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免疫促凋亡分子e23sFv-TD-tBid在乳腺癌转移模型中的活性评价

发布时间:2017-05-24 20:03

  本文关键词:免疫促凋亡分子e23sFv-TD-tBid在乳腺癌转移模型中的活性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中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是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1]。约16%到20%的病患是深度或转移型,50%的早期患者最终也会发展为转移[2]。手术治疗后复发率较高,放化疗由于缺乏特异性对正常组织的毒害大。故本课题研究新一代靶向疗法—免疫促凋亡分子e23sFv-TD-tBid在乳腺癌转移模型中的应用,为其成为临床治疗的候选分子提供依据。方法:由第四军医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科室研发的免疫促凋亡分子e23sFv-TD-tBid由靶向HER2的抗体e23sFv,转位域TD及人体促凋亡分子t Bid构成。小鼠乳腺癌转移模型在很重要的层面上可以模拟人体乳腺癌的生物学特征,但在建模过程当中具备高浸润性的BALB/c乳腺癌上皮细胞4T1 HER2表达量较低,而且与人肿瘤细胞表面HER2分子存在序列层面的差别,故在评价人源性的目标分子的疗效时需对其进行HER2的人源化改造[4]。近年来,新型活体成像技术在转移灶的检测和肿瘤细胞转移的监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发光原理是荧光素底物与荧光酶结合产生光学信号,故需对4T1进行报告基因Fluc的修饰,使其表达荧光酶[5]。实验通过慢病毒体系对4T1进行修饰得到稳转细胞株Fluc-4T1/HER2,通过荧光酶活性检测实验及体外发光实验确定作为报告基因的荧光素酶的成功表达,经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确定表面HER2蛋白的过表达。通过尾静脉、左心室、原位接种方式建立乳腺癌转移模型,对比得出条件稳定、方便可行、适于评价的途径,用于e23sFv-TD-tBid生物活性的评价。功能学实验,体外通过MTT检测e23sFv-TD-tBid对Fluc-4T1/HER2杀伤作用,体内正式构建转移模型,分高中低剂量注入e23sFv-TD-tBid蛋白,分别从转移信号、成瘤结节统计、Tunnel凋亡结果这3个指标得出目标杀伤分子对肿瘤细胞的作用,进而评价其在转移模型中的生物活性。结果:荧光酶活性检测实验,4T1和4T1-FLuc的光学信号有显著性差异;体外发光实验4T1-FLuc的光学信号随细胞浓度呈梯度变化;流式细胞检测技术通过对比感染前后HER2的表达分数说明HER2的阳性表达;三种方法均成功的构建乳腺癌转移模型,区别在于转移时间与转移部位;MTT结果呈现Fluc-4T1/HER2细胞的生存率与给药浓度的负向相关关系;体内实验,转移信号图说明给药组与对照组转移程度有显著性差异,给药浓度越大,转移程度越小;肺结节统计图说明给药组与对照组肺结节数目有统计学差异,给药浓度越大,肺转移结节越少;Tunnel染色结果说明药物浓度愈大,细胞杀伤效应愈强。结论:荧光酶活性检测实验、体外发光实验及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说明稳转细胞系Fluc-4T1/HER2的成功建立;对比三种方法,尾静脉注射方式转移部位稳定、发生率高、周期短、易于控制细胞数量,适合研究转移后期的治疗;体内体外实验均证实e23sFv-TD-tBid对Fluc-4T1/HER2具有杀伤作用;可以减小转移程度、延长转移时间、增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免疫促凋亡分子 基因修饰 转移瘤模型 活体成像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6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11-12
  • 前言12-14
  • 第一部分 BALB/c乳腺癌上皮细胞 4T1的基因修饰14-27
  • 1 材料与方法14-21
  • 1.1 实验材料14-15
  • 1.2 4T1细胞的培养及药杀实验15-17
  • 1.3 慢病毒包装17-18
  • 1.4 Fluc-4T1/HER2的稳定建系18-21
  • 2 结果21-23
  • 2.1 4T1细胞药物杀伤预实验结果21
  • 2.2 报告基因Fluc的检测结果21-22
  • 2.3 HER2基因的检测结果22-23
  • 3 讨论23-26
  • 3.1 细胞培养技术应注意的问题23
  • 3.2 HER2/4T1-Luc稳定建系的意义23-24
  • 3.3 细胞药杀预实验的意义24
  • 3.4 载体的耐药性24
  • 3.5 包装慢病毒应注意的问题24-26
  • 4 结论26-27
  • 第二部分 乳腺癌转移模型的建立27-38
  • 1 材料与方法27-31
  • 1.1 实验材料27-28
  • 1.2 三种建模途径的对比28-31
  • 2 结果31-35
  • 2.1 活体成像结果31-33
  • 2.2 HE染色结果33-34
  • 2.3 转移情况对比结果34-35
  • 3 讨论35-37
  • 3.1 建模细胞的状态35
  • 3.2 乳房垫原位注射建模时应注意的问题35
  • 3.3 尾静脉注射建模时应注意的问题35
  • 3.4 左心室注射建模时应注意的问题35-37
  • 4 结论37-38
  • 第三部分 e23sFv-TD-t Bid的功能学实验38-49
  • 1 材料与方法38-42
  • 1.1 实验材料38-39
  • 1.2 目标促凋亡分子e23sFv-TD-tBid对Fluc-4T1/HER2细胞的生长抑制实验39-40
  • 1.3 目标促凋亡分子e23sFv-TD-tBid的体内抗乳腺癌转移活性40-42
  • 2 结果42-47
  • 2.1 e23sFv-TD-tBid对Fluc-4T1/HER2细胞的生长抑制实验结果42-44
  • 2.2 免疫促凋亡分子e23sFv-TD-tBid的体内抗乳腺癌转移结果44-47
  • 3 讨论47-48
  • 3.1 体内体外实验结合的意义47
  • 3.2 给药剂量的设定47
  • 3.3 药物分子竞争结合的饱和性47-48
  • 4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1
  • 综述51-64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65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65-66
  • 个人简历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日本科学家发现抑制乳腺癌转移的蛋白质[J];中国新药杂志;2009年04期

2 高峰;;预知乳腺癌转移的新研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9年06期

3 ;基因影响乳腺癌转移被查明[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年07期

4 高凤霞;;乳腺癌转移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综述[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1期

5 宝鲁日;师永红;;乳腺癌转移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药物抑制乳腺癌转移[J];中国肿瘤;1996年06期

7 徐杨荣;梁庆模;;乳腺癌转移基因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7年02期

8 罗万春;易东;刘恩;龚利红;;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在乳腺癌转移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网络建立中的应用[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8年02期

9 王福玉;;血清TPS水平预测乳腺癌转移或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0年07期

10 彭远远;王捷;;乳腺癌转移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现代肿瘤医学;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宝存;;乳腺癌转移机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A];第三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教育论文集[C];2004年

2 王培林;黄信孚;谢玉泉;;人乳腺癌转移抑制的初步实验研究[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刘胜;刘玲琳;;对“从化”理论的认识及其在乳腺癌转移治疗中的应用[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邹天宁;汤学良;聂建云;张季;杨庄青;;肿瘤标志物CA15-3对乳腺癌转移诊断价值的探讨[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乔宇峰;冯玉梅;李晓青;李希;;KNSL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转移的关系[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郭倩倩;;Rankl-Rank信号与乳腺癌转移的关系研究进展[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黄佳yN;李红丽;冯涛;;骨形成蛋白BMP4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和机制探讨[A];第七届全国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第四届全国临床应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学术研讨会暨医学生化分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冯玉梅;孙保存;李晓青;牛昀;宁连胜;方志沂;肖春花;王玉丽;张丽娜;李希;郝希山;;利用高通量基因芯片筛选乳腺癌转移预测基因群并用于乳腺癌转移预后分子分型[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教育集[C];2006年

9 杨清玲;陈昌杰;杨志锋;;vMIP-Ⅱ N端重组肽的原核表达、纯化及活性鉴定[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胡蕴慧;李双静;Ernesto Yag

本文编号:391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391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7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