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稳定性多肽介导跨屏障膜的脑胶质瘤双重靶向递药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5 22:02
【摘要】:脑胶质瘤是常见的脑部肿瘤之一,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疗和化疗。然而,由于胶质瘤的浸润生长,手术难以切除干净,放疗具有严重副作用,化疗药物又难以入脑,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与外周肿瘤不同,脑胶质瘤发展不同阶段存在不同屏障膜,需要相应的靶向递药策略。在脑胶质瘤发生早期,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完整,普通递药系统难以跨越BBB进入脑组织;随着脑胶质瘤生长,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又出现了血-脑肿瘤屏障(blood-brain tumor barrier, BBTB),但在肿瘤浸润生长区域仍存在BBB,依然限制着递药系统的脑组织转运。因此,根据脑胶质瘤不同阶段生长特点,设计针对相应屏障膜的脑肿瘤靶向递药系统,是实现脑胶质瘤治疗的有效手段。显然,跨BBB的脑靶向递药系统在脑胶质瘤治疗中至关重要。多肽是常见的BBB靶向分子,但其在血循环和BBB转运过程中会遇到酶降解的挑战,故其稳定性优劣直接影响到脑靶向递药的效果。为此,本文首先设计了一种酶稳定的脑靶向分子,并将其修饰于纳米递药系统表面,用于脑胶质瘤的靶向递药及其机制研究;其次,将稳定性BBB靶向分子与BBTB、肿瘤细胞双功能靶向分子联合修饰纳米递药系统,用于脑胶质瘤的多屏障膜和肿瘤细胞靶向递药研究。具体分述如下:本文第一章,设计并合成了一种酶稳定性脑靶向分子-D型多肽DCDX,并与L型多肽LCDX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DCDX在大鼠血清及氨肽酶中的稳定性分别提高了5倍和24倍,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活性提高了4倍,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摄取增加2.6倍,跨体外BBB模型转运量增加1.2倍,并在小鼠体内很快分布到脑组织。DCDX与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溶酶体良好定位,但在溶酶体匀浆中的稳定性良好。结果提示,酶高稳定性及受体高亲和性赋予了DCDX良好的脑靶向性。本文第二章,制备了BBB靶向的功能材料DCDX-PEG-DSPE,构建了一种DCDX介导跨BBB的脑靶向脂质体递药系统(DCDX-LS)。结果表明:DCDX-LS能被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摄取,并跨越体外BBB模型转运,分别是LCDX-LS的5.1倍和1.5倍;DCDX-LS在小鼠脑内蓄积量显著高于LCDX-LS;载阿霉素的DCDX-LS能显著延长荷原位胶质瘤裸鼠的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期为33.5天,比LCDX-LS组提高了20%。结果提示,DCDX可显著提高脂质体递药系统跨BBB入脑量,改善药物治疗脑胶质瘤的效果。本文第三章,设计并构建了一种DCDX和c(RGDyK)介导跨BBB、BBTB的脑胶质瘤双重靶向脂质体递药系统(DCDX/c(RGDyK)-LS)。结果表明:DCDX/c(RGDyK)-LS既能被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摄取、也能被脑胶质瘤细胞(U87)摄取,且能跨越体外BBB模型并渗透进入下室U87三维肿瘤球内,具备良好的体外跨BBB并脑胶质瘤靶向的特性;DCDX/c(RGDyK)-LS具有良好的体内脑胶质瘤靶向能力,载阿霉素后能显著性提高脑胶质瘤的靶向治疗效果,与脂质体(LS)和单靶向分子修饰的脂质体(DCDX-LS、c(RGDyK)-LS)相比,DCDX/c(RGDyK)-LS组脑胶质瘤模型动物的中位生存期分别延长39%、13%和27%。结果提示,跨双屏障膜的双重靶向递药可显著改善脑胶质瘤治疗效果。本文第四章,以两种D型多肽作为脑靶向分子,考察了其稳定性对改善脑靶向递药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的DCDX、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结合的DAngiopep均具有较高的血清稳定性及溶酶体酶稳定性,但前者与相应受体结合活性和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摄取量均高于LCDX,而后者均低于LAngiopep;因两者均经历体内血循环和BBB转运细胞的溶酶体过程,DCDX和DAngiopep均能明显改善纳米递药系统脑靶向效果。结果提示,脑靶向分子的稳定性对介导递药系统脑靶向具有重要价值。综上所述,本文根据脑胶质瘤生长发展特点,针对早期脑胶质瘤的BBB,设计了稳定性多肽介导跨BBB的脑靶向递药系统,针对后续脑胶质瘤共存的BBB、BBTB,设计了稳定性多肽介导跨双屏障膜的脑胶质瘤双重靶向递药系统,有效提高了递药系统对脑胶质瘤的靶向性和治疗效果,并证明了D型多肽脑靶向分子对介导递药系统跨BBB入脑具有明显的优势。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94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徐宏艳;刘鉴峰;宋娜玲;;有机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J];肿瘤防治研究;2013年11期

2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学海;石梅;肖锋;;分次伽马刀治疗脑胶质瘤的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傅相平;李安民;;脑胶质瘤瘤区化疗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殷增进;;脑胶质瘤伽马刀治疗临床分析[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汪志明;陈淑珍;王林;;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胶质瘤24例报道[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沈宏;郑学胜;祝向东;傅伟明;胡未伟;黄欣;朱永坚;李立;龚江标;;脑胶质瘤病理特征与预后[A];2006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卢刚;吴旭;;脑胶质瘤放、化疗前后血脑屏障的组织学研究[A];2006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祝鸣兰;方卫琴;;~(125)Ⅰ粒子治疗脑胶质瘤15例的护理[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熊晓鹏;胡超苏;;脑胶质瘤的放射治疗临床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蒋恒;杨伟志;高黎;雷明芳;石慧珍;徐国镇;;脑胶质瘤分次照射生物效应的实验研究[A];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姚瑜;叶红星;汤旭群;花玮;史之峰;高晓宁;汪洋;汪寅;吴劲松;秦智勇;毛颖;周良辅;;脑胶质瘤个体化综合治疗体系的建立和发展[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邹争春 朱广平 记者 陈磊;不用开刀就能“精确定位”脑胶质瘤[N];科技日报;2013年

2 邹争春 朱广平;脑胶质瘤诊断有望从“有创”到“无创”[N];中国医药报;2013年

3 张献怀;我国脑胶质瘤研究获新进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本报通讯员 张献怀;对脑胶质瘤进行局部强力“打击”[N];大众科技报;2007年

5 张献怀;脑胶质瘤别急着手术[N];健康时报;2007年

6 张献怀;科学家提出对脑胶质瘤应进行局部强力打击[N];科技日报;2007年

7 金源;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构建国家生物医药基地[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张献怀;对脑胶质瘤应进行局部强力打击[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朱立明;切脑胶质瘤用超声引导[N];健康时报;2007年

10 通讯员 张献怀;脑胶质瘤临床研究与治疗获新进展[N];大众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芬;功能影像预测复发脑胶质瘤及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预后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王耀伍;FOXC2在脑胶质瘤中表达并与其他肿瘤标记物相关性研究及其临床病理意义[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吴秀伟;Rab27a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及其在老年脑胶质瘤中的临床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4 龙茜;磁共振波谱成像对脑胶质瘤和潜在性脑损伤诊断和监测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魏晓丽;稳定性多肽介导跨屏障膜的脑胶质瘤双重靶向递药系统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范薇薇;中国汉族人群脑胶质瘤遗传易感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丹;脑胶质瘤微小RNA调控网络的识别[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佳;术中超声引导脑胶质瘤切除及其超声造影与微血管密度关系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9 周菊英;脑胶质瘤综合热疗与放疗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10 王小宜;脑胶质瘤病理级别及侵袭性与磁共振功能成像的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文博;酪氨酸激酶2(DDR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姚冉;孕烷X受体在脑胶质瘤中的临床意义[D];新乡医学院;2015年

3 赵江华;脑胶质瘤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4 朱潇鹏;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中差异microRNA的表达谱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5 李政;胶质瘤MGMT的表达及意义[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6 张忠民;IL-6与NF-κB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5年

7 胡全银;多肽介导的脑胶质瘤靶向递药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8 张娜娜;miR-103/195/15b调控SALL4抑制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及侵袭作用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孙恒翠;~1H-MRS在亚急性脑梗死与低级别脑胶质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山东大学;2015年

10 潘俊辰;异常表达长链非编码RNA在脑胶质瘤中的功能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431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7431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3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