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GS2005滴眼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2 17:11
   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属于眼底疾病的一种,主要包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这类疾病严重威胁着婴幼儿和成人的视力健康。严重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会造成婴幼儿患视力障碍疾病甚至失明,目前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手段主要包括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和视网膜光凝手术等,这些治疗方式对于婴幼儿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良反应较多,亟待开发新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方法。实验研究表明GS2005可减少视网膜和脉络膜的新生血管生成,为提高婴幼儿患者的顺应性和局部药物浓度,本课题利用环糊精的包合作用,采用搅拌法,由自组装方式制备了1.0%GS2005/环糊精混悬滴眼剂。混悬滴眼剂的颗粒可在结膜囊滞留相对较长的时间,且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可使泪液中药物处于饱和状态,促进GS2005向眼底输送。本课题以包合率、粒径、沉降体积比、饱和溶解度等指标筛选制剂处方以及制备工艺;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法、透射电镜、扫描电镜、核磁共振氢谱对制剂进行包合物的表征,并且对滴眼剂进行了质量评价,最后通过氧诱导型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对GS2005滴眼剂进行了药效学评价。本课题确定的制剂处方为:GS2005浓度为1.0%(w/v),γCD浓度为18%,氯化钠浓度为0.7%,苯扎氯铵浓度为0.02%,EDTA浓度为0.1%。制备工艺为空白辅料溶液高温灭菌,GS2005过滤除菌,然后在室温下以500 r/min的速度搅拌7 d,最后置于滴眼剂瓶中。GS2005包合物的饱和溶解度比GS2005的溶解度提高了约60倍。对该包合物通过红外光谱法,X射线衍射法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包合物确已形成,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结果进一步证明了GS2005/γCD包合物的形成,根据核磁共振氢谱的结果推测包合物中γCD与GS2005的包合比可能为2:1。GS2005滴眼剂质量评价结果:含量及粒径均匀,渗透压、pH、沉降体积比均符合滴眼剂要求。药效学实验中小鼠心脏灌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显示:治疗组的视网膜新生血管、血管簇的生成显著减少,视网膜血管的生长趋于正常,治疗组修正视网膜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和γCD溶液给予组;治疗组视网膜中内核层和外核层的异质性散布减少,改善了视网膜病变程度,治疗组病变视网膜视神经纤维层的厚度显著高于模型组和γCD溶液给予组,并且接近正常组的神经纤维层厚度,证明GS2005滴眼剂可以有效治疗氧诱导型视网膜病变。
【学位单位】:河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943
【部分图文】:

示意图,代谢途径,示意图,新生血管


图 1-1 GS2005 的 COX 和 LOX 代谢途径的示意图[28]图1-2 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簇以及脉络膜病变新生血管簇示意图妊娠期由于子宫内氧浓度低,胎儿视网膜血管生长正常,而早产后视网膜血

示意图,新生血管,视网膜病变,示意图


色素上皮细胞(RPE)中氧化应激或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细胞凋亡[26-27],如图1-2所示。图 1-1 GS2005 的 COX 和 LOX 代谢途径的示意图[28]图1-2 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簇以及脉络膜病变新生血管簇示意图妊娠期由于子宫内氧浓度低,胎儿视网膜血管生长正常,而早产后视网膜血管由于相对高氧和营养素(例如 GS-1A 和 GS-2A)的缺失而停止生长。随着视网膜的成熟和代谢需求的增加,为了给视网膜提供所需的营养,会导致视网膜刺激 VEGF的表达,从而刺激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形成,而 GS2005 的代谢产物可以通过两种代谢途径对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产生抑制作用和抗炎作用,所以利用 GS2005作为前药制备滴眼剂来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具有科学依据,并且作为滴眼剂可以给患者带来更好的依从性。

示意图,环糊精,包合物,动态平衡


D[42]。精包合物精作为增溶剂形分子,由具有亲水外表面和亲脂性中心腔的吡喃葡萄糖环糊精经常用作增溶剂,因为它们能够增加难溶性药物学和生物学的性质。与其它环糊精一样,γCD 可以通过和其他化合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其中 γCD 分子是主体3]。环糊精溶解以及稳定作用的主要机制是形成包合物。与游离的客体和 CD 分子之间处于动态平衡,如图 1-3 所强烈结合的药物的情况下,CD 包合复合物也在不断地形成秒甚至更短的时间。除了包合物络合外,CD 还可以形成物比包合物弱得多,但它们可能在 CD 水溶液中形成胶种药物/ γCD 复合物倾向于在水溶液中形成胶束样结构或被证明是有效的药物递送载体[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兴;;滴眼剂的选购和正确使用[J];中南药学(用药与健康);2017年10期

2 张兴;;如何正确使用滴眼剂[J];家庭医学;2015年10期

3 任贻军;林飞刚;杨远荣;高逢喜;;中药滴眼剂的研究概况[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年01期

4 佟玲,谭晓杰,陈晓辉,毕开顺;RP-HPLC测定明锌素滴眼剂中甲硫酸新斯的明的含量[J];中国药学杂志;2005年15期

5 阎素清,刘洁,刘利娥,刘红春,张茂林;双氯芬酸胆碱滴眼剂的稳定性和刺激性[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5期

6 陈燕芬,冯怡,邓远辉;中药滴眼剂渗透压的测定[J];中药材;2003年06期

7 褚明华,张英;贮存温度对1%硫酸阿托品滴眼剂稳定性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02年10期

8 崔小平,彭卫欣,马振君,王云霞,刘风琴;滴眼剂现状与存在问题浅析[J];中国药业;2000年09期

9 谢宝忠;陈永祥;邱德文;甘世祥;;微量元素强化中草药复方滴眼剂初步药理研究[J];微量元素;1987年01期

10 杨晓辉,廖名龙,杨莲之,彭艳,刘豫玲;滴眼剂渗透压值考察[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丽娜;;中药滴眼剂的研究概况及展望[A];全国第九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陈馨;严筱玲;刘飞;尚华;林艳珍;;如何指导病人安全合理使用滴眼剂[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孙海燕;林荣强;王爱丽;;氯霉素凝胶滴眼剂的制备与含量测定[A];第十二届山东省药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日本参天系列产品[A];江西省第九次中西医结合眼科、中医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袁怡;付蒙;初玎鲒;胡敏;;低密度聚乙烯药用滴眼剂瓶质量状况分析[A];2016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6年

6 张海娟;关洁;罗时运;朱建波;金秀英;;金芪凝胶眼膏治疗兔角膜损伤的实验研究[A];第三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陈有钟;黄捷;余辉;程元荣;徐国兴;谢茂松;徐蕾;;雷帕霉素微乳滴眼剂的制备及其在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付蒙;张正辉;初玎鲒;胡敏;;差示扫描量热法鉴别低密度聚乙烯滴眼剂瓶及其回收料[A];2016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六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6年

9 彭清华;姚小磊;吴权龙;张菁蓉;;密蒙花提取物滴眼剂对实验性干眼症鼠泪腺组织形态学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七次眼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李小燕;曹永葆;严学军;楼继先;;二类非甾体药对调节性近视协同治疗作用的评估[A];2007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金伟;滴眼剂导致的哮喘发作[N];健康报;2006年

2 本报特约撰稿人 张石革;点点滴滴有学问[N];医药经济报;2004年

3 白毅;上海信谊控制滴眼剂中防腐剂[N];中国医药报;2005年

4 刘远芬;谨防红眼病[N];医药经济报;2008年

5 张石革 孙定人 石 革;点点滴滴到眼明[N];医药经济报;2002年

6 若兰;感官辨药[N];医药经济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杨朝晖;开发中药:需要更多的“非它莫属”[N];科技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傅金和;我市确立今年工业攻坚目标[N];抚州日报;2013年

9 郭晶 记者 吕晓明;今年2.5亿元投资拉动医药产业大发展[N];牡丹江日报;2014年

10 本报特约撰稿 蔡德山;新品搅动眼科药市变局[N];医药经济报;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亚楠;GS2005滴眼剂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9年

2 于军军;抑制近视发展用阿托品/环糊精滴眼剂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9年

3 郑维一;三七总皂苷滴眼剂对兔眼眼表的刺激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4年

4 刘天强;中药滴眼剂刺激性评价方法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吴年浪;毛果芸香碱脂质体滴眼剂缩瞳效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张培胜;玻璃酸钠滴眼液质量标准与生产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7 胡彬;尼美舒利—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滴眼剂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石璐;喷雾干燥法制备尼美舒利包合物滴眼剂及其质量标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张海峰;雷帕霉素滴眼剂抑制大鼠高危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10 张翔;贝西沙星混悬型滴眼剂的研制[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246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8246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6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