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pH双重响应的PAMAM纳米粒联合携载阿霉素与乳腺癌MDR逆转剂依克立达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还原-pH双重响应的PAMAM纳米粒联合携载阿霉素与乳腺癌MDR逆转剂依克立达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阿霉素 依克立达 多药耐药 PAMAM 还原-pH双敏感
【摘要】:目的:基于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制备还原、pH双重敏感的纳米载体PSSP,用于联合携载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及耐药逆转剂依克立达(ELC),同时对其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的效果进行体内外评价。方法:本文采用氢谱(1H NMR)、红外光谱(FTIR)对载体PSSP进行结构表征。利用疏水作用同时负载DOX和ELC制备联载药纳米粒PSSP/DOX/ELC,并对其进行粒径、电位、包封率和载药量的表征。通过透析袋法考察纳米粒的体外释放行为。以MCF-7(对DOX敏感)和MCF-7/ADR(对DOX不敏感)的人乳腺癌细胞为主要的模型细胞,通过MTT法分别测定空白载体、游离ELC、PSSP/DOX和PSSP/DOX/ELC纳米粒的细胞毒性,计算相应的IC50、耐药倍数和逆转因子。通过激光共聚焦(CLSM)、流式细胞仪和酸化异丙醇萃取法对载药纳米粒的摄取情况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选取代表性的抑制剂考察细胞摄取机制,并通过还原、酸抑制剂考察纳米粒在细胞内的释药情况。以P-gp的自然底物罗丹明123为模型药,利用流式细胞术考察ELC在细胞内的起效浓度以及对药物外排的抑制效果。利用ATP检测试剂盒及流式细胞术进一步考察ELC的作用机制。载药纳米粒的体内抗肿瘤实验在MCF-7荷瘤裸鼠的体内进行的,并采用HE染色的方法考察肿瘤和主要器官的病理变化。结果:1H NMR和FTIR结果显示,载体PSSP成功合成。制备的不同DOX:ELC摩尔比的纳米粒粒径在10~20 nm之间,Zeta电位在+2~5 mV之间。所制备的纳米粒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同时负载两药时DOX载药量在10%左右,ELC也可达到2%左右。PSSP/DOX/ELC纳米粒中两药体外同时释放呈现明显的还原、pH敏感性。空白载体和游离ELC无明显的细胞毒性。与PSSP/DOX相比,PSSP/DOX/ELC联载纳米粒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性和多药耐药的逆转效果,细胞摄取实验结果同样表明PSSP/DOX/ELC的摄取显著高于PSSP/DOX,由此证明DOX与ELC联用增加DOX的抗肿瘤活性。纳米粒主要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途径进入细胞,在细胞中利用溶酶体的酸环境和胞质的高还原环境释药。ELC可在低浓度条件下抑制P-gp对DOX的外排,增加胞内含量,另一方面可能间接性引起胞内ATP水平的升高,从而增加能量依赖性的载体摄取,进一步提高DOX的入胞量。体内抑瘤实验表明PSSP/DOX/ELC纳米粒通过不同的给药策略均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同时HE染色结果显示PSSP/DOX/ELC可显著降低DOX的毒副作用,此外PSSP/DOX/ELC还可有效遏制肿瘤耐药转变前期的药物外排应激反应,降低肿瘤治疗的难度。结论:本文基于PAMAM成功制备了具有还原、pH双敏感性的DOX和ELC联载纳米粒。所制备的纳米粒粒径均一,具有较高的包封率、载药量,体外释放呈现良好的还原、pH双重敏感性。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显示,联载纳米粒可有效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增强DOX对肿瘤细胞的毒性,同时有效遏制一般肿瘤化疗初期由耐药转变引起的药物外排应激反应,降低肿瘤治疗的难度,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该抗肿瘤药物递送系统用于肿瘤治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阿霉素 依克立达 多药耐药 PAMAM 还原-pH双敏感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6;R94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3
- 前言13-21
- 1. MDR逆转及其应对策略13-15
- 1.1 MDR产生机制13
- 1.2 P-糖蛋白13-14
- 1.3 MDR逆转及其策略14-15
- 1.4 第三代P-gp抑制剂——依克利达15
- 2. 阿霉素与新型递药系统15-16
- 3. 联合用药与MDR逆转研究进展16
- 4. 条件响应性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进展16-19
- 4.1 pH敏感型16-17
- 4.2 还原敏感型17
- 4.3 其他敏感型17-18
- 4.4 以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为核心的纳米递药系统18-19
- 5. 课题设计思路及意义19-21
- 第一章 载体PAMAM-S-S-PEG的合成及表征21-25
- 1 材料与仪器21
- 1.1 材料与试剂21
- 1.2 仪器21
- 2 实验方法21-22
- 2.1 PAMAM-S-S-PEG的合成21-22
- 2.2 PAMAM-S-S-PEG的结构验证22
- 2.2.1 PAMAM-S-S-PEG的 1H-NMR核磁表征22
- 2.2.2 PAMAM-S-S-PEG的FTIR分析22
- 3 实验结果22-24
- 3.1 PAMAM-S-S-PEG的 1H-NMR分析22-23
- 3.2 PAMAM-S-S-PEG的FTIR分析23-24
- 4 讨论与小结24-25
- 第二章 纳米粒PSSP/DOX/ELC的制备及表征25-35
- 1 材料与仪器25
- 1.1 材料与试剂25
- 1.2 仪器25
- 2 实验方法25-28
- 2.1 DOX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25-26
- 2.1.1 DOX紫外吸收波长(λ max)的确定25-26
- 2.1.2 DOX标准曲线的绘制26
- 2.1.3 精密度、回收率试验26
- 2.2 ELC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26-27
- 2.2.1 色谱条件的确定26
- 2.2.2 ELC标准曲线的绘制26
- 2.2.3 精密度、回收率试验26-27
- 2.3 联载纳米粒PSSP/DOX/ELC的制备27
- 2.4 联载纳米粒PSSP/DOX/ELC的表征27-28
- 2.4.1 载药量、包封率测定27
- 2.4.2 粒径、电位表征27
- 2.4.3 纳米粒体外释放考察27-28
- 3 实验结果28-34
- 3.1 DOX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28-29
- 3.1.1 DOX紫外吸收波长(λ max)的确定28-29
- 3.1.2 DOX标准曲线的绘制29
- 3.1.3 精密度、回收率试验29
- 3.2 ELC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29-30
- 3.2.1 HPLC方法专属性及标准曲线绘制29-30
- 3.2.2 精密度、回收率试验30
- 3.3 联载纳米粒PSSP/DOX/ELC的表征30-34
- 3.3.1 纳米粒包封率、载药量测定30-31
- 3.3.2 纳米粒粒径、电位测定31-32
- 3.3.3 纳米粒体外释放考察32-34
- 4 讨论与小结34-35
- 第三章 纳米粒PSSP/DOX/ELC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35-56
- 1 材料与仪器35-36
- 1.1 材料与试剂35
- 1.2 仪器35-36
- 2 实验方法36-42
- 2.1 细胞培养36
- 2.2 ELC起效浓度考察36
- 2.3 细胞毒性实验36-38
- 2.3.1 MTT实验原理及基本操作36-37
- 2.3.2 空白载体及游离ELC细胞毒性实验37
- 2.3.3 联载纳米粒细胞毒性实验37-38
- 2.4 细胞摄取实验38-39
- 2.4.1 共聚焦定性分析38
- 2.4.2 流式定量考察38
- 2.4.3 细胞内DOX定量测定38-39
- 2.5 胞内药物递送实验39-40
- 2.5.1 摄取机制考察39
- 2.5.2 联载纳米粒细胞内共定位实验39
- 2.5.3 还原、酸敏感性考察39-40
- 2.6 ELC作用机制40-42
- 2.6.1 蓄积和外排实验40
- 2.6.2 ELC促摄取作用机制考察40-42
- 2.7 数据统计42
- 3 实验结果42-54
- 3.1 ELC起效浓度考察42-43
- 3.2 细胞毒性实验43-46
- 3.2.1 空白载体及游离ELC细胞毒性实验43-44
- 3.2.2 联载纳米粒细胞毒性实验44-46
- 3.3 细胞摄取实验46-49
- 3.3.1 共聚焦定性分析46-47
- 3.3.2 流式定量分析47-48
- 3.3.3 细胞内DOX定量测定48-49
- 3.4 胞内药物递送实验49-52
- 3.4.1 摄取机制考察49-50
- 3.4.2 细胞内共定位实验50-51
- 3.4.3 还原、酸敏感性考察51-52
- 3.5 ELC作用机制考察52-54
- 3.5.1 蓄积和外排实验52-53
- 3.5.2 ELC作用机制假设及验证53-54
- 4 讨论与小结54-56
- 第四章 纳米粒PSSP/DOX/ELC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56-68
- 1 材料与仪器56
- 1.1 材料与试剂56
- 1.2 仪器56
- 1.3 动物56
- 2 实验方法56-58
- 2.1 MCF-7 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56
- 2.2 荷瘤裸鼠活体荧光成像实验56-57
- 2.3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57
- 2.4 肿瘤及各主要器官病理学观察57
- 2.5 体内预防和逆转多药耐药的研究57-58
- 2.5.1 细胞膜表面P-gp表达与DOX诱导57-58
- 2.5.2 PSSP/DOX/ELC预防和逆转多药耐药58
- 3 实验结果58-66
- 3.1 荷瘤裸鼠活体荧光成像实验58-60
- 3.2 体内抗肿瘤活性研究60-61
- 3.3 肿瘤及各主要器官病理学观察61-63
- 3.4 体内预防和逆转多药耐药转变的研究63-66
- 3.4.1 细胞膜表面P-gp表达及DOX诱导63-64
- 3.4.2 PSSP/DOX/ELC预防和逆转多药耐药64-66
- 4 讨论与小结66-68
- 全文总结68-70
- 后续工作与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80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80-81
- 缩略词表81-83
- 致谢83-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桂红星,罗运军,廖建和,谭惠民;PAMAM/PA6共混合金的结晶结构与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6期
2 ;Molecular Dynamics and Preparation of HO-PAMAM-2.5G Protected Lanthanum Cluster[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6年01期
3 张光华;申毅;刘静;吴宏伟;;树枝状大分子PAMAM-DSD的合成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J];涂料工业;2010年02期
4 ;Oxidation of Cyclohexene Catalyzed by PAMAM-SA-M Dendrimers[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2年06期
5 刘鹏,田军,刘维民,薛群基;Fabrication of Dendrimer-like PAMAM Based on Silica Nanoparticles[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2003年07期
6 ;Synthesis of PAMAM Dendrimers Bearing BINOL Derivative[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4年02期
7 陈建芳;张海良;王霞瑜;;树枝状偶氮液晶高分子(PAMAM-MMAZO)的合成及表征[J];应用化学;2006年08期
8 莫尊理;孙亚玲;李贺军;陈红;刘艳芝;;Study on Interaction Energy of PAMAM/Lanthanide(Ⅲ) by Molecular Dynamics Method[J];Journal of Rare Earths;2007年02期
9 陈枫;杨晋涛;蔡伟炜;卢康利;钟明强;;树枝状大分子PAMAM合成及对蒙脱土插层改性和应用研究[J];高分子通报;2010年10期
10 ;Direct Electrochemistry and Electrocatalysis of Hemoglobin at PAMAM Dendrimer-MWNTs-Au Nanoparticles Composite Film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J];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X;唐昊;朱晓夏;王永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PAMAM及其胆酸衍生物[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王辛宇;张强;程义云;;Acetylated G9 PAMAM Dendrimers Encapsulated Pt Nanoparticles as High Efficient Catalase Mimics[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3 张鑫锐;王永健;于Ya;;PAMAM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超分子组装与软物质材料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4 ZHANG Yanying;LI Yangguang;YANG Heli;张普敦;;Preparation of Functionalized MWCNTs Tethered by Growing PAMAM Dendrimers[A];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全国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李武松;王冰冰;贾欣茹;危岩;;以丹酰和萘修饰的扇形PAMAM树枝状分子的合成及光捕获性能的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6 柯伟伦;蒋晨;;Angiopep修饰的脑靶向基因药物递释系统[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7 ;PAMAM-阿霉素口服释药系统构建[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吴伟华;吴丽平;李倩;张倩;张政朴;陆伟;王勇;;大孔壳聚糖微球的制备、改性及其对胆红素的吸附[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9 张晓凤;林深;;[(PMo_(12)O_(40)~(3-))/PAMAM-Cu~(2+)]_n多层膜的制备和电化学行为[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10 王磊;谢立本;杨生;冯海兰;;扩散系统中谷氨酸修饰PAMAM对磷酸钙形成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端文;聚酰胺—胺与聚乙烯亚胺共聚物及其叶酸修饰的基因传递系统的构建及性能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郭峰;纳米材料PAMAM毒性机理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3 杨惠;PAMAM基树状分子的制备及其在溶液中聚集与界面的作用机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薛小燕;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抗菌作用研究及其机理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5 曾云龙;聚酰胺—胺—生物/纳米功能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07年
6 王薇;PEG修饰对PAMAM树状大分子导致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孙阳;纳米材料PAMAM毒性机理研究和H5N1型禽流感病毒致急性呼吸损伤机理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8 洪小栩;1、甲型H1N1流感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2、PAMAM纳米材料毒性机理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9 钟慧;PAMAM纳米转运体系在体内外基因转运及白血病基因治疗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张春婷;微波辅助合成硅胶键合树枝状大分子及其用于生物固定化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丽娜;PAMAM作为抗肿瘤药物靶向载体的体内外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2 徐萍;PAMAM树形分子纳米组装体系在基因递送载体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胡青;多功能PAMAM聚合物递药系统的构建及体外抗肿瘤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4 秦媛媛;树枝状—线性聚酰胺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及其皮革加脂性能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5 胡秀东;1,8-萘酰亚胺-PAMAM树枝分子的聚集诱导荧光及生物荧光探针应用[D];东南大学;2015年
6 曹锴;基于树状分子PAMAM及温敏漂浮凝胶的膀胱灌注载药体系的构建及评估[D];南京大学;2016年
7 胡齐;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多功能诊疗纳米粒子体系的制备[D];吉林大学;2016年
8 赵蓉莉;PAMAM-抗体偶联物的制备、体外抗癌及抗粘附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9 汤文洁;荧光增强型APTES-PAMAM/CDs的合成及其分析应用[D];苏州大学;2016年
10 宿露;胞内微环境触发pH氧化还原双敏感释药PAMAM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72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572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