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α-(8-喹啉氧基)单取代酞菁锌纳米混悬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01:33
【摘要】:α-(8-喹啉氧基)单取代酞菁锌(F7)为全合成的第二代光敏剂,具有较高的光动力活性,然而其水溶性极差,限制了其给药途径的多样性,特别是静脉注射给药,大大制约了F7在抗癌方面的使用范围。为了改善F7在水溶液中的性质,使其在水溶液中均匀分散且稳定存在,前期,通过制剂手段将F7制备成脂质体、人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及亚微乳,三者均可提高药物水溶液浓度,但脂质体载药量仅为4.5%,且丙二醇含量较高,达不到临床使用标准;人血清白蛋白复合物制备工艺复杂,制剂成本较高,难以实现产业化;亚微乳制剂稳定性较差,药物易析出。目的:通过纳米混悬技术制备F7纳米混悬剂,为难溶性药物F7注射给药提供可行渠道,扩大F7临床治疗范围。方法:(1)本课题通过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F7纳米混悬剂。考察了水相温度、搅拌速度、有机溶剂的选择、注入速度、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加入方式、用量、均质压力及循环次数等对纳米混悬剂粒径的影响,以搅拌速度、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及均质循环次数为影响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优化试验。(2)对制备的F7纳米混悬剂进行稳定性考察,同时测定其水溶液、血液药物饱和溶解度,并考察其体外溶出情况。(3)进行注射剂一般安全性评价,包括溶血性、血管刺激性、过敏性考察,并进行残留溶剂的检测。(4)通过光降解常数、~1O_2产生速率常数等体外评价F7纳米混悬剂光学性质。进行癌细胞及正常细胞的光毒性及暗毒性考察,用于评价制剂光动力活性。肿瘤小鼠尾静脉注射F7纳米混悬剂,考察组织药物分布,评价制剂体内药物行为。结果:(1)当搅拌速度为500rpm、PVP12~(PF)的用量为0.8mg·L~(-1)、800bar下均质循环15次得到最优粒径分布样品。(2)制备的F7纳米混悬剂稳定性良好,平均粒径206.3±8.7nm,水中饱和溶解度有所提高,药物体外累积释放率为5.6%。(3)样品中THF含量低于检测限,未见溶血、刺激、过敏等现象,安全性良好。(4)F7纳米混悬剂水溶液中摩尔消光系数为0.34×10~5(cm~(-1)·mol~(-1)·L),光降解速率常数为0.006,光动力~1O_2产生速率常数为0.0131 min~(-1)。癌细胞光毒性IC_(50)为134μmol·L~(-1),暗毒性较低,正常细胞光毒性及暗毒性均较低。肿瘤小鼠组织分布中肝、脾、肺中F7药物量较高,皮肤中未检出药物残留,血、肿瘤组织中药物量随时间逐渐升高。结论:本课题制备的纳米混悬剂粒径小、稳定性良好,满足静脉注射要求。初步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生物安全性良好。F7纳米混悬剂光学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制剂F7光降解稳定性提高,光动力反应下,有较高的~1O_2产生速率。光照癌细胞毒性较高、正常细胞基本无毒性。小鼠体内组织分布表明,肝、脾、肺中药物含量较高,血药浓度缓慢上升,肿瘤组织中药物量逐渐累积。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943
【图文】:

过程图,光动力治疗,过程,癌症


批准 PDT 用于一些癌症的治疗,PDT 疗法逐步确立了其临床癌症治疗的地位。1 光动力治疗的定义每年由于癌症导致死亡的人数越来越多,癌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人类一直在追求一种高效治疗癌症的方法。光动力治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作为继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后的一种全新治疗癌症的方法,因其具有独特的优点,和其临床治疗中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3]。其作用过程如图 1,先把药物(一种光敏剂,或其代谢产物为光敏剂)注入人体,一定时间后,药物选择性的富集在肿瘤部位,用特定波长光照射该区域,肿瘤中的光敏剂在光的激发下,产生一系列光动力反应,最终杀死癌细胞并破坏肿瘤组织,达到临床治疗目的。光动力疗法在微血管疾病、视网膜黄斑变性、动脉粥样硬化和鲜红斑痣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4],在治疗癌症方面也表现出了其独特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光物理过程,激发能级,光敏剂,机制


因此 T1态在光动力治疗中很重要[3]。具体机制可 所示。(TypeⅠ):经过氢原子或电子转移,直接同底物或溶剂反基离子,同氧作用后生产氧化产物[5]。(TypeⅡ):转移能量到氧分子,形成1O2与底物相接处后能量传递方式可以看出 I 型反应是电子转移过程,即激发氧分子之间发生电子转移,使之成为超氧负离子或活性自质,所以该机制又称自由基氧化机制;II 型反应历程为是态的光敏剂将能量转给氧使其成为1O2,由于1O2具有很强攻生物分子中电子丰富的部位(不饱和键,阴离子等)而发生胞或组织氧化损伤,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因此该机制又被

光敏剂,光动力治疗


图 3 光敏剂作用的两种类型敏剂能量转移过程是光动力治疗中的主要作用机理,光动细胞毒剂,其中单线态氧作用最为突出[9]。但在氧的浓度反应逐步起主导作用。I 型和 II 型反应在很多情况下是协同管是 I 型还是 II 型机理,都引起自由基链式反应和氧化致靶组织氧化损伤,杀死肿瘤细胞,进而摧毁肿瘤组织,用。疗影响的因素用的产生因素有光敏剂、浓度合适的氧、适当波长的光。氧浓度是光动力作用的三个要素之一, 光动力治疗效果受适宜浓度的氧环境,可显著提高光动力治疗效果。光动力为活性氧,理论和实验都证实了光动力治疗过程组织中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志恒,张少峰,张烨;黄连素混悬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2例[J];内蒙古中医药;1999年S1期

2 Akers MJ ,林南松;注射混悬剂的处方设计及研制[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8年05期

3 胡学民;;复方磺胺甲基异VA唑混悬剂的制备与质量控制[J];中国药学杂志;1989年07期

4 刘惠民,周燕辉,胡萍生,何彩萍;SMZ混悬剂的制备及其生物利用度测定[J];华西药学杂志;1989年03期

5 方圣范,张静燕,察为众,王斌,金人伊;甲砜霉素混悬剂的研制及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9年11期

6 季志平;;扑热息痛酏剂、混悬剂及无醇液体制剂对人的生物利用度[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9年03期

7 郑朝朝;李辉;王建平;秦建华;刘聚祥;李宏娟;;硫酸头孢喹肟混悬剂的质量检验及体外抑菌实验[J];中国兽药杂志;2009年09期

8 李长虹,高志刚,刘谦典,王振忠;胃康友无水混悬剂的研制与应用[J];药学实践杂志;1998年01期

9 朱丽丹;;夫西地酸纳米混悬剂原位凝胶的制备与评价[J];西北药学杂志;2019年06期

10 韩旭;徐玉;夏新智;毕可东;;不同配比关系的丙酮酸乙酯复方混悬剂在细菌感染模型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仲贵;孙进;王永军;孙英华;刘晓红;;非洛地平纳米混悬剂的研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2 何仲贵;孙进;王永军;孙英华;刘晓红;;非洛地平纳米混悬剂的研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3 吴祥根;辛萌;史伟云;;霉酚酸酯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在兔眼内生物学性质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吴祥根;辛萌;史伟云;;霉酚酸酯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在兔眼内生物学性质研究[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5 刘爱玲;李旭东;鲍恩东;;纳米混悬剂的特征及其在兽医上的应用前景[A];首届中国兽药大会动物药品学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药品学分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曾振灵;何小娟;黄显会;丁焕中;;阿莫西林注射混悬剂的研制及其在猪体内的药动学[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论文与摘要集[C];2006年

7 欧阳梅;朴洪宇;崔福德;;辅酶Q_(10)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A];生物颗粒与粉体制备、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郭静静;李仙义;袁海龙;吕俊兰;付珊珊;靳世英;靳士晓;;Herpetrion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A];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1年

9 陈红伟;吴俊伟;刘娟;张志强;姜英;李英伦;;头孢噻呋钠混悬注射液在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A];第七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6年

10 李学明;王永禄;程晓丹;徐元龙;黄琴琴;毛丽娟;;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其在动物体内的药动学与组织分布研究[A];2010施慧达杯第十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钱帅邋张建军 高缘 周建平;纳米混悬剂:改善溶解度提高药物疗效[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齐继成;南新的头孢羟氨苄口服混悬剂获批[N];医药经济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炜;难溶性药物理化性质对其纳米混悬剂生物利用度的影响[D];沈阳药科大学;2013年

2 郝吉福;白藜芦醇纳米混悬剂改善口服生物利用度及经鼻脑靶向递药系统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邢桂珍;甘草总黄酮混悬剂的药学研究及对人工感染猪链球菌病的治疗作用[D];吉林大学;2014年

4 刘丹丹;卡维地洛纳米混悬给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D];沈阳药科大学;2012年

5 史一杰;瑞巴派特纳米制剂及其黏膜保护作用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2年

6 陈立江;蓓萨罗丁纳米混悬剂释药系统的构建与评价[D];山东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志强;α-(8-喹啉氧基)单取代酞菁锌纳米混悬剂的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赵静;紫杉醇氧化还原性纳米粒的制备与体外活性评价[D];河南大学;2019年

3 郑欢;叶酸修饰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肿瘤靶向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李艳红;番荔素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体内外初步评价[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尹晓兰;依托泊苷脂质纳米混悬剂及其冻干制剂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D];山东大学;2018年

6 李晓花;注射用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和药动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7 陈永超;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及药动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8 杨强;胆酸稳定的伊曲康唑纳米混悬剂的药动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6年

9 阮秀清;苯妥英钠药物树脂缓释混悬剂的制备及其体内外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10 张粉丽;芬苯达唑混悬剂的制备及其质量控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7651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7651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4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