。测量100粒空白微球,平均粒径为(815.93±15.47)μm;2.制备的载药微球形状与空白微球相似,均为球形或椭球型,大小均匀,不粘连,电镜观察微球表面呈网状结构。测量100粒载药微球,平均粒径为(880.43±17.35)μm;3.高效液相色谱条件:色谱柱Acclaim110 C_(18)(250mm*4.6mm,5mm),流速:1.0ml/min;柱温:35℃;进样量:20μl。得到合适的流动相甲醇和水的梯度,检测波长梯度。5-氟尿嘧啶的保留时间为4min左右,紫杉醇在保留时间为14min左右,两种试剂峰彼此之间,试剂峰与溶剂峰之间均呈现较好的基线分离;4.5-氟尿嘧啶载药量为(0.29±0.04)%,包封率为(0.3±0.11)%;紫杉醇载药量为(9.27±0.42)%,包封率为(87.25±1.84)%。研究结论:1.成功制备出海藻酸钠-壳聚糖多层载药微球,微球形态均匀,不粘连,粒径均一,制备方法可重复性好;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可以同时检测出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两种药物可以实现良好的基线分离;3.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成功包载紫杉醇和5-氟尿嘧啶,载药量、包封率较高,并实现药物缓慢释放。
【图文】:

图片,光镜,载药微球,微球


A B图 2.1 光镜图片A 空白微球;B 载药微球Fig2.1 Microscope photosAEmpty microspheres; B Drug-loaded microspheres

载药微球,表面形态,微球,空白


C D图 2.2 电镜下空白微球和载药微球的形状和表面形态A 空白微球;B 载药微球;C 空白微球表面形态;D 载药微球表面形态Fig 2.2 The shape and surface morphology of empty microspheres and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9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程;汪令伟;史晓宇;由茂端;许剑扬;王林;;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年16期

2 马树强;彭建强;李中檀;李玉红;巫伟东;林奇生;王坤正;;成骨生长肽壳聚糖—海藻酸钠微球的制备及体外检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25期

3 王伯初;曹阳;张广求;王亚洲;张琳;郝石磊;娄德帅;;纳微多药给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4 何荣军;杨爽;孙培龙;欧阳润棠;;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食品与机械;2010年02期

5 杜青;胡俊丽;韩亚冬;陈学思;景遐斌;;水包油包固体乳化法制备蛋白药物缓释微球[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6期

6 陈艳;沈鹤柏;徐瑞云;朱龙章;;壳聚糖/5-氟尿嘧啶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性能[J];应用化学;2008年05期

7 何清义;温立升;李强;许建中;罗飞;;海藻酸盐控释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特性[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7年06期

8 王锡山;汤庆超;汤钧;林航;;PEG-PLGA载5-FU纳米缓释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研究[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9 魏靖明;张志斌;冯华;林松;张琨;;海藻酸钠作为药物载体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7年08期

10 吴海荣;王长来;张铮;秦海东;黄悦;王书奎;立彦;程惠;;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05期



本文编号:2636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636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b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