γ-聚谷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培养基的优化
本文关键词:γ-聚谷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培养基的优化
【摘要】:γ-聚谷氨酸是由谷氨酸单体通过α-氨基和γ-羧基脱水缩合连接而成的一种新型生物高分子材料,其具有卓越的吸水性能,最大吸水比例可达1:3500,这一性质使其在化妆品、医药辅料、妇婴用品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此外,γ-聚谷氨酸还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延展性、可塑性等特点,极具开发及应用潜力。但目前其菌种产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各领域的应用及发展。本实验旨在建立一种灵敏、简便的γ-聚谷氨酸含量检测方法,诱变选育出一株高产γ-聚谷氨酸的菌株,并通过优化其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条件,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本文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可在碱性条件下与γ-聚谷氨酸形成络合物为理论基础,通过考察其络合时间、络合浓度及所用氢氧化钠浓度等因素,最终确定了比浊法检测γ-聚谷氨酸浓度的最佳条件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浓度为6g/L,氢氧化钠浓度为4%,最佳络合时间为3min,检测波长为250nm。在此条件下,建立标准曲线,方程为y=0.03245x-0.12367,R2为0.9977,重现性良好。采用豆粕作为基础培养基,分别对碳源种类、碳氮比、氨基酸及氨基酸盐、无机盐离子、接种量、PH值等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筛选出对γ-聚谷氨酸的产量影响较显著的四个因素分别为:氨基酸及氨基酸盐、无机盐离子、pH值和接种量。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得到了最佳组合为谷氨酸6%,无机盐离子添加量为0.2%,PH值为7.2,接种量为5%,以此组合进行验证试验,得到γ-聚谷氨酸的产量为62.40mg/g比未优化之前的47.21mg/g提高了32.18%。对实验室保藏菌株HG-009进行了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及复合诱变等诱变手段来提高γ-聚谷氨酸的产量。其中以紫外20W、10cm的条件诱变60s,将γ-聚谷氨酸的产量由61.31mg/g提升到69.04mg/g。然后通过2%的DES 15min诱变,将γ-聚谷氨酸的产量由61.90mg/g提升到71.39mg/g。之后采用500W微波诱变25s,使γ-聚谷氨酸产量由62.22mg/g提升至71.88mg/g。最后以各单因素的最佳条件为基础进行复合诱变,将γ-聚谷氨酸的产量由62.40mg/g提高至72.87mg/g。而总体而言,通过各诱变因素与培养基优化,γ-聚谷氨酸总共提高了54.35%。运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了γ-聚谷氨酸发酵物中多糖的含量,得出了其含量及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即随着γ-聚谷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多糖含量从81.2mg/g增加至87.3mg/g,增幅为7.5%。这一变化可能与菌株的诱变选育过程中生长代谢增强有关,这一研究,为γ-聚谷氨酸在实际生产中的除杂、分离纯化提供了参考,为γ-聚谷氨酸的发酵产物的成分及其含量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γ-聚谷氨酸 高分子 生物相容性 诱变选育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91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主要符号表13-14
- 第一章 前言14-24
- 1.1 γ-聚谷氨酸14-17
- 1.1.1 简介14
- 1.1.2 主要性质14-15
- 1.1.2.1 分子结构14
- 1.1.2.2 物理化学性质14-15
- 1.1.3 γ-聚谷氨酸的生产方法15-16
- 1.1.4 γ-聚谷氨酸工程菌研究进展16-17
- 1.2 γ-聚谷氨酸定性定量分析方法17-18
- 1.2.1 γ-聚谷氨酸测定方法研究现状17
- 1.2.2 差值法17-18
- 1.2.3 直接法18
- 1.2.4 γ-PGA--CTAB 复合物比浊法18
- 1.3 γ-聚谷氨酸菌株诱变育种18-19
- 1.3.1 物理诱变19
- 1.3.2 化学诱变19
- 1.3.3 诱变育种筛菌方法19
- 1.4 γ-聚谷氨酸发酵条件及发酵样品研究19-20
- 1.4.1 固体发酵条件研究19-20
- 1.4.2 γ-聚谷氨酸产品纯化及保存方法研究20
- 1.5 γ-聚谷氨酸应用20-23
- 1.5.1 γ-聚谷氨酸在农业上的应用20-21
- 1.5.2 γ-聚谷氨酸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21
- 1.5.3 γ-聚谷氨酸在水果保鲜中的应用21
- 1.5.4 γ-聚谷氨酸在地质研究及地震预测中的应用21-23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3-24
- 1.6.1 目的23
- 1.6.2 意义23-24
- 第二章 γ-聚谷氨酸测定方法研究24-34
- 2.1 材料与方法24-29
- 2.1.1 实验材料24-26
- 2.1.2 差值法26
- 2.1.2.1 标准曲线的测定26
- 2.1.2.2 γ-聚谷氨酸含量的测定26
- 2.1.3 CTAB比浊法26-28
- 2.1.3.1 CTAB比浊法标准曲线的测定26-27
- 2.1.3.2 γ-聚谷氨酸含量的测定27-28
- 2.1.4 直接法28
- 2.1.4.1 吸光度与γ-聚谷氨酸标准曲线的测定28
- 2.1.4.2 γ-聚谷氨酸含量的测定28
- 2.1.5 直接称重法28-29
- 2.2 结果与分析29-33
- 2.2.1 差值法测发酵液中γ-聚谷氨酸的检测29
- 2.2.2 γ-PGA-CTAB复合物比浊法的测定结果29-31
- 2.2.3 直接法标准曲线的绘制31-32
- 2.2.4 粗品直接称重法操作步骤32-33
- 2.3 讨论33-34
- 第三章 以豆粕为主要原料生产γ-PG A发酵条件的优化34-46
- 3.1 材料与方法35-38
- 3.1.1 实验材料35
- 3.1.2 菌种的筛选、活化及发酵产物的定性35-36
- 3.1.3 固体发酵条件的优化36-38
- 3.1.3.1 碳源的选择36-37
- 3.1.3.2 碳源添加比例的选择37
- 3.1.3.3 氨基酸及氨基酸盐对的γ-聚谷氨酸的影响37
- 3.1.3.4 无机盐离子对γ-PGA产量的影响37
- 3.1.3.5 PH的选择对γ-PGA产量的影响37
- 3.1.3.6 接种量对γ-PGA产量的影响37-38
- 3.1.3.7 固体发酵条件的正交试验优化38
- 3.2 结果与分析38-45
- 3.2.1 分离菌株特征结果分析38-39
- 3.2.2 γ-聚谷氨酸固体发酵条件优化结果分析39-45
- 3.2.2.1 碳源的选择39-40
- 3.2.2.2 碳氮源比例的选择40-41
- 3.2.2.3 氨基酸及氨基酸盐的选择41-42
- 3.2.2.4 添加无机盐选择42
- 3.2.2.5 pH的选择42-43
- 3.2.2.6 接种量的选择43
- 3.2.2.7 正交试验优化结果43-45
- 3.3 讨论45-46
- 第四章 γ-聚谷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46-60
- 5.1 材料与方法47-50
- 5.1.1 实验材料47
- 5.1.2 γ-聚谷氨酸菌种子生长曲线的测定47
- 5.1.3 菌悬液的制备47
- 5.1.4 紫外诱变47-48
- 5.1.5 初筛方法48
- 5.1.6 复筛方法48
- 5.1.7 DES诱变48-49
- 5.1.8 初筛方法49
- 5.1.9 复筛方法49
- 5.1.10复合诱变49
- 5.1.11初筛方法49
- 5.1.12复筛方法49
- 5.1.13 复合诱变49-50
- 5.1.14 初筛方法50
- 5.1.15 复筛方法50
- 5.2 结果与分析50-58
- 5.2.1 种子生长曲线的测定50
- 5.2.2 紫外诱变菌株致死率和正向突变率50-52
- 5.2.3 紫外诱变筛选菌株结果分析52
- 5.2.4 DES 诱变52-54
- 5.2.5 微波诱变54-57
- 5.2.6 复合诱变57
- 5.2.7 复筛出高产菌的传代稳定性研究57-58
- 5.3 讨论58-60
- 第五章 γ-聚谷氨酸发酵产物的成分分析60-63
- 4.1 材料与方法60-61
- 4.1.1 实验材料60
- 4.1.2γ-聚谷氨酸发酵液的制备60-61
- 4.1.3 γ-聚谷氨酸发酵液中多糖的分析方法61
- 4.2 结果与分析61-62
- 4.2.1 苯酚硫酸法测多糖标准曲线的建立61-62
- 4.2.2 γ-聚谷氨酸发酵液结果分析62
- 4.3 讨论62-63
- 第六章 结论63-64
- 参考文献64-68
- 致谢68-69
- 个人简历、在学习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乐;曹小红;王春玲;焦润芝;;γ-聚谷氨酸-D-半乳糖酯化衍生物-顺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肝靶向性分析[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年05期
2 高华;张艳丽;刘克为;;高分子量聚谷氨酸的微生物合成及其发酵过程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4期
3 陈国广,张钧寿,陈茂伟,徐虹,欧阳平凯;低分子聚谷氨酸的制备工艺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郭义兵;石璐;王凤志;张鲁杰;杨宁;陈莉;;γ-聚谷氨酸温敏凝胶的合成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J];功能材料;2014年14期
5 疏秀林;施庆珊;黄小茉;郑国爱;欧阳友生;陈仪本;;γ-聚谷氨酸及其衍生物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16期
6 周秀苗;王迎军;任力;汪凌云;;聚谷氨酸苄酯-co-聚谷氨酸共聚物的制备[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7 戴延凤;崔纪娟;蔡红宾;;电活性聚谷氨酸的合成及表征[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13年04期
8 金丽;叶海峰;黄静;江琳;胡荣章;吴自荣;;聚谷氨酸-顺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J];药学学报;2007年06期
9 曹小红;闫乐;王春玲;焦润芝;鲁梅芳;;γ-聚谷氨酸-D-半乳糖酯化衍生物-顺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年03期
10 陈国广,陈茂伟,韦萍,徐虹,欧阳平凯,张钧寿;聚谷氨酸及其衍生物在新型药物传输系统中的应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俊;徐虹;王军;;γ-聚谷氨酸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2 石峰;徐志南;岑沛霖;;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备γ-聚谷氨酸[A];中国资源生物技术与糖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阮红;;γ-聚谷氨酸高效工程菌株的构建和代谢调整[A];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曹旭;徐志南;;重组大肠杆菌生产嗾-聚谷氨酸[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5 王欣;陈国广;韦萍;;聚谷氨酸-明胶交联的生物胶的制备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6 金映虹;陶剑;郑承纲;邓飞;宋存江;;Bacillus licheniformis NK-03发酵合成聚谷氨酸及其应用研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刘文清;肖燕;吴岳林;韩海杰;董虹序;蔺晓娜;董岸杰;;聚谷氨酸-阿霉素前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淑芳;洪彦航;张明睿;宋存江;;γ-聚谷氨酸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用于创伤敷料的探索[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冯俊;谷燕燕;王淑芳;宋存江;;聚谷氨酸生产菌解淀粉芽孢杆菌LL3内源质粒pMC1消除[A];2012年第五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梁国栋;吴启华;鲍素萍;祝方明;伍青;;含铁聚谷氨酸苄酯:合成、组装及电化学特性[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少亚 王启兵;生物法聚谷氨酸工艺问世[N];中国化工报;2004年
2 记者 郝晓明;聚谷氨酸应用肥料增效技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N];科技日报;2014年
3 符王润邋通讯员 习文江;微生物合成材料又添新秀[N];广东科技报;2008年
4 杨淑娟;美发现有重要功能蛋白质非常“易变”[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慧莉;微生物高效生产γ-聚谷氨酸和β-聚苹果酸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睢博文;pH敏感性Y型聚乙二醇—聚谷氨酸键合阿霉素的合成及自组装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媛媛;钙调节聚谷氨酸合成通路中α-酮戊二酸代谢节点和聚谷氨酸合成酶的机制及Bacillus subtilis HSF1410基因组信息[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缅缅;γ-聚谷氨酸/聚乙烯醇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3 朱建志;聚谷氨酸纳米水凝胶的制备、表征及其分子影像学应用[D];东华大学;2016年
4 刘洁;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制备γ-聚谷氨酸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陈笑;聚谷氨酸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D];天津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红阳;农用聚谷氨酸发酵生产工艺[D];鲁东大学;2016年
7 王卫;γ-聚谷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培养基的优化[D];河南工业大学;2016年
8 汪新;Bacillus subtilis ZJUTZY发酵生产γ-聚谷氨酸及其分离提纯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9 窦丽娜;低聚谷氨酸钙的制备条件及功能特性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张毅;Bacillus subtilis ZJUTZY发酵生产γ-聚谷氨酸及其絮凝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88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yiyaoxuelunwen/588968.html