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酶响应的蛋白质药物胞内靶向递送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4 17:21
   目的:蛋白质药物在癌症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蛋白质药物存在入胞效率低等问题,使其疗效和应用受到了限制。为了解决蛋白药物入胞难的问题,本课题构建了一种穿膜肽介导透膜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响应的蛋白质药物胞内递送系统,拟借助具有较强穿膜和携载能力的细胞穿膜肽(CPPs)来提高蛋白质药物的入胞效率,并引入对肿瘤相关蛋白酶MMPs具有特异性响应的蛋白酶酶切位点,对穿膜肽的功能进行选择性控制,弥补细胞穿膜肽无细胞选择性的缺点,优势互补,实现系统所携载的蛋白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高效性入胞。内容:本论文完成了递药系统的构建及表征,并对递药系统的酶响应性和靶向性进行了体内外研究,进而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方法:1.递药系统的构建及表征。递药系统的蛋白部分利用E.coli原核表达体系融合表达,并通过亲和纯化获得。磁性纳米粒载体部分通过水热法制备得到,并采用XRD、EDX、TEM、DLS及测定磁滞回线等方法对其物相、形貌、分散性和磁化强度等进行表征。同时通过荧光测定、SDS-PAGE胶分离等方法对融合蛋白与纳米粒的结合能力、结合特异性进行了考察,并通过荧光滴定法考察纳米粒对荧光蛋白的淬灭效率,以确定系统的组装比例。2.递药系统的酶响应性及靶向性考察。1)酶水平:通过测定递药系统在人源重组MMP-2催化下所释放的荧光蛋白量,考察系统的酶响应性;2)细胞水平:通过细胞成像实验考察系统的酶响应性。3)体内:采用原位和静脉注射两种给药方式,考察荷瘤裸鼠肿瘤部位递药系统的分布,及在CPP携载下蛋白质药物mCherry入胞效果。3.递药系统安全性评价。通过细胞毒性实验验证递药系统的细胞毒性。并将构建系统按成像剂量于两周内对昆明鼠两次给药,观察此期间小鼠的体重变化,且给药两周后,对动物脏器系数和主要脏器病理切片进行系统的安全性分析。结果:1.递药系统的构建及表征。SDS-PAGE表明,融合蛋白的表观分子量约为32 kDa,与理论计算值一致,Western Blot结果确认了融合蛋白C端组氨酸标签的存在。XRD以及EDX谱图确定了NiFe_2O_4磁性纳米粒的晶型及元素组成。纳米粒的DLS分析表明其水合粒径约为131.2±0.9 nm,TEM显示其平均粒径约为80.3±3.0 nm,磁滞回线显示其饱和磁化强度为47.51 emu/g,可应用于递药系统的构建和磁靶向给药。融合蛋白与纳米粒结合能力、结合特异性考察实验证明了两部分结合的特异性。构建系统的水合粒径约为192.8±5.3 nm,平均粒径约为86.5±5.6 nm,有利于磁靶向和实现体内EPR效应。荧光淬灭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递药系统的最佳组装比例为融合蛋白:NiFe_2O_4磁性纳米粒为1.0:8.3(W/W)。2.递药系统的酶响应性及靶向性考察。体外酶响应性实验中,与对照系统相比,递药系统在重组人源MMP-2作用下,体系所产生的荧光随时间延长而增强,表明系统能有效被MMP-2所激活并释放出CPP-mCherry偶联物。细胞摄取实验中,高表达MMP-2的HT-1080细胞相比低表达MMP-2的MCF-7细胞显示出更强的红色荧光,表明所构建的递药系统能在肿瘤细胞表达的MMP-2作用下释放CPP-mCherry偶联物,使mCherry在CPP携载下跨膜入胞。体内动物实验中,实验组裸鼠肿瘤比对照组(MMP-2酶切位点突变组)荧光强度强,并且施加磁场组比无磁场组荧光强度更强,此结果表明,在磁场和EPR效应作用下,递药系统得以在肿瘤部位聚集,并在肿瘤部位高表达的MMP-2作用下,促使透膜性CPP去屏蔽并携载mCherry进入细胞。以上结果表明,所构建递药系统具有较好的酶响应性和体内靶向性。3.递药系统的安全性评价。细胞毒性实验显示,系统对于正常细胞无明显生长抑制,当给药浓度达200μg/mL时细胞存活率仍在70%以上。而小鼠毒性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昆明鼠的体重和脏器系数无明显差异。取主要脏器病理切片分析,结果显示,与PBS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主要脏器心、肝、脾、肺、肾均无明显病理变化,表明构建递药系统具较好生物相容性。结论:本课题构建了一个MMP-2响应的CPP介导透膜的蛋白质药物胞内靶向递送系统,并分别从酶水平、细胞水平及动物水平系统研究了该系统的酶响应性和靶向性。体内和体外的实验结果均显示,在MMP-2激活下,该系统能较好地实现蛋白质药物的肿瘤胞内靶向递送。此外,系统的生物相容性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具备临床应用的巨大潜力。
【学位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943
【部分图文】:

检测结果,工作液,学位论文,避光


士学位论文 一. 融合蛋白 1 h 后,4°C 冰箱中过夜。次日,用 TBST 工作液将 3 次。二抗用 TBST 工作液按比例稀释,将 PVDF 膜浸泡其后,将 PVDF 膜置于 TBST 中,清洗 10 min,重复:超敏 ECL 发光试剂盒中 A、B 液体以 1:1 的比例混避光孵育 1 min,用显影仪进行显影。的鉴定

谱图,X-射线衍射,谱图,纯水


以上溶液混合,称取 0.9 gKNO3溶于 6 mL 纯水中,缓慢30 min 后移至反应釜内衬中,封口,200°C 反应 16 h。反室温,无水乙醇清洗 3-4 次后 60°C 真空烘干 10 h。2O4磁性纳米粒的表征干燥后的 NiFe2O4磁性纳米粒用研钵研细,采用 D/MAX 2RD)对样品进行检测,分析晶形结构。测试条件:工作电 100 mA,扫描范围为 10-80 °,扫速为 8 °/min。同样,取 PPMS-9 物理性能测试仪进行磁性的测试。量磁性纳米粒超声分散于纯水中,TEM 专用镍夹取 C 支,吸取 50 μL溶液慢慢滴至铜网上,放置于干燥地方,晾磁性纳米粒的形貌,并用EDX(Energy Dispersive X-Raysp析。剩余的纳米粒分散溶液可用于粒度测试仪测水合粒径2O4磁性纳米粒的物相分析

透射电镜,分散图,透射电镜,粒度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NiFe2O4磁性纳米粒的制备及其表征如图 2.1 所示,通过 X 射线衍射仪得到了样品的晶型结构,样品的(111),(220),(311),(400)等晶面的衍射峰位置以及大小与标准卡片 JCPDS 86-2267相吻合,由此可推断出,样品为 NiFe2O4。2.2.2 NiFe2O4磁性纳米粒的粒径分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蛋白质药物如何发挥作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吴进龙;;肽与蛋白质药物的剂型及其给药途径[J];药学进展;1988年02期

3 田雪华;周芳;;蛋白质药物口服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年48期

4 朱迅;;蛋白质药物的功能分类及发展趋势[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0年01期

5 ;蛋白质药物:新世纪的朝阳产业[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04期

6 李潇;;基因工程鸡产下含蛋白质药物的蛋[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7年12期

7 马利敏,张强,李玉珍;载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2000年07期

8 兰文军;举足轻重的蛋白质药物[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1996年03期

9 张林;李兆明;陈超;颜东;董世波;;纳米凝胶作为蛋白质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17年01期

10 孟晓光;甄里;刘悦玫;侯利平;刘丹;李斌;欧阳伟民;魏开华;;全柱成像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分析蛋白质药物电荷异质性[J];分析测试学报;201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尚义;亲和层析与生物质谱联用技术在生物体内蛋白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2年

2 温静;新型蛋白纳米胶囊设计、制备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3 周展;分子修饰技术构建长效/靶向蛋白质药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6年

4 吴玲;聚乙二醇/聚乙二醇—脂肪烷定点修饰生长激素和生长激素拮抗剂N末端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5年

5 陈景;光点击化学法构建的多功能透明质酸纳米/微米凝胶用于蛋白质药物的肿瘤靶向高效治疗[D];苏州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高婷婷;纤维素MONOLITH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蛋白质药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D];江苏大学;2018年

2 解树平;酶响应的蛋白质药物胞内靶向递送系统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3 刘映薇;口服蛋白质药物AC缓释微球的膜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4年

4 边蕾;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筛选黏附人血清白蛋白的功能肽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09年

5 王洲;PEG修饰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制备工艺及性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6 汪一娟;聚阴离子/两性壳聚糖复合物用于蛋白质药物pH响应性释放[D];浙江大学;2005年

7 万胜利;AHLP的制备及质量初步评价[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8 黄可可;蛋白质药物的海藻酸钙/壳聚糖微球控释载体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9 李少科;壁膜可电离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囊泡的便捷制备、蛋白质和疏水抗癌药物的高效装载及内涵体pH刺激下药物的高效细胞内释放[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83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883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9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