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性单功能铂(Ⅱ)的药物设计及其抗肿瘤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25 21:11
铂类药物是抗肿瘤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金属药物。临床使用的铂类药物,如顺铂、卡铂、奥沙利铂等,会产生耐药性和系统毒性等严重的副作用,限制了他们在临床范围更广泛的应用。作为传统的化疗药物,顺铂不具有靶向性,因而易在高代谢水平的组织聚集从而造成系统毒性;顺铂共价结合DNA造成的损伤,容易被DNA修复机制修复,是铂类药物耐药性的重要原因。因此,探寻具有靶向性和新型抗肿瘤机制的铂类药物,将有利于克服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副作用,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更加广泛。本论文设计了三种具有靶向性的单功能铂药,第一部分设计黑色素靶向的三联吡啶铂配合物实现对黑色素瘤的靶向治疗,具有良好的抗迁移效果;第二部分为靶向线粒体的三联吡啶铂配合物破坏细胞内氧化还原稳态,实现癌细胞能量代谢的抑制;第三部分为靶向线粒体且具有荧光功能的单功能铂配合物,探究了铂类药物的潜在作用靶点,线粒体DNA和蛋白等。本论文的工作初步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细胞器、生物大分子的选择性损伤,提出了新的铂类药物作用机制,降低了铂类药物系统毒性和耐药性,为铂类药物的设计提供新思路。黑色素瘤对顺铂等铂类化疗药物不敏感,且治疗后期黑色素瘤易发生突...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抗肿瘤药物
1.2 铂类抗肿瘤药物
1.2.1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
1.2.2 铂类药物的毒性与耐药性
1.2.3 新型铂类配合物
1.3 肿瘤靶向
1.3.1 主动靶向
1.3.2 被动靶向
1.3.3 黑色素瘤靶向
1.4 细胞器靶向
1.4.1 靶向细胞核
1.4.2 靶向线粒体
1.4.3 靶向内质网
1.4.4 靶向溶酶体
1.5 生物大分子靶向
1.5.1 生物大分子靶点
1.5.2 靶点研究手段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黑色素瘤靶向三联吡啶铂(Ⅱ)的构筑和抗迁移能力研究
2.1 概述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配合物BTP的制备
2.2.3 BTP的黑色素靶向能力探究
2.2.4 细胞摄取和毒活实验
2.2.5 BTP对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活性氧的影响
2.2.6 BTP对细胞核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2.2.7 BTP对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抑制实验
2.2.8 BTP抗迁移实验
2.2.9 免疫印迹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BTP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3.2 细胞毒活和摄取实验
2.3.3 BTP的黑色素靶向能力探究
2.3.4 BTP对细胞核DNA的影响
2.3.5 BTP对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
2.3.6 BTP抗迁移实验
2.3.7 BTP对MMPs抑制和抗重吸附实验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线粒体靶向三联吡啶铂(Ⅱ)的设计和抗肿瘤机制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2 配合物TTP的制备
3.2.3 细胞培养和毒性测试
3.2.4 TTP与DNA的结合方式和对细胞核的影响
3.2.5 TTP在细胞中的分布和摄取
3.2.6 线粒体形貌和膜电位损伤以及IMMT免疫荧光
3.2.7 细胞能量测试
3.2.8 TTP对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抑制实验
3.2.9 TTP诱导细胞自噬和线粒体自噬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配合物TTP的表征
3.3.2 TTP的细胞毒性和分布
3.3.3 TTP与DNA的结合方式和对细胞核的影响
3.3.4 TTP对线粒体形貌和膜电位以及IMMT表达的影响
3.3.5 TTP对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3.3.6 TTP对氧化还原环境和TrxR酶活性的影响
3.3.7 TTP诱导自噬和线粒体自噬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生物大分子靶向荧光铂(II)配合物的设计和潜在靶点探究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和器材
4.2.2 配合物RBP的合成
4.2.3 细胞毒活性实验
4.2.4 RBP与DNA的结合方式和对细胞核的影响
4.2.5 RBP在细胞内分布和线粒体膜电位实验
4.2.6 肽质量指纹鉴定蛋白处理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配合物RBP的表征
4.3.2 RBP对肿瘤细胞的毒活性
4.3.3 RBP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4.3.4 RBP与线粒体DNA的共定位
4.3.5 RBP与DNA的作用方式研究
4.3.6 线粒体膜电位和ATP产量
4.3.7 RBP的潜在靶点探究
4.4 小结
4.5 肽质量指纹鉴定步骤及结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206015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抗肿瘤药物
1.2 铂类抗肿瘤药物
1.2.1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发展
1.2.2 铂类药物的毒性与耐药性
1.2.3 新型铂类配合物
1.3 肿瘤靶向
1.3.1 主动靶向
1.3.2 被动靶向
1.3.3 黑色素瘤靶向
1.4 细胞器靶向
1.4.1 靶向细胞核
1.4.2 靶向线粒体
1.4.3 靶向内质网
1.4.4 靶向溶酶体
1.5 生物大分子靶向
1.5.1 生物大分子靶点
1.5.2 靶点研究手段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黑色素瘤靶向三联吡啶铂(Ⅱ)的构筑和抗迁移能力研究
2.1 概述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配合物BTP的制备
2.2.3 BTP的黑色素靶向能力探究
2.2.4 细胞摄取和毒活实验
2.2.5 BTP对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活性氧的影响
2.2.6 BTP对细胞核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2.2.7 BTP对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抑制实验
2.2.8 BTP抗迁移实验
2.2.9 免疫印迹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BTP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3.2 细胞毒活和摄取实验
2.3.3 BTP的黑色素靶向能力探究
2.3.4 BTP对细胞核DNA的影响
2.3.5 BTP对黑色素瘤细胞B16F10细胞氧化还原平衡的影响
2.3.6 BTP抗迁移实验
2.3.7 BTP对MMPs抑制和抗重吸附实验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线粒体靶向三联吡啶铂(Ⅱ)的设计和抗肿瘤机制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2 配合物TTP的制备
3.2.3 细胞培养和毒性测试
3.2.4 TTP与DNA的结合方式和对细胞核的影响
3.2.5 TTP在细胞中的分布和摄取
3.2.6 线粒体形貌和膜电位损伤以及IMMT免疫荧光
3.2.7 细胞能量测试
3.2.8 TTP对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活性抑制实验
3.2.9 TTP诱导细胞自噬和线粒体自噬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配合物TTP的表征
3.3.2 TTP的细胞毒性和分布
3.3.3 TTP与DNA的结合方式和对细胞核的影响
3.3.4 TTP对线粒体形貌和膜电位以及IMMT表达的影响
3.3.5 TTP对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
3.3.6 TTP对氧化还原环境和TrxR酶活性的影响
3.3.7 TTP诱导自噬和线粒体自噬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生物大分子靶向荧光铂(II)配合物的设计和潜在靶点探究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和器材
4.2.2 配合物RBP的合成
4.2.3 细胞毒活性实验
4.2.4 RBP与DNA的结合方式和对细胞核的影响
4.2.5 RBP在细胞内分布和线粒体膜电位实验
4.2.6 肽质量指纹鉴定蛋白处理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配合物RBP的表征
4.3.2 RBP对肿瘤细胞的毒活性
4.3.3 RBP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4.3.4 RBP与线粒体DNA的共定位
4.3.5 RBP与DNA的作用方式研究
4.3.6 线粒体膜电位和ATP产量
4.3.7 RBP的潜在靶点探究
4.4 小结
4.5 肽质量指纹鉴定步骤及结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本文编号:3206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20601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