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抗抑郁药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对斑马鱼脑组织5-HT能神经传导系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06 07:30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民群众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抑郁症也变成了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并且抑郁症患病率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正在逐年上升。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抑郁症的危害性仅次于心脏病。由于抑郁症患者的不断增加,抗抑郁药的使用量在不断提高。SSRI类抗抑郁药是目前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类抗抑郁药,通过提高突触间隙5-HT浓度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目前,药物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人类丢弃及代谢不完全排除体外的药物由于不能得到良好的清除,导致其广泛存在于地表水、海洋等水体环境中,严重危害水生生物的健康。本研究选取SSRI类抗抑郁代表性药物氟西汀和帕罗西汀,探讨其对斑马鱼脑组织5-HT能神经传导系统关键功能分子蛋白5-HT_(1A)受体和5-HT转运体(5-Hydroxytryptamine Transporter,SERT)转录及表达水平的影响,了解SSRI类抗抑郁药对斑马鱼脑组织5-HT神经传导系统的影响。成年斑马鱼分别连续暴露于氟西汀、帕罗西汀7d和14d,于染毒后检测5-HT_(1A)和SERT转录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可引起5-HT_(1A)、SERT基因转录水平升高,伴有SERT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本研究结果提示,SSRI类抗抑郁药物氟西汀和帕罗西汀通过引起斑马鱼脑组织5-HT_(1A)受体和SERT水平异常,影响5-HT能神经突触结构,干扰斑马鱼脑组织5-HT能神经传导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危害斑马鱼健康。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SSRI类抗抑郁药物对斑马鱼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提供科学依据,为研究其他药物对水生生物的健康损害效应提供参考。
【图文】:

熔解曲线,胶块,电泳仪,缓冲液


配置 3%琼脂糖溶液。称取 3g 琼脂糖(Agarose)于锥形瓶中,加入 100mlTBE缓冲液混匀。并用报纸封口防止加热过程中外溅。放入微波炉中加热 5 分钟,彻底熔解清除气泡后取出。适当冷却后加入 50 μlNA-Red,混匀后倒入胶板中制胶。待彻底冷却后将胶块放入含有电泳液为 TBE 缓冲液的电泳仪中。取适量实时荧光定量产物,加入 DNA 上样缓冲液(6X),,混匀后上样 5 μl。DNA 分子量标准上样 5 μl。电泳仪电压设置为 120V,电泳时间 40 分钟。电泳完成后,取出胶块,将凝胶成像仪擦净,放入胶块摆正,通过凝胶成像仪进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2.3.实验结果2.3.1 实时荧光定量结果超微量分光光度仪测定四组样品 OD260/280 比值为 1.95~1.99。图 2-1(D 为5-HT1A,E 为 SERT,F 为 β-actin),图 2-2(E 为 5-HT1A,F 为 SERT,G 为β-actin)分别为染毒 7d 及 14d 氟西汀组,帕罗西汀组,混合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四组的5-HT1A,SERT,β-actin 三个基因的 QPCR 扩增曲线和熔解曲线。

熔解曲线,帕罗西汀,转录水平,氟西汀


图 2-2 染毒 14dQPCR 的扩增曲线(左)和熔解曲线(右)Fig. 2-2 amplification curve (left) and melting curve (right) of QPCR at 14 days after exposure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表 2-4,*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染毒 7d 时,氟西汀组和帕罗西汀组 5-HT1A和 SERT 转录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混合组 5-HT1A和 SERT 转录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氟西汀组 5-HT1A转录水平高于帕罗西汀组和混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氟西汀组 SERT 转录水平高于帕罗西汀组和混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帕罗西汀组 5-HT1A和 SERT 转录水平低于混合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表 2-4 5-HT1A及 SERT 相对表达量( x±s,n=3)Tab.2- 4 Relative expression levels of 5-HT1Aand SERT( x±s,n=3)染毒天数 Days ofexposure分组 Grouping5-HT1A转录水平5-HT1ATranscriptionlevelSERT 转录水平SERT Transcriptionlevel氟西汀 87.45±5.87* 8.04±0.69*帕罗西汀 1.37±0.11* 2.74±0.06*7 d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9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臧晓霞;纪明山;左平春;陈仕红;孙中华;杜芳;;啶酰菌胺对斑马鱼胚胎及成鱼的毒性[J];农药;2016年12期

2 沈自慧;杨淋清;吴德生;郭昱嵩;袁建辉;周丽;刘建军;庄志雄;;基于斑马鱼胚胎进行化学品毒性评价的方法[J];中国热带医学;2016年12期

3 王鸿奎;巩杰;王新;刘东;;非肌性肌球蛋白Ⅱ-C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J];交通医学;2016年01期

4 郭樱子;栾亚楠;周玉玲;白承连;任湘鹏;;低剂量氯氟氰菊酯对斑马鱼胚胎运动行为的影响[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6年07期

5 赵崇军;田敬欢;倪媛媛;冯娅茹;代一航;王金凤;樊娇娇;杨冉;马志强;林瑞超;;马钱子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年11期

6 刘迎;胡燕;姜蕾;潘波;秦涵淳;林勇;;6种表面活性剂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J];生态毒理学报;2014年06期

7 何秋霞;董贞兰;楚杰;孙桂金;韩利文;韩健;刘可春;;芦荟大黄素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及运动行为学的毒性研究[J];山东科学;2015年03期

8 陈怡君;蒲韵竹;颜慧;钟玉绪;王卓;李春杰;查晓丹;赵宝全;刘萍;;冰片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安全性评价[J];中国药房;2014年19期

9 刘迎;胡燕;姜蕾;潘波;秦涵淳;林勇;;5种酰胺类除草剂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J];农药;2014年11期

10 王雪;彭维兵;王希敏;刘可春;陈锡强;张云;;富马酸二甲酯对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的影响[J];动物学杂志;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自慧;吴德生;郭昱嵩;;基于斑马鱼胚胎进行化学品毒性评价的方法[A];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2 陈锡强;韩利文;王希敏;王思锋;侯海荣;刘可春;;促渗剂氮酮对斑马鱼胚胎的透皮作用及其毒性影响(英文)[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3 张利军;郭家彬;苑晓燕;史慧勤;赵君;束玉磊;彭双清;;应用斑马鱼胚胎和幼鱼评价布洛芬的心脏毒性[A];2013年(第三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C];2013年

4 侯佳;桂永浩;张立凤;王跃祥;宋后燕;钟涛;;视黄酸缺乏对斑马鱼胚胎心脏发育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儿科中青年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8年

5 常成;朱加进;孙启;;瓶装水对斑马鱼胚胎生长发育的影响[A];2017浙江省营养学会年会暨西湖营养学术论坛资料汇编[C];2017年

6 于永利;杨景峰;王思珍;董武;;高残留农药福美双对斑马鱼胚胎体节以及脊索的影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巴雅斯胡;杨景峰;于永利;王思珍;董武;;高残留农药代森锌诱导斑马鱼胚胎脊索变形[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维超;苑晓燕;张利军;吴卫东;彭双清;;纳米二氧化硅致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初步研究[A];2014线粒体毒性与基于毒性通路的安全性评价新策略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毒理学会毒理学替代法与转化毒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14年

9 涂文清;徐超;刘维屏;;乙草胺对于斑马鱼胚胎在发育和免疫毒性方面的对映体选择性[A];第四届全国分子手性学术研讨会暨2011绿色手性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朱小山;朱琳;李燕;端正花;;富勒烯(C_(60))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实习生 杨阳;斑马鱼可为癌症病人试药[N];科技日报;2017年

2 记者 张梦然;燃煤中发现未知潜在毒副产品[N];科技日报;2017年

3 记者 刘霞;科学家绘出首个脊椎动物发育蓝图[N];科技日报;2008年

4 记者 陈丹;研究发现一些3D打印物品有毒[N];科技日报;2015年

5 宗华 编译;为细胞“立传”[N];中国科学报;2018年

6 记者 毛黎;2008年10大科学突破[N];科技日报;2008年

7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陈建;“中国创新”领跑日内瓦发明展[N];经济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舒超;稳态强磁场延迟斑马鱼早期发育[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周作琼;hprg1b基因的干细胞系建立及其作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3 党W

本文编号:26993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6993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7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