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HPLC法测定重症患者的替考拉宁血药浓度及临床应用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0 01:08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替考拉宁(Teicoplanin)在人血浆中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通过对静脉滴注替考拉宁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重症患者(Critically ill patients)的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探索其在重症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特征;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统计方法研究影响替考拉宁谷浓度(Trough blood concentration,C_0)的相关因素;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及前后的体征、细菌培养、实验室检查等指标以及可能与替考拉宁相关的不良反应,评价替考拉宁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重症患者中进行不同剂量对照研究,观察剂量对血药谷浓度以及疗效的影响,更好协助临床决策的制定。方法:1、HPLC法测定替考拉宁的人血浆浓度:采用内标法和外标法,色谱柱:Waters System-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m,Waters);流动相:0.01 mol/L磷酸二氢钠缓冲液(pH 2.53):乙腈(75:25,V/V);流速:1.2 mL/min;紫外检测波长:215 nm。2、替考拉宁在重症患者中的治疗药物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前瞻性按照入排标准收录2017年7月至2019年1月入院重症患者应用替考拉宁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患者58例,收集所有患者在使用替考拉宁第四天给药前血样,离心取血浆,-20℃保存待检。应用HPLC法测定替考拉宁的血浆浓度。为研究重症患者的替考拉宁PK特点,将相关数据使用SPSS 25.0统计分析重症患者C_0的影响因素:以C_0为因变量,以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比例(Percentage of neutrophils,Neu)、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Cr)、及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等为自变量使用逐步法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3、血液科重症患者不同剂量的替考拉宁治疗药物监测和分析: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严格按照入选及排除标准前瞻性纳入我院血液科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使用替考拉宁治疗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 bacterium)感染并进行TDM的患者。其中要求实验组的给药方案为负荷剂量600 mg,q12h,3剂,维持剂量600 mg,qd;对照组的给药方案为负荷剂量400 mg,q12h,3剂,维持剂量400 mg,qd。测定患者第四天给药前血样的血药浓度。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药浓度、疗效以及安全性。结果:1、HPLC法测定替考拉宁的人血浆浓度:本研究所建立用于测定替考拉宁浓度的内标法和外标法的有效测定线性范围均为3.125~100 mg/L,且定量下限为3.125 mg/L,精密度RSD均≤6.44%,回收率为90%~96%,其RSD为1.42%。2、替考拉宁在重症患者中的治疗药物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严格按照入排标准纳入58例患者(39名男性和19名女性)。C_0测定结果范围为0~22.6 mg/L,中值谷浓度为8.90(5.90,10.75)mg/L。依据《中国国家处方集分析》中的参考值,患者血浆中的替考拉宁有效谷浓度为10~25 mg/L。58例次监测结果在三个浓度区间10 mg/L、10~15 mg/L、15 mg/L的分布分别为32例、22例、4例,各占总监测结果例次的55.2%、37.9%、6.9%。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影响C_0的相关因素为hs-CRP和性别,此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替考拉宁治疗的58位患者中41人治疗成功,有效率为70.7%。在研究过程中无人发生不良反应。根据C_0进行分组,32人的C_0小于10 mg/L,21人治疗有效,有效率为63.6%;C_0在10~15 mg/L范围内共有24人,其中18人治疗有效,有效率为75%;另有2人的C_0高于15 mg/L,2人治疗均有效。3、血液科重症患者不同剂量的替考拉宁治疗药物监测和分析:共纳入17例患者,其中实验组9例,对照组8例。实验组9例入组患者的监测结果有1例小于10 mg/L、4例在10~15 mg/L范围内、4例超过15 mg/L;7人治疗成功,有效率为77.8%。治疗期间,无与替考拉宁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8例入组患者的监测结果中小于10 mg/L为5例、在10~15 mg/L范围内为1例、超过15mg/L为2例,5人治疗成功,有效率为62.5%。结论:1、本研究所建立的HPLC检测替考拉宁血药浓度方法,准确度高、稳定且操作性强,可用于分析研究生物样本,为完成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监测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可信的数据。2、重症患者体内的替考拉宁存在个体差异,肾功能、hs-CRP和性别为其影响因素。3、替考拉宁谷浓度和疗效相关,为提高疗效应对患者进行TDM。推荐对使用替考拉宁的患者进行常规TDM。4、在重症患者中的替考拉宁标准化给药方案可以在临床药师和医师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水平调整剂量的基础上,再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如hs-CRP和性别)和TDM监测结果调整维持剂量,以达到更佳疗效。5、高剂量(如负荷剂量:600 mg、q12h、3剂,维持剂量:600 mg、qd)的替考拉宁给药方案可以更快使血液科重症患者的血药浓度达到目标范围,但此结论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作为支持。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969.1;O657.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硕;徐文峰;金鹏飞;张闪闪;何笑荣;;替考拉宁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师;2017年12期

2 俞秀霞;;替考拉宁游离放线菌选育[J];生物化工;2018年02期

3 李朋梅;陈文倩;王晓雪;张相林;;替考拉宁的药动学影响因素及治疗药物监测研究进展[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年07期

4 王峰;李成建;王建敏;;替考拉宁的不良反应[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25期

5 吴件姿;郑益娇;;注射用替考拉宁与前列地尔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J];护理学报;2009年17期

6 罗红菊;曹佳;;注射用醋酸卡泊芬净与注射用替考拉宁存在配伍禁忌[J];护理学报;2008年05期

7 潘晓俊;;替考拉宁致发热[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6年06期

8 杨红;替考拉宁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8年04期

9 张谊芳;石夏莹;蒋杰;;替考拉宁临床应用98例合理性分析[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年05期

10 李其峰;朱叶;;替考拉宁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并感染36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3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伟;;替考拉宁治疗老年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九次感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张引;张祝兰;邱观荣;杨煌建;王德森;任林英;连云阳;;辐射诱变结合抗自身产物选育替考拉宁高产菌株[A];第十三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7年

3 杜楠楠;毛理纳;;替考拉宁对兔眼正常组织影响的初步观察[A];河南省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河南省微生物学会微生态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杜楠楠;毛理纳;;替考拉宁对兔眼正常组织影响的初步观察[A];第三届特种医学暨山东-河南-湖北三省联合微生态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郑毅;;替考拉宁致精神症状一例[A];《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第八届组稿会暨急诊医学首届青年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6 毛理纳;罗予;杜楠楠;;替考拉宁对正常兔眼房水细胞因子的影响[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郑经川;周志慧;俞云松;陈亚岗;王惠玲;顾俊明;熊圣道;张珍祥;;注射用替考拉宁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多中心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陈日秋;丁莉;官常荣;;替考拉宁治疗糖尿病足合并重度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9 陈日秋;;替考拉宁治疗糖尿病足合并重症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祝仕清;牛长群;;替考拉宁中主要组分的LC-MS法测定[A];2008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傅德明;替考拉宁治疗G+菌感染性疾病[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武汉新兰德 余凯;G浙医药:科研创造价值[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金志华;抗生素发酵的若干微生物及工程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荣格;HPLC法测定重症患者的替考拉宁血药浓度及临床应用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9年

2 李倩;替考拉宁高效液相色谱手性固定相的制备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年

3 杨丽莎;替考拉宁药代动力学指导重症G~+球菌感染患者个体化用药的临床研究[D];西南医科大学;2019年

4 赵阳昱;替考拉宁疗效和安全性及急性肾毒性机制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9年

5 吴越;基于替考拉宁亲和作用的化学发光法检测过氧化氢酶阳性菌[D];西南大学;2019年

6 杨娜;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用作手性分离材料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

7 殷玮;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和液质联用法分析测定替考拉宁[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8 时东彦;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耐药谱型及中药体外抑菌活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9 李永红;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对MRSA体外抗菌活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10 颜艳;粪肠球菌生物膜形成及药物作用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055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7055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8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