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脂溶性维生素系列制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6 06:00
【摘要】:以维生素A醋酸酯、叶黄素为代表的脂溶性维生素由于其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脂溶性维生素因其分子结构中含有多个双键,其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被氧化破坏,同时吸收利用率较低,将通过微纳米制剂技术将其稳定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1.叶黄素微囊的制备研究,通过对单凝聚法和复凝聚法制备叶黄素微囊进行比较,选择了制备简单,囊形较好,工艺条件容易控制的单凝聚方法制备,最佳制备处方和工艺为:叶黄素与明胶质量比为2:15,50℃,搅拌速度为400 rpm,戊二醛固化,待固化完全后将微囊进行冻干处理。制得的叶黄素载药量为10.8%、包封率均在60%以上。对叶黄素微胶囊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选择450nm为检测波长,在浓度为1-5μg/mL线性良好,标准曲线方程y=0.2117x+0.016;R~2=0.9997,方法回收率均在95%以上,RSD均小于2%。2.为了研究叶黄素在家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建立其体内分析方法。最佳的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速:1.0 ml/min,λ=450 nm,流动相:乙腈/甲醇=95/5,柱温20℃。在此条件下叶黄素和血浆内源物质能很好的分离,峰形对称。线性范围为:3 ng/mL~576 ng/mL叶黄素的LOD为0.90 ng/mL,LOQ为3.0 ng/mL。精密度及准确度、回收率、稳定性均符合要求。3.制备了维生素A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对微乳法、溶剂分散法、溶剂乳化分散法、高压均质法进行了单因素考察,结果表明溶剂乳化分散法联合使用高压均质法比较适合VA-SLN的制备;进行了不同脂质材料、乳化剂、乳化时间、乳化剂浓度、卵磷脂加入量、均质压力、循环次数等因素进行了考察;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选取了药脂比(A)、乳化温度(B)、乳化时间(C)、乳化剂浓度(D)为4因素,进行4因素3水平L_9(3~4)正交实验,以粒径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对VA-SLN的制备工艺进行优选,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以药脂比为3:10,乳化时间为30分钟,乳化温度为40℃,乳化剂浓度为1 mg/mL,作为最优处方条件。正交设计优化后处方制备VA-SLN分散体系,测得平均包封率为68.78±17.58%,平均粒径为209.7±39.2 nm,平均Zeta电位为-25.07 mv,稳定性明显提高,重分散性良好。
【图文】:

维生素A醋酸酯,结构式,维生素


然而它在能量产生的反应中以及调节机作用,脂溶性维生素(Lipid Soluble Vitamin)是指的维生素。能溶解于脂肪,不易被排泄,可储D、维生素E、维生素K;广义的也包括胡萝卜素 醋酸酯酸酯(Retinyl acetate)是维生素 A 的酯化产物,Vitamin A)缺乏症。食物中的维生素 A 多为酯中的视黄酯(亦即维生素 A 醋酸酯)水解酶分素 A)进入到小肠壁内,然后再被肠内细胞微维生素 A 棕榈酸酯。

叶黄素,结晶


子中有不饱和键,化学性质活泼,在空气中易被失去生理作用,故维生素的制剂应装在棕色瓶内tein)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蔬菜、花卉、水果等植物萝卜素”族物质,其纯化晶体为橙黄色,见图 1在着 600 多种类胡萝卜素其中只有约 20 种存在是 α-胡萝卜素的衍生物,分子式 C40H56O2,分子羟基-α,β-胡萝卜素。羟基的存在有助于把叶黄素分开来。叶黄素和玉米黄质(zeaxanthin)有两个羟者互为同分异构体,,见图 1-3。在植物中叶黄素的使其不受光致自由基的损伤。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9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晓东;徐超峰;楼坚聪;祝博文;;脂溶性维生素的合理应用[J];化工管理;2017年14期

2 周建莲;朱兴年;于兰凤;;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不良反应分析[J];海峡药学;2016年03期

3 陈秋红;陈尚瑜;陈萍;;脂溶性维生素(Ⅱ)致过敏性反应50例文献分析[J];中国药业;2014年21期

4 刘桂萍;齐同珍;;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Ⅰ)、(Ⅱ)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4年10期

5 谢华;;没了“胆”怎么吃[J];祝你幸福(上旬刊);2016年12期

6 张勇;乔逸;封小娜;陆扬;;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致过敏反应分析[J];西部医学;2013年12期

7 潘卫松;肖瑛;周永标;张讷敏;;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Ⅰ)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年06期

8 刘俊;李蕊;;脂溶性维生素佐治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12年07期

9 黄社文;;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与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3期

10 马志超,臧荣春,储可铭;RPLC法测定饲料添加剂中的脂溶性维生素[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之顼;;脂溶性维生素A[A];中国营养学会第二次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研讨会汇编[C];2011年

2 贺晓双;隋月;张平;侯晓芳;;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检测多元维生素片中脂溶性维生素[A];2016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6年

3 罗海玲;朱士恩;贾志海;丁金芝;刘成;;脂溶性维生素对绵羊超数排卵效果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海凤;裴培;王蕾;权力;;超高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定量检测四种脂溶性维生素[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2分会:分离分析及微、纳流控新方法[C];2014年

5 张莉;杨展澜;陈呼和;孙颖;王凡;翁诗甫;吴瑾光;;酸度对脱氧胆酸钠聚集体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2010年“达能营养中心膳食营养研究与宣教基金”资助项目介绍(1)[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四十六期):儿童营养专题[C];2017年

7 刘智永;孙静;曲子健;康学军;;基于纳米纤维的食品中脂溶性维生素富集与测定[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8 李云燕;陈黎;蒋滨;鲍庆嘉;孙鹏;李楠;刘朝阳;张许;;食用油的定量NMR分析[A];第十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王洪允;李宁;;膳食纤维对成年人饮食中脂溶性维生素A、D、E、K及水溶性维生素B_1、B_2、C吸收的影响[A];营养与老年代谢病——达能营养中心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钱国英;;虾类对脂质的需求特点[A];第三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蒲昭和;为什么夏季老年人更应补钙[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2 记者高泓娟 魏公铭;我国脂溶性维生素合成实现绿色产业化[N];中国食品报;2011年

3 长江证券 吕猛邋叶颂涛;脂溶性维生素产业景气拐点来临[N];中国证券报;2008年

4 国际注册高级营养师 龙日荣;脂溶性维生素的来源及效用[N];广东科技报;2007年

5 顾建柱 陈其勇 吴国惠 记者 刘向军;天津成功研发婴幼儿配方乳粉脂溶性维生素检测法[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4年

6 叶子;食物多蒸少炸不加碱[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7 记者 王旭东 见习记者 胡诚浩;发明绿色合成技术企业跻身全球三强[N];绍兴日报;2011年

8 雅方;橄榄油 既能护肤又可减肥[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9 无锡市第一医院 陆基宗;瘦肉肥肉 各有千秋[N];大众卫生报;2002年

10 李京生;美容佳品橄榄油[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丽雪;饲粮脂溶性维生素扣除和剂量加倍对肉用羊生长性能和瘤胃发酵的影响[D];塔里木大学;2019年

2 徐海;脂溶性维生素系列制剂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3 尹昌娜;微乳毛细管电动色谱同时分离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D];江南大学;2008年

4 吴宏星;微乳液相色谱法同时分离水溶性与脂溶性维生素的研究[D];广东药科大学;2017年

5 梅渲;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奶粉中的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6 方超逸;乙基纤维素对脂溶性维生素体外模拟消化释放的影响[D];福州大学;2016年

7 袁东强;美洲大蠊和丝光绿蝇油脂性质和抗氧化活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8 郑署;加压毛细管电色谱体系的优化及其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9 李帮锐;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0年

10 徐卉;玉米中维生素和植物激素的毛细管液相色谱分离检测[D];汕头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99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699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b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