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诺马苷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图文】:
图2 FM-cBSA的薄层色谱图Figure2 TLC of FM-cBSA层鉴定结果在相同的展开条件,366 nm 紫外灯照射下,由于 PLL 是大分子蛋白物质,在相同的展开6 nm 紫外灯照射下也不会呈现相应的荧光斑照射下,合成产物 FM-PLL 并没有在与 FM 相应的荧光斑点。由此可以判断,该人工抗原的斑点,表明完全纯化去除小分子。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4 FM-BSA 和 FM-HSA 的 MALDI-TOF-MS 鉴定图 4-图 7 分别为 BSA,HSA,,FM-BSA,FM-HSA 的质谱图。由图 2 可知 BS的相对分子量(Mr)为 66770,由图 3 可知 HSA 的 Mr 为 66841,由图 4 可知 FM-BS的 Mr 为 68917,由图 5 可知 FM-HSA 的 Mr 为 69327,已知 FM 的 Mr 是 450.4,该结果表明FM-BSA中,每个载体蛋白BSA分子上偶联有4个[(68917-66770)/450.4] FM分子,该结果表明在 FM-HSA 中,每个 HSA 分子上连接有 5 个[(69327-66841)/450.4FM 分子,显示人工抗原合成成功,能够用于动物的免疫。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9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凡凡;;雌二醇人工抗原合成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17年03期
2 刘波;袁利鹏;聂燕华;尹凯丹;熊波;;氟西汀快速免疫检测用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J];现代食品科技;2016年08期
3 吴乾虎,王光荣,何士大,于仲元,徐宝钢,汪家瑞;儿茶酚胺人工抗原的合成[J];中国免疫学杂志;1988年05期
4 孙勇;付世杰;秦保亮;王亚楠;王自良;;铜离子鳌合物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J];现代畜牧兽医;2015年12期
5 赵春城;徐子寅;刘一军;徐帮兴;孙秀兰;娄在祥;蔡建荣;赵晓联;;免疫分析法检测无色孔雀石绿研究 Ⅰ人工抗原的合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年01期
6 张梅;张继瑜;李剑勇;;兽药人工抗原合成的研究进展[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6年01期
7 郭剑平,刘云霞,高增林,张伟,吴启庆,郭月凤;对硫磷人工抗原合成及其鉴定[J];中国公共卫生;2003年09期
8 郭佳佳;郭艳丽;兰怡;李琳琳;王烨;毛新民;;黄诺马苷人工抗原合成及鉴定[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8年05期
9 张磊;程磊;杨合生;王辉;陈静;;人工抗原合成的研究现状[J];中国牧业通讯;2010年19期
10 孙晶玮;王硕;张燕;;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速灭威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J];现代食品科技;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伟;胡鲲;姜有声;黄宣运;杨先乐;;氯霉素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A];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高富红;戴小华;沈红;吴国娟;;雌二醇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论文与摘要集[C];2006年
3 刘艳霞;谭建华;;氟罗沙星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李春生;李君华;闫静辉;;沙丁胺醇人工抗原的合成研究[A];第四届泛环渤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5 陈勤;王婷婷;;阿魏酸人工抗原合成与光谱鉴定的研究[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滑静;徐修远;孙英健;于同泉;;氯霉素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A];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第八次学术会议暨全国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生化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刘艳霞;谭建华;;氟罗沙星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A];兽医药品学——2010第三届中国兽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陈立本;金涌;韩博;;抗生素人工抗原偶联比测定的新方法:MALDI-TOF MS[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宋建武;晁志;董为人;田中宏幸;;石杉碱甲人工抗原的合成鉴定及免疫原性分析[A];药用植物化学与中药有效成分分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10 牛艳;王爱萍;赵军;王慧;贾蕊;祁艳华;张改平;;异硫氰酸荧光素人工抗原的合成及鉴定[A];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分会场交流报告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壬基酚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获专利授权[N];中国渔业报;2014年
2 白毅;构建成功新型多表位人工抗原疟疾疫苗[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德坤;已烯雌酚免疫分析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2 范国英;链霉素残留免疫学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3 王姝婷;农药多簇人工抗原的免疫特异性及多残留免疫金技术[D];浙江大学;2008年
4 郭乃菲;百菌清酶免疫检测技术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5 雷红宇;圆弧青霉菌毒素—青霉酸的单克隆抗体及免疫毒理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6 汤民;快速检测土壤中酞酸酯的免疫分析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乐涛;多西环素残留免疫学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奚涛;重金属汞、铜、铅、镉的酶联免疫吸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张明翠;邻苯二甲酸酯类环境激素的荧光免疫分析研究及应用[D];东华大学;2006年
10 余宇燕;环境中微量氯苯酚类环境激素的免疫分析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佳佳;黄诺马苷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D];新疆医科大学;2018年
2 叶胡明;氯霉素人工抗原的合成及活性检测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3 邢云瑞;T-2毒素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D];河南科技大学;2017年
4 刘菁;两种两色金鸡菊活性成分对胰岛细胞保护作用及小分子敲除初步探索[D];新疆医科大学;2017年
5 冯倩倩;赭曲霉毒素A人工抗原构建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刘姗姗;罗格列酮人工抗原的合成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7 鲁亮;重金属镉人工抗原构建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王守海;头孢噻肟钠人工抗原的合成与单克隆抗体的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9 陈婷婷;计算机模拟辅助氯霉素人工抗原的设计与合成[D];南昌大学;2011年
10 刘啊敏;基于二聚人工抗原的β-兴奋剂多残留免疫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计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515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651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