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硼替佐米超分子纳米载体的制备、表征及其体内外评价

发布时间:2021-12-21 21:49
  背景:传统的化学药物治疗由于存在较难避免的药物毒性和达不到理想治疗效果等问题,大大阻碍了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伴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纳米给药系统在提高患者依从性、药物生物利用度、治疗效果上的优势愈来愈显著。其中,超分子聚集型纳米载体作为一种独特的纳米载体形式由于相对简单的制备方法、较高的载药率和十分优异的体内疗效等优点受到极大的关注。方法:1.本研究将硼替佐米(BTZ)、单宁酸(T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结合,通过简便的方法制备了用于治疗乳腺癌的超分子纳米载体BTZ-NP,并通过纳米粒度和Zeta电位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镜(SEM)对其粒径、表面Zeta电位、形貌结构和稳定性进行了表征。2.通过氢核磁共振波谱法(1H-NMR)、红外吸收光谱法(IR)、等温滴定量热法(ITC)实验对超分子纳米BTZ-NP合成的机理进行表征,就BTZ和其他两个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进一步深入探索。3.在不同pH值(pH7.4,pH6.5)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分别测定BTZ-NP的药物释放曲线。4.将一系列浓度梯度的BTZ-NP溶液以PBS为阴性对照、去离子水为阳性对照... 

【文章来源】:广州医科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硼替佐米超分子纳米载体的制备、表征及其体内外评价


一个空心纳米粒子的横截面示意图,以说明孔洞状的孔隙可连接内部和周围的溶液

横断面图,蛋白酶,横断面图,位点


广州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8兴起,多种具有优良光学性能的纳米材料已开始应用于分子传感、生物成像、药物传递、癌症检测和治疗等领域[9-12]。例如:光敏剂与短肽之间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可促进纳米粒的形成,最终用于癌症的光动力治疗[13-14];一个含有r-环糊精环的超分子体系控制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球形骨架纳米球(如图1所示)[15]。本研究中所用的硼替佐米(BTZ)是一种具有硼羟基的人工合成的硼酸二肽化合物,是世界上首个以蛋白质酶为治疗目标的癌症药物[16]。其作为第一代典型的蛋白酶抑制剂,可选择性地与蛋白酶体活性位点的苏氨酸结合,抑制蛋白酶体20S亚单位的糜蛋白/胰蛋白活性(如图2所示),对多种肿瘤细胞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最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17-20]。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硼替佐米对其他多种恶性肿瘤也具有广泛治疗作用。然而,多个临床试验表明,硼替佐米的系统毒性会导致严重的患者依从性问题,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副作用、周围神经病变、乏力等,最终可能表现为患者体重急剧下降[21-22]。但若是将其与超分子化学、纳米材料、靶向递送、pH响应等多种功能相结合,却可在降低毒副作用的同时提高其治疗效果,为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带来希望[23-24]。图2硼替佐米结合位点的26S蛋白酶体和横断面图。(CurrPharmDes,2013,19(22):4025‐4038)[20]Fig.2The26SProteasomeandcross-sectionalviewofthebortezomibbindingsite.(CurrPharmDes,2013,19(22):4025‐4038)[20]

多酚,化学结构,氢键,植物


前言9植物多酚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具有多元酚结构的次生代谢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皮、根、叶、果中。狭义认为植物多酚是单宁或鞣质,广义上,还包括小分子酚类化合物,如花青素、儿茶素、栎精、没食子酸、鞣花酸、熊果苷等天然酚类[25-26]。随着植物多酚化学的发展,植物多酚的研究和利用都逐渐趋向于精细化,将植物多酚与纳米材料结合的研究也成为天然产物和纳米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图3多酚(TA、EGCG、CAT)的化学结构及与PEG链之间氢键的连接方式。(Chem.Mater.2018,30(12):4073–4080)[32]Fig.3Chemicalstructureofpolyphenols(TA,EGCG,andCAT)andtheschemeofthehydrogenbondingbetweenapolyphenolandaPEGchain.(Chem.Mater.2018,30(12):4073–4080)[3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磁性共轭微孔聚合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果蔬中7种有机磷杀虫剂[J]. 蔡伟秋,雷皓宇,胡玉玲,李攻科.  色谱. 2020(01)
[2]超分子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 周成飞.  合成技术及应用. 2017(04)
[3]基于超分子相互作用的酞菁-碳基纳米复合材料的构建及其光电性质研究[J]. 王琦,左国防.  化学通报. 2013(10)
[4]天然防腐剂与抗氧化剂研究进展[J]. 唐春红.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2(S1)
[5]化学学科的前沿——超分子化学[J]. 闫有旺.  化学教学. 2003(11)
[6]植物多酚研究与利用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 宋立江,狄莹,石碧.  化学进展. 2000(02)



本文编号:3545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545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9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