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类脾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吡唑类脾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恶性肿瘤的治疗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传统抗肿瘤药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较差,在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会造成一定的损伤,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而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因其选择性高,不良反应少,已逐步成为国内外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脾酪氨酸激酶(Syk)为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参与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并在控制细胞分化、增殖和扩散中起到重要作用,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炎症的有效靶点,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炎症、自身免疫型疾病和癌症等。虽然已有多种Syk抑制剂进入不同的临床研究阶段,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开发出活性好,毒副作用小,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良好的Syk抑制剂。本文以诺华公司研发的脾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化合物4为先导化合物,基于分子与Syk蛋白晶体结构的研究,设计了吡唑并嘧啶-3-胺,吡唑并吡嗪-3-胺两类吡唑类目标化合物。分别以4-氯-2-(甲硫基)嘧啶-5-甲腈和3,5-二氯吡嗪-2-腈等为起始原料,经氧化、环合、偶联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合成了20个目标化合物;并经体外Syk激酶抑制实验发现吡唑并嘧啶-3-胺类化合物对Syk的抑制活性较低,而吡唑并吡嗪-3-胺类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激酶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6m对Syk激酶的IC50值为75 nM,对肿瘤细胞Raji,Oci-ly3,RPMI-2286和BC-1的IC50值分别为2.38,3.47,2.48和4.23μM,超过了阳性对照BIIB-057(2)的抑制活性,同时发现化合物6m浓度依赖性的抑制Syk在Oci-ly3细胞中Tyr525和Tyr352位点的磷酸化。经计算机分子模拟显示,对Syk激酶抑制作用较强的化合物6m与Syk的ATP结合位点呈“U”型的构象,吡唑环上氨基的氮原子与铰链区GLU-449的羰基氧形成氢键,吡嗪上的氮原子与SER-511的羟基形成氢键,环己二胺的氨基与ASP-512的羧基形成两个氢键,这与化合物4与Syk激酶的结合模式相似。经研究初步确定吡唑类Syk抑制剂的构效关系:吡唑并入吡嗪环化合物活性强于并入嘧啶环;在吡唑并吡嗪类化合物中,化合物的1位取代基分别为甲苯,苯胺,苯酚,吲哚和2-甲基苯胺时,对Syk的抑制活性较低。当1位取代基为6'-N-甲基吲唑和5'-吲唑时,活性具有一定的提升;当1位取代基为6'-吲唑时,活性具有明显提升;当1位取代基为2-苯基三唑基时,活性最佳,并与先导化合物4的活性接近。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的Syk小分子抑制剂提供了依据,化合物6m可以作为吡唑类Syk抑制剂进一步研究的先导化合物。
【关键词】:脾酪氨酸激酶(Spleen tyrosine kinase Syk) 吡唑并吡嗪-3-胺 吡唑并嘧啶-3-胺 合成 抑制剂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14;R9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25
- 1.1 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10-17
- 1.1.1 蛋白酪氨酸激酶的结构和功能10-12
- 1.1.2 蛋白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的分类12-15
- 1.1.3 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结构、功能和特点15-17
- 1.2 脾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17-24
- 1.2.1 脾酪氨酸激酶的结构与功能17-19
- 1.2.2 脾酪氨酸激酶的作用机制19-21
- 1.2.3 脾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21-24
- 1.3 本章小结24-25
- 第2章 吡唑类Syk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25-41
- 2.1 吡唑类Syk抑制剂的设计25-28
- 2.2 吡唑并嘧啶类化合物合成路线28-30
- 2.3 吡唑并吡嗪类化合物合成路线30-33
- 2.4 实验部分33-41
- 2.4.1 概述33
- 2.4.2 试验方法33-41
- 第3章 吡唑类Syk抑制剂的生物活性评价41-49
- 3.1 生物活性评价方法41-43
- 3.1.1 体外激酶抑制实验41-42
- 3.1.2 体外细胞增殖抑制实验42-43
- 3.1.3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43
- 3.2 生物活性评价结果43-45
- 3.3 构效关系讨论45-46
- 3.4 计算机分子模拟46-49
- 第4章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7
- 附图57-80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80-81
- 致谢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涛涛;林国武;王占伟;金乔梅;王越;陆涛;;吡唑衍生物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2年05期
2 李宁;欧阳贵平;金林红;黄银久;;吡唑衍生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宏丽;辛莹;陈风雷;;一种吡唑中间体及其衍生物的简便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6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马玉洁;郑琦;曹玲华;;1-苯基-3-芳(杂环)基-4-甲酰基吡唑衍生物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黄润秋;宋健;冯磊;;1,3,5-取代吡唑-4-亚甲基环丙烷羧酸酯的合成及生物活性[A];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4 尤慧艳;左秀锦;曲迎歌;郑绍彤;袁辉明;张丽华;张玉奎;;新型吡唑类硝化抑制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A];第十五次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文集(下册)[C];2005年
5 宫方斌;李沙瑜;杨国强;;铜(Ⅰ)的吡唑类配体的配合物发光的压力效应[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光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苏婧;吡唑及膦杂吡唑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宏青;具有生物活性的吡唑及吡唑并嘧啶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谭成侠;吡唑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李艳;含吡唑结构的杂环化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抑菌活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马洪菊;利用簇合效应与类同法合成新农药活性化合物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广宁;新型吡啶吡唑类配体及其金属钯(Ⅱ)类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表征[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袁建坡;新型吲唑类、四嗪类与吡啶并吡唑类农药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3 陶文昌;1-甲基-3,4,5-三硝基吡唑(MTNP)的制备及性能[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4 申佳奕;吡唑类脾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冯道全;1-含氟芳基-5-甲基-3-吡唑酰胺衍生物的合成[D];贵州大学;2009年
6 马骥;1,5-二芳基-3-羟基吡唑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7 熊志强;吡唑羧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8 胡继环;吡唑并[4,,3-d]嘧啶-7(6H)-酮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于浩;芳基吡唑类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杨丽敏;具有生物活性的吡唑衍生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吡唑类脾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32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293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