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药学论文 >

电流体动力学3D打印多功能复合胶囊

发布时间:2024-12-11 04:52
  明胶包裹单一活性药物的传统胶囊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然而,传统口服胶囊的原料明胶来源鱼龙混杂、明胶包裹单一药物、胶囊爆发式释放模式等问题很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药需求。电流体动力学3D技术(Electrohydrodynamics 3D printing)在制备高精度纤维具有其他3D打印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利用改进的电流体动力学3D打印技术,设计并制备出具有多功能的药物复合胶囊,利用不同医用高分子材料作为载体,搭载不同药物,探究其在口服药物载体的个性化定制、药物控释等方面的应用。首先,论文利用改进的电流体动力学3D打印技术开发设计了中空的多功能复合药物柱形胶囊。该胶囊具有三层四腔,搭载三种不同的药物,利用医用高分子自身的溶解特性和打印纤维的多层堆叠造成的比表面积差异,实现一种胶囊中具备三种释放速率的释放模式,除此之外,在体外模拟测试胶囊的生物粘附性表明胶囊能够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部进行释放。其次,论文结合改进的电流体动力学3D打印技术及静电纺丝技术探索了具有多组分药物的可分离式柱形胶囊。该胶囊具有三层两腔,搭载两种不同的药物。利用中间电纺层良好的溶解性,迅速达到溶解,从而使设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药物递送
        1.1.1 胶囊剂型
        1.1.2 胶囊剂型面临的挑战
        1.1.3 近年来胶囊剂型的创新研究
    1.2 电流体动力学技术
        1.2.1 静电纺丝
        1.2.2 静电纺丝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
        1.2.3 电流体动力学3D打印技术
        1.2.4 电流体动力学3D打印技术的优势
        1.2.5 电流体动力学3D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
        1.2.6 电流体动力学3D打印技术局限性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电流体动力学3D打印多组分定制化柱形胶囊
    2.1 引言
    2.2 实验设计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多组分柱形胶囊制备
        2.2.3 多组分柱形胶囊物理学表征
        2.2.4 多组分柱状胶囊体外释放
        2.2.5 生物相容性
        2.2.6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柱状胶囊的制备
        2.3.2 质量分布测试
        2.3.3 FTIR谱、DSC和XRD分析
        2.3.4 机械测试
        2.3.5 亲水性测试
        2.3.6 黏膜粘性
        2.3.7 体外模拟药物释放
        2.3.8 细胞毒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流体动力学3D打印多组分可分离柱形胶囊
    3.1 引言
    3.2 实验设计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多组分可分离柱形胶囊制备
        3.2.3 多组分可分离柱形胶囊物理学表征
        3.2.4 分离测试
        3.2.5 多组分柱状胶囊体外释放
        3.2.6 生物相容性
        3.2.7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多组分可分离柱形胶囊的制备
        3.3.2 拉曼测试
        3.3.3 FTIR谱、DSC和XRD分析
        3.3.4 磁滞回线和磁共振成像
        3.3.5 机械测试
        3.3.6 体外分离测试
        3.3.7 体外药物释放
        3.3.8 生物相容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流体动力学3D打印多组分可分离的梭形胶囊
    4.1 引言
    4.2 实验设计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多组分可分离梭形胶囊制备
        4.2.3 多组分可分离柱形胶囊物理学表征
        4.2.4 分离测试
        4.2.5 多组分柱状胶囊体外释放
        4.2.6 生物相容性
        4.2.7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多组分可分离梭形胶囊的设计与制备
        4.3.2 电场仿真及泰勒锥形
        4.3.3 梭形胶囊及其载药纤维的表面形态学
        4.3.4 FTIR谱、DSC和XRD分析
        4.3.5 机械测试
        4.3.6 接触角测试
        4.3.7 分离测试
        4.3.8 体外药物释放
        4.3.9 生物相容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与不足
    5.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4016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4016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e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